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1张

玻璃: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一般用石英砂、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无机物。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2张

花瓣纹装饰碗,东地中海地区-西亚,阿契美尼德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

公元前2500年,琉璃出现于西亚和埃及,最早用于制造单色琉璃珠饰,当时也仅限于皇室贵族享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又出现彩色琉璃。公元前10世纪,在琉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琉璃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因它的构造形似蜻蜓的复眼,便俗称“蜻蜓眼”(不是雮尘珠)。由于对“眼睛”的信仰,西亚或印度人认为“眼睛”有避邪功能,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琉璃珠,一方面为避邪,另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来交换所需之物。这种镶了“复合眼珠”的琉璃珠,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西域——新疆。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3张

骆越博物馆馆藏-战国时期.蜻蜓眼

汉唐时候,丝绸之路是我国与西亚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点,曾出土过西亚进口的蜻蜓眼。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的蜻蜓眼,数量和种类也非常繁多。在湖北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73颗带有蜻蜓眼纹路的古琉璃珠,做工精美绝伦,堪称古琉璃珠饰中的佳品。战国语汇中还有一个“随珠和璧”的说法,把“随侯珠”与和氏璧摆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可以看出,当时古琉璃珠饰价值连城。

历史上,关于“随侯珠”的故事流传甚广。那是战国时候的一个秋天,西周的隋侯例行出巡封地。一路游山玩水,行至渣水地方,隋侯突然发现山坡上有一条巨蛇,被人拦腰斩了一刀。由于伤势严重,巨蛇已经奄奄一息了,但它两只明亮的眼睛依然神采奕奕。隋侯见此蛇巨大非凡且充满灵性,遂动了恻隐之心,立即命令随从为其敷药治伤。不一会儿,巨蛇恢复了体力,它晃动着巨大而灵活的身体,绕隋侯的马车转了三圈,径直向苍茫的山林逶迤游去。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隋侯出巡归来,路遇一黄毛少儿。他拦住隋侯的马车,从囊中取出一枚硕大晶亮的珍珠,要敬献给隋侯。隋侯探问缘由,少儿却不肯说。隋侯以为无功不可受禄,坚持不肯收下这份厚礼。

第二年秋天,隋侯再次巡行至渣水地界,中午在一山间驿站小憩。睡梦中,隐约走来一个黄毛少儿,跪倒在他面前,称自己便是去年获救的那条巨蛇的化身,为感谢隋侯的救命之恩,特意前来献珠。隋侯猛然惊醒,果然发现床头多了一枚珍珠,这枚硕大的珍珠似乎刚刚出水,显得特别洁白圆润,光彩夺目,近观如晶莹之烛,远望如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宝珠。隋侯叹曰:一条蛇尚且知道遇恩图报,有些人受惠却不懂报答的道理。据说隋侯得到宝珠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各国诸侯的垂涎,经过一番不为人知的较量,隋珠不久落入楚武王之手。后来,秦国灭掉楚国,隋珠又被秦始皇占有,并被视为秦国的国宝。秦灭亡后,天下大乱,隋珠从此不知所终。日升月落,大江东去。一度光彩照人的隋侯之珠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烟尘中,不可复寻。

罗马玻璃就是指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领域中的玻璃产品。西罗马灭亡之后到阿拉伯帝国兴起为止,地中海东岸的玻璃产品也可以视为罗马玻璃。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希腊世界的两个玻璃中心——腓尼基、叙利亚海岸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地区,先后落到罗马手中。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4张

蓝色玻璃鸽子,公元1世纪,古罗马

也正在这个时候玻璃生产发生了一场大革命,发明了吹制成形工艺。这大大简化了生产,降低了成本,使先前一直是罕见昂贵的玻璃器变成了地中海地区的常见物品。(一般认为玻璃吹制技术在公元前五十年于地中海东岸发明。由于当时正处罗马统一时期,吹制技术传播得很快。到纪元前后,玻璃吹制技术就已经传播到了整个罗马世界。)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5张

玻璃吹制法

汉代玻璃继承战国铅钡玻璃的传统,多仿玉。按器形、用途分为玻璃容器、丧葬用玻璃器和玻璃装饰品。2000多年前,那位据说能够做掌上舞的“赵飞燕婕妤”居住在“昭阳殿”的时候,“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说明那时候透明的门窗已可以照得眉发毕露。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在“起祠神屋”时,门窗也全部用“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可见,所谓“窗明几净”的居室,并非现代始有。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6张

西汉弦纹玻璃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还是使铅钡玻璃得到发展,罗马和萨珊器皿的进口增多。至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7张

北魏,386-534年,玻璃瓶,大同市博物馆藏

隋唐时期的玻璃制造出现重大发展。尤其是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的玻璃成分主要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不同配方,尤其是钠钙玻璃在这段时期明显增多,这又和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是分不开的。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8张

蓝色琉璃盘 ·唐 1987年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北宋时期,玻璃工艺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昂贵的造价,玻璃器还仅限于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平民百姓基本用不上。然而造价低、产量高、更为实用的瓷器在民间更受欢迎。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9张

刻花玻璃瓶 北宋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10张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

说实话,在中国陶瓷作为日用器皿比玻璃优秀太多了,更容易烧制,更耐用,更美观,坏了还能补(焗瓷),完全不给玻璃任何发展空间。

  • 中国人喜欢吃热食,饮热饮,而过去的玻璃耐热性能不佳,高于80℃就可能会炸裂,所以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是耐热性能极佳的陶瓷产品,玻璃制品并不像在欧洲国家那样普及。

  • 陶瓷在中国有更加悠久的历史,从原料到工艺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几乎历代皇室对陶瓷生产都非常重视。比如在宋朝,就有专为王公贵族生产瓷器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官窑,雍正皇帝甚至会直接干预陶瓷的生产设计。

  •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含蓄古朴的陶瓷更加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古代的玻璃制品,也极力在模仿玉的温润婉约。

所以,玻璃也只能作为宝石,琉璃球之类的装饰品苟存于中国。

而在西方世界,玻璃大行其道,这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当时生产不了瓷器,瓷器大多数都来自东方,价格昂贵(到了13世纪,中国瓷器才来到欧洲)。

  • 到了宋代,意大利人已经发明了平板玻璃,他们在发现了玻璃制造的诀窍后,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 在欧洲,拥有威尼斯玻璃器具,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视为是一种富裕和能言善辩的标志。威尼斯的玻璃制品价格很高,甚至高于黄金。1346年威尼斯甚至打破社会传统,允许玻璃工匠的女儿与贵族通婚。

西方的玻璃器重器型,工匠的性格似乎都能透过玻璃器展现出来,更加符合现代人展示个性的需求。不同的场合所使用的玻璃器具都不同,喝红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都有不同的杯型要求,甚至喝不同产区的红葡萄酒也有细致的区分,而喝威士忌的时候多用敦实而晶莹剔透的“无脚水晶杯”。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第11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在西方大火的玻璃器,却在中国爆冷,难道输在了颜值?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