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方以理明——从麻黄加术汤说开来

高建忠:方以理明——从麻黄加术汤说开来,第1张

高建忠:方以理明——从麻黄加术汤说开来,图片,第2张

(一)表实证若见舌苔腻

麻黄治疗太阳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骨节疼痛、脉浮紧。

《伤寒论》中,对舌诊的内容论述较少。从临床实践来看,麻黄汤证舌象应见舌质不红,舌苔薄白不腻。

若患者有上述太阳病之症,而又见舌苔白腻者,麻黄汤可用吗?

舌苔白腻,提示证中夹有湿邪。麻黄汤长于治风、治寒,不长于治疗湿邪。

当然,临证也有湿随风寒同解、用麻黄汤汗出苔减者。但这仅为个例,不可用作常规。

麻黄汤证见苔腻夹湿者,可用《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方。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二)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

麻黄加术汤方可用于麻黄汤证夹湿邪者,用麻黄汤开表发汗,白术祛湿。
而《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条文中并未提及“太阳病”,只是极平淡地描述为“湿家身烦疼”。
湿家为有湿之体,身烦疼为表气不通。用麻黄汤加味“发其汗”,可证明其表闭无汗。
也就是说,主症是“身烦疼”,见表闭无汗、有湿邪者,即可用麻黄加术汤。
至于恶寒,可轻可重,可以轻至病者忽视。发热、头身疼痛,可有可无。至于脉象,由于有湿邪的兼夹,不一定会表现为典型之浮紧脉,但脉一定是偏浮、偏实的,不可以偏沉、偏虚。
舌象方面,舌质不可以红,舌苔须偏腻,不可以见黄苔。
当然,病者也不可以有口干喜饮、口苦、咽干等症状。

(三)麻黄加术汤中用白术

《金匮要略》明言:“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即治疗风湿在表宜微汗,不可大汗。

关于麻黄配术,后世医家也认为体现了“微汗”之意。清代医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指出:“而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又两相维持也。”

《金匮方歌括》又言:“元犀按:身烦疼者,寒湿之邪着于肤表也。肤表实,故无汗;无汗,则邪无从出矣。方用麻黄汤发肤表之汗,以散表寒,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反不去,加白术补土生液,而助除湿气,此发汗中寓缓汗之法也。”

白术,今人谓其健脾除湿。健脾,即张元素所说“强脾胃”;除湿,即张元素所说“去脾胃中湿”。与其他除湿药相较,“强脾胃”是白术所独有之功效。

麻黄加术汤中原方用白术。但“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汤液本草》),“昔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本草纲目》)。由此可知,《金匮要略》中所载“白术”并非仲景原文,有后人改动之嫌。

《图经本草》中所云:“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此说仅供参考。

(四)麻黄加术汤中可用苍术?

麻黄加术汤中可不可以用苍术?

白术甘温,苍术苦温,“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与白术止汗特异……苍、白有止、发之异”(《汤液本草》)。单从发汗祛湿功效的角度分析,苍术可助麻黄汤发汗开表,麻黄加术汤中似乎用苍术较白术更为适宜。

也正因为苍术可助汗出,部分医家认为麻黄汤本已为峻汗之剂,加苍术助汗,有失《金匮要略》治疗风湿“微汗”之意。

此类说理似乎很有道理,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通常帮助不大。服用麻黄加术汤是否会“微汗”,并不取决于使用苍术还是白术,而是取决于麻黄汤的用量,汤剂是否热服,以及苍术和白术的剂量比等等。

临床上,医生需要明白的是,麻黄汤中加白术对麻黄汤本身的发汗功效有一定制约作用;麻黄汤中加苍术则对其发汗功效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处方时需把握好方中各药的用量,使治疗目的是“微汗”出。

至于使用白术或苍术,需要看病者是否需要“强脾胃”,是否需要用“甘”药。

当代医家许公岩善于使用苍术、麻黄相配治疗湿邪:“通过长期观察运用,并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五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则能自化。故多年来恒以两药之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的临床湿证。”(《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五)“加术”功在“利水”?

《皇汉医学》在论述麻黄加术汤指出:“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麻黄汤证之小便不利者。《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麻黄汤证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随证加附子。”

此类论述属于方证对应内容,如从辨病机角度思考,须辨出风寒湿表实证。

东洞翁之所以提小便不利,是基于对“术”之功效的认识。

吉益东洞在《药征》中指出:“术: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其利水也,苍胜于白,故余取苍术也。”

我们在临床上,通常取用茯苓利水,取用苍术、白术治湿。水与湿同源,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邪。麻黄加术汤治疗麻黄汤证伴一身浮肿、小便不利确实有效,是否能反证术具有利水作用?如果加术取其利水,改加茯苓是否可行?

中医学是朴素的,也是深奥的!

从中药的升降特性来看,术升苓降。苍(白)术之升有助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而茯苓之降有碍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因此,麻黄加术汤不可以苓代术。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麻黄加术汤治疗小便不利的原理?

实际上,此处的小便不利、浮肿皆因表闭而成。表气郁闭一解,周身气机升降出入复常,小便自利。故加“术”功在治湿,而不在“利水”。

(六)从麻黄加术汤到四味羌活汤

“羌活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然非无以为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痛非此不治也;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军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传之于足太阴脾……甘草能缓里急,调和诸药。”

这是王好古《此事难知》中九味羌活汤条下的一段文字。

羌活、防风祛风散寒除湿,开太阳之表,治头、身、关节疼痛,加苍术运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四味相合,为九味羌活汤中的四味,笔者名为四味羌活汤。以四味羌活汤治疗“湿家身烦疼”,疗效如何?

临床上,以四味羌活汤治疗“湿家身烦疼”,较麻黄加术汤灵动、效捷。且在同等开太阳之力的情况下,四味羌活汤的燥热之弊小于麻黄加术汤。

从麻黄加术汤到四味羌活汤,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

当然,麻黄加术汤在治疗“麻黄汤证而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时,是不可以用四味羌活汤替代的。因麻黄加术汤治太阳、治肺兼治脾,而四味羌活汤治太阳、治脾而不治肺。

《汤液本草》中记载,防风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乃二经之行经药,太阳经本经药”;羌活为“足太阳经、厥阴经药,太阳经本经药也”;麻黄“入足太阳、手少阴……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温习防风、羌活、麻黄、桂枝的归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四味羌活汤与麻黄加术汤的异同。

(七)从四味羌活汤到东垣苍术汤

四味羌活汤可治疗风寒湿表实证。

若风寒湿邪痹阻于经络,表证不显,仍可用四味羌活汤。

若风寒湿邪痹阻日久,郁而化热,可在四味羌活汤基础上,加用九味羌活汤中的黄芩,或麻杏苡甘汤中的薏苡仁。

若风寒湿邪痹阻日久化热,湿热较甚,且在下焦,则四味羌活汤加黄芩或薏苡仁又非适宜。李东垣制有苍术汤,可供临证参考。

《兰室秘藏·腰痛门》:“苍术汤:治湿热腰腿疼痛。防风(风能胜湿),黄柏(已上各一钱,始得之时,寒也,久不愈,寒化为热,除湿止痛),柴胡(二钱,行经),苍术(三钱,去湿止痛)。上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柤,空心服。”

单从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四味药,内含后世方二妙散。近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对本方有一段评说:“二妙治里之湿热,此方兼治表之湿热,且由里而表,俾湿热有出路。此方出东垣《兰室秘藏》,曰疗腰腿疼痛,是治中下之浊湿可知,故用苍术分量为独多,而方亦即以苍术标名。湿久则郁热,故用黄柏。然细察方制,苍术之除湿,黄柏之胜热,均为单味,而祛风药防风、柴胡,则为复味,所以然者,风能胜湿,亦可散热,二妙得二表药,除湿胜热之力方大。仲景金匮有云,湿家身烦疼,发其汗为宜。彼用麻黄加术,此用二妙加防、柴,其义一也。浊湿中下,病在腰腿,不用渗利以通膀胱,而用宣发以开皮毛,东垣境诣,值得佩服。”

苍术汤证与二妙散证在病位上确有近表、近里之别。方中所用防风、柴胡两味风药,使湿热不从下渗,而从表散,确是李东垣制方过人之处。只是东垣取用两味风药意在升散、行经,与麻黄加术汤意在发汗开表自当有别。

《丹溪治法心要·卷三》记载:“治湿热腰腿疼痛,两胁搐急,露卧湿地,不能转侧。苍术汤:苍术、黄柏、柴胡、防风、附子、杜仲、川芎、肉桂,作汤服之。”

本方可看作李东垣苍术汤的临床加减方。

(八)从苍术汤到二妙散

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卷九》中载有苍术散:“苍术(米泔浸一日夜,盐炒),黄柏(去粗皮,酒浸一日夜,炙焦)各四两。上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进三四服”“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躄,一切脚气,百用百效。”

苍术散在《丹溪心法》中被更名为二妙散,沿用至今。

相对而言,李东垣苍术汤证邪有出表之机,而二妙散证则全无出表之机。此中差异,需医者在临证细细体会。

中医临证,有在辨病机的基础上根据病位用方者,如二妙散即湿热病证在下焦之专方,全方从燥湿清热着眼,治在下焦。举凡病位在下焦之腰痛、膝痛、足痛、下肢痿、下肢皮肤疮疡、淋证、阴肿、妇人带下、男子阳痿等病症,辨证属湿热者,治疗均可首选二妙散为基础方。

倘若湿热病在上焦,是否可用二妙散?尽管有部分医者认为,黄柏可治一身之湿热,但证之临证,二妙散用于上焦湿热效果不佳。

对二妙散的方解,清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所述较为中肯:“湿热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湿性润下,病则下体受之,故腰膝痛。然湿未尝痛,积久而热,湿热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苍术以燥湿,黄柏以去热。又黄柏有从治之妙,苍术有健脾之功,一正一从,奇正之道也。”

(九)从二妙散到三妙丸、四妙丸

湿热下注于下焦,在清热燥湿的同时,可导引湿热从下渗利而出。后世之三妙丸、四妙丸即为此而设。

清代医家张秉成编著有《成方便读》,书中载有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

“二妙丸:苍术、黄柏。治湿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本方加牛膝,为三妙丸……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领苍术、黄柏入下焦而祛湿热也”“再加苡仁,为四妙丸……苡仁独入阳明,祛湿热而利筋络。故四味合而用之,为治痿之妙药也。”

但书中并未标明三妙丸、四妙丸的出处。张秉成言:“书中各方,出于何人所作,可考者记之,不可考者缺之。”其中三妙丸、四妙丸出处为“不可考者”。

明代医家虞抟,“承祖父之家学,私淑丹溪之遗风”,编有《医学正传》一书,书中载有三妙丸,并明确指出为“祖传方”。书中云:“三妙丸: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黄柏四两(切片,酒拌略炒),苍术六两(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川牛膝(去芦)二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鱼腥、荞麦、热面、煎炒等物。”

可以认为,三妙丸、四妙丸两方,是在朱丹溪二妙散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方剂逐步改进、完善的结果。

证之临床,治疗下焦湿热病证,四妙丸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二妙散。

单从药物组成来看,我们把四妙散和李东垣苍术汤两方做一对比:两方相同的药物是苍术、黄柏,不同的是四妙散用了牛膝、薏苡仁,苍术汤用了防风、柴胡。

牛膝、薏苡仁为降药,导湿外出;防风、柴胡为升药,升阳散湿。湿赖脾运,脾升方可健运,降药不利于脾升。

如着眼于邪气,在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同时,当加牛膝、薏苡仁导邪外出;如着眼于脏腑(正气),加防风、柴胡有助于脾升。

当然,四妙丸证与苍术汤证各自有别,之所以如此对比两方,主要在于明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高建忠:方以理明——从麻黄加术汤说开来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