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从对话与符契谈e建筑(三)
四。以上介绍了对话与行动的关系以及对E-building的理解。这种关系可以延伸到各种新的建筑风格未被接受时的初始状态
19世纪末,新的艺术理论的出现和对折衷主义的普遍不满引发了对新艺术风格的探索。“自1890年以来,先锋派建筑师的创新一直与画家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绘画艺术的风格变化直接影响到建筑。“有些建筑师的活动是以有些画家的活动为前提的,而有些画家的活动。印象派之后,艺术家们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这种分离体现在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上。从对折衷主义的不满到那个时代的先锋——在现代主义主导世界之前,许多建筑师“为他们标新立异的艺术使命付出了个人的代价”。起初,现代主义建筑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批评家充当作品与观众对话的中介,直到现代主义风格被大众普遍接受。这时候社会心理和现代主义风格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但非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并不容易被接受。
20世纪末,建筑历史的车轮再次多元化。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瓦解、分散、转化”的时代,“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当今所有学术领域的共同话题。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前景受到质疑的互联网时代,E-architecture诞生了。那么,是未来时代的建筑形态,还是未来建筑形态的伏笔?这个话题的答案也不清楚。在e建筑之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反对现代主义的建筑形式从未停止探索;我们可以说,现代主义的对立面出现了一个新的对手,但这种对抗不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对抗,而是新旧文化的对抗——网络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对抗。
网络文化正在成长,前景不可估量,而工业文化依然生机勃勃,这种对抗是难以与之抗衡的。因为现代建筑极大地适应了工业文化,把与之对立的各种风格统一到它的分支或改良中,出现了新现代主义、新城市主义、地方主义和极少主义...但是就像“路易十五、十六、十四或哥特式建筑只是插在女人头上的一根羽毛”一样,这些分支或改进脱去了新风格的“羽毛”,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谁能说后现代作品和未统一为现代主义的解构作品,脱去羽毛后就不是现代主义?但是e-architecture不是。它与现代主义的区别不是物理上的,而是意识形态上的。在网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么创造一个类似于解构主义作品的E楼,要么创造一个类似于现代主义作品的E楼。因为思维出发点不同,E楼就是E楼,绝不是现代主义。电子建筑超越了传统的以形式划分风格的界限。
五、现在谈论代表网络信息文化的E-building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还为时过早。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并没有完全转变为非物质社会,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并不能取代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
网络上的信息流动无法取代充满人情味的面对面交流。”建筑是一种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超越了创作的问题。建筑是为了盖房子,但建筑是为了人”。否则,整个社会将如同“工作的未来”,每个人都将成为“连接的孤独个体”——既紧密合作,又感到孤独。
而且,任何文化被接受的过程都不是一个完全的替代过程。或者新文化、外来文化总是被简化为概念,然后接受者把它们放入原文化的框架中,逐渐与原文化融合,造成新旧文化的混杂;既然是混合体,那么原生文化的特征就会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取向上,建筑也不例外。因此,电子建筑本身的发展也将打上国家和民族的烙印。今天,重视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现代主义建筑与社会选择之间的契约关系将导致建筑的发展偏离E-architecture。我们对E-architecture的理解仍然需要媒体或评论家与公众之间的“对话”。E-architecture仍然只是一种反映网络文化的建筑探索形式。
E-building试图呼应新的网络时代,试图将网络的变化带入建筑空,在建筑空中传达网络的意义。但是网络文化在发达地区才刚刚开始传播,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工业文明仍然是世界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子建筑不会取代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现代建筑,它仍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活动。
注
①引自方振宁《21世纪E建筑的先锋——来自威尼斯第七届国际建筑双年展的报告》。
②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信息流通量大。信息传播的比特化使信息传播离开了传统的物质载体,载体失去了具象性,外在的形式是非物质的。现阶段后现代社会被称为非物质社会。
③异化是德里达创造的一个解构主义术语,是解构主义的中心概念。通俗点说就是中心不在,来源于文外的意思空。参考文献1。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农巴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2。柯布西耶湖走向新建筑。由陈志华翻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