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皮壳(一),第1张

刚对玉器感兴趣的时候,前辈说——瞎折腾没用的,老玉认人。
以身试法吧!
我真的很喜欢老玉,平时只要遇到可心的只要价格能接受都会买下,但东西买来了自己不懂也没意思,于是查各种资料,拿着微距镜去博物馆看出土玉器和征集玉器的区别,总结了一些经验,最后形成直觉,但严谨来说这都不靠谱,只有经过科学发掘出土才可靠,不过出土器物外观和传世器物还是有较大区别,所以民间藏家又离不开经验和直觉,那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东西有不同的看法就再正常不过了。
皮壳是玉器新旧判断中比较重要的部分,玉器的品类、质地、制作工艺、留存时间、保存环境都是皮壳形成的要素,其中任何一点的变动都会在皮壳上形成相应的变化,所以皮壳的状态其实无法标准化,既然无法量化形成标准,那就只能凭主观和经验了。我的经验就是皮壳要“自然”,解理要自然、颜色要自然、风化要自然、破损要自然……总之皮壳上的一切都要是自然状态的。
先搞清楚几个概念:
  • 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的“姜寨遗址”中,发现了黄铜片、黄铜管金属物,说明6500年至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对铜的冶练、铸造技术。往后做个铜砣具应该不是难事,所以文化期碾玉不一定都是非金属工具,而金属工具损坏后可以再熔炼的,所以很难有遗存;

  • 有哪一种沁色就具有多长的年头。其实沁色主要和环境有关,特别是环境中所含物质和酸碱度;

  • 玉器用在制作上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时间其实多花在定调和“审批”上,历代如此;

  • 有史前文化特点的玉器不一定是史前的,直到明代,东北地区还有穴居人;

  • 通过玉器工痕很难判断新老,现代的工具可以模仿老工痕迹,老的工具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何况还有打磨得很好的玉器上看不到工痕的;

  • 老玉新做,现代人利用有沁色和包浆的普品、残器改制来仿古,或是利用有石皮、有沁色的新玉料来仿古。其实古代人也会这样干的,这叫老玉老做;

  • 一件玉器盘玩一二十年就会有相应的皮壳,如果是一件外形仿得比较好的就很难判断。

下面这个玦形龙质地偏石英质,整体玉质熟旧,皮壳自然,解理后形成的乱柴纹(或称竹叶纹)很清晰,有人称作“表面次生物”,我认为可能是质疏部分解理后呈现出的质坚结构。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2张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3张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4张

红山文化玦形龙   一出藏品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5张

玉质熟旧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6张

破损处过渡自然,器表风化一致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7张

自然解理状态下的乱柴纹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8张

自然解理状态下的乱柴纹

玉器的皮壳(一),图片,第9张

自然解理状态下的乱柴纹

阳光下手机拍摄的细节图,颜色以前三张图片为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玉器的皮壳(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