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第1张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2张

从西周晚期砣具开始运用到阴线的加工上之后,经历了原始宽平笨拙的砣具,向逐渐制式化,统一化的砣具发展,并熟练运用到春秋玉器上,形成繁缛,密集的春秋纹饰,这个过程时间并不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玉器纹饰从锉磨--砣磨结合--以砣为主,以磨为辅,逐渐的变化过来。到了春秋中期,这种工艺基本上已经完全运用纯熟,甚至是形成了整个高古玉范畴里的阴线的顶峰工艺状态。当鉴定一件春秋玉器的时候,因为其纹饰繁密,往往给人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感觉。那么从阴线着手,作为一个切入点,是一个相对高效且稳定率比较高的鉴定方式。
针对这种切入方式,不作展开叙述,稍微提炼几个观察点。一是线条宽深基本一致,无论是否是同类型线条。二是砣痕腹部相续,很少出现明显的首尾相续的状态,这个点以沟底表现为主。三是砣痕宽平,且沟底碾磨细腻,不具备锋利状态。这几点是春秋玉器独有的特点,在鉴定春秋玉器时,阴线能把握住这几点,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
当线条通过观察没有大的破绽的时候,剩下的问题就是锉磨了。从锉磨的工艺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工艺是传承下来的,甚至说是逐渐优化的。一件玉器,除了线条,剩下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锉磨工艺。
观察角度有几个方面,一是玉器的侧面或者背面。二是玉器的平面。三是减地处的皮壳。四是镂空处的皮壳。五是线条边缘修磨的皮壳。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3张

第一个方面,春秋玉器的切割与打磨状态,相对商周来说有一些先进的变换,变化在于整片或者整块玉料切割下来后,不加工的玉面呈现了不太明显的凸脊状态,而商周和文化期的切割打磨,往往要粗糙很多。这种痕迹在文化期、商、西周的片状切割上是常见的痕迹,痕迹粗糙,即便经过细打磨,类似这种粗糙的痕迹依然可见。而春秋则出现了,能把玉片打磨的更一致,更平整,更均匀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是春秋玉器带纹饰的平面上。在这个时期的玉器表面,往往呈现一种既不是商周粗细打磨伴随的状态,也不是传世文化期那种重度磨损的细腻状态,而是一种略微粗糙、但又均衡的打磨状态,呈现大量晶粒状痕迹伴随少量团状凸脊的皮壳状态。肉眼看上去,既不是汉代的玻璃光状态,也不同于商代的粗糙打磨痕迹,和西周的精工打磨状态高度一致,整体肉眼感觉,柔润。
第三个方面是春秋玉器大量用到了减地的做法,突出龙纹。相对于后世的战国和汉代,春秋的减地用到的工具还是比较粗糙,减地之间的平面处,或者减地处的起墙位置,往往会留有粗糙的搓磨痕迹。这个粗糙的锉磨方式又很好的体现了肉眼视觉效果龙纹、云纹的形态组合的一致性。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4张

除了微观上看到这个痕迹,这种加工方式还留下一个特征,就是这种起墙减地处不会留下类似勺子挖豆腐脑的那种平滑凹窝。每一个凹窝远看一致,微观下都不相同。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5张

粗糙的搓磨工具在经过细致加工后依然很好的保存在了部分凹槽里。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6张

第四个方面。春秋玉器镂空做法的很少,不过在一些璜的凸脊出,龙虎造型的玉器的边缘及镂空处就是这个方面的重点观察对象。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7张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8张

比如这些位置,这里因为工作效率的要求,通畅会用硬质的搓磨工具进行加工,在精细的镂空件里,能看到先打孔再用软性工具慢慢切割的镂空工艺。这两种加工方式,都是非常简单的往复锉磨工艺,在这种位置,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只要起墙处,痕迹就会比平面略粗糙。二是镂空处不能看到规律性的正圆形残留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图片,第9张

如果在这种镂空位置上,看到每个尖角处都是半个圆的痕迹,而且圆还是大小一致的,基本上就是非常大的疑点了。
第六个观察点就是我们常说的线条了。线条不仅仅是阴线那么简单。一件春秋的玉器,从阴线里找到它独有的特征,只是第一步。一件玉器有纯阴线,有复合锉磨阴线,有刻画的阴线,这些线条每一种加工的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痕迹。无论是纯砣,还是复合锉磨,还是刻画,在使线条复合古人需要的情况下,线条沟底,沟边,沟沿处都会出现不一样的特征。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第十一篇春秋玉器锉磨(刻画)工艺(1)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