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区如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传统农区如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第1张

传统农区如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第2张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于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地区来说,创造性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传统农业区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加快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区的现代化进程。传统农业区一般位于相对贫困的区位,参与国际分工和接受区域外甚至海外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的便利性较弱。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消费需求有限,自主研发条件相对较低,交通、通讯等工业化基础条件较差,现有大企业数量少,比重低,传统产业比重高,产业组织分散,工业企业效益低,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有限。此外,传统农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农业比重大但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足、产业链短和工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品竞争力弱的制约。
考察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三种类型,可以发现传统农业地区既缺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资源驱动型的资源优势,也缺乏以欧洲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的技术优势,更缺乏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政府驱动型的金融优势。所以对于传统农区来说,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可循,只能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传统农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难度。
河南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启示
虽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路径和模式有多种选择,但同为传统农区的河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对其他传统农区并非没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年来,河南在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同时,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不削弱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加快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对其他传统农区有重要启示:
第一,充分把握一个内涵。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质要求。对于传统农业区,既要立足区域条件,又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新型生产要素、现代管理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既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又要逐步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农工商紧密结合、产销一体化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第二,同时兼顾两个目标。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必须保持不低于18亿亩的“红线”,而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几乎等于18亿亩的“红线”。同时,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也是我国政府的既定目标。实现基本工业化是全面小康的核心,18亿亩耕地“红线”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两者都是不可动摇的目标。那么,如何平衡“两个不动摇”?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节约集约用地。首先要认识到,这两个目标并不矛盾。保护耕地不是反对土地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是合理、科学、文明的土地利用。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建设用地存量使用广泛,有的甚至闲置浪费。再开发和再利用的潜力很大。要以集约节约用地为主线,推进“集中布局、集约用地、产业集聚”。再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难以完全避免。有必要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动态平衡。
第三,妥善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对于传统农区,要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用产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思路经营农业,用产业化成果武装和反哺农业。否则只会以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代价,走东部地区工业化的道路。二是发展工业,经营农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农带工、以工促农”等一系列部署,连续三个五年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工促农,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是许多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三,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政府作为组织者和推动者,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农产品生产行业和区域集中,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带。当然,政府的调控不能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根据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律,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促进相关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的集聚与融合。
传统农区农业现代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容忽视,不容削弱。传统农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其农业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和削弱,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因此,必须深化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拓展农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和多种产业形态,重新连接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分离的联系,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摆脱弱质低效局面,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主要部门的协调发展。要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把农业发展置于全球化和市场化之中,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其次,必须尊重和加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尊重和加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在坚定不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破除各种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三,农村“空”的倾向必须遏制。近年来,农村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学意义上的“空心村”:前者是指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妇孺;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农民“主动失地”,尤其是在一些城郊农村,这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空心”。更多的时候是两种“空心村”交织在一起,在转出的农民工中,他们的后代已经意识到了”。对此,我们要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继续坚持“少予、多予、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业农村生态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传统农区如何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