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城市病”的表现及治理

城市规划:“城市病”的表现及治理,第1张

城市规划:“城市病”的表现及治理,第2张

“城市病”是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张和违反自然规律的建设而导致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不平衡和无序现象。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经济发展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1规划滞后于建设。“规划服从建设”、“建设引导规划”、“换个政府换个新规划”、“规划跟不上变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规划的引领和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究其原因,一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不适应城市发展。二是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性。第三,大多数中小城市为了吸引投资,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投资者受利益驱动,不服管理,为所欲为。他们不报备自建,随意建房。先建后做、边建边建、建后不做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规划执法的正常开展。第四,难以规划执法调查。从随州的现状来看,规划执法阻力很大,尤其是一些私房分散隐蔽,建设量小,有的来不及查处。另外,查处违建程序复杂,周期长,即使法院强制执行也很难落实到位。

2“马路拉链”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整体形象。我国城市地下管网一般有给水、污水、雨水、通信、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道。这些管线所属单位的经济条件、时间要求、管线技术标准不同,受城市发展条件制约,不能同步规划建设。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根据各自需要分期分段挖掘道路,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不仅影响城市整体形象,也是如此

3.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生态环境差。从随州绿化现状来看,主城区绿化覆盖率仅为38.93%,人均公共绿地4.27平方米,低于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水平(6.25平方米)。恶劣的城市生态环境阻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是:老城区人口密度高,建筑拥挤,道路狭窄,没有设置绿地的空余空间空。同时,由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政府没钱征用土地来规划规划的城市绿地;另一方面,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开发商一味追求效益,忽视绿化(注册城市规划师编辑整理)建设,导致住宅小区绿地严重不足。市区主要公园数量少、面积小也是绿地少的原因之一。目前主城区没有园林,市民休闲空房有限。老城区没有预留绿化用地,不能更绿了。

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中小城市特别是内陆城市的空气和水污染指标都超标。主要原因是城市工业快速发展,建筑工地多,机动车急剧增加,使烟尘、粉尘、尾气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合成洗涤剂的广泛使用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一起,构成了污染城市的重要来源。此外,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无法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5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城市形象的关键在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很多城市越来越没有个性,街道充满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到处都是“欧美风格”的居民区和千篇一律的建筑,火柴盒般的高楼密密麻麻,宛如“混凝土森林”。原因:市领导热衷于眼前的政绩,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盲目将有文化背景和特色的老城区成片改造。虽然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写字楼、欧式建筑让城市焕然一新,但许多城市原有的风貌却迅速消失。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风景等实际做规划。而是贪洋求远,舍近求远,做一个大的、全的、高的空规划,没有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一面。

二。“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一是加大投入,为加快规划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中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第二,政府必须带头实施计划。规划一经制定,未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更改,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集中管理,打造一盘棋;强化规划执法手段,政府要积极支持规划执法,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筑,坚决该拆的拆,该罚的罚,该曝光的曝光,绝不姑息。三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和法律要求,科学合理调整规划,使规划尽可能满足项目要求,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四,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源泉。中小城市必须对政府垄断的国有土地建立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解决规划管理失控的问题。

2统筹规划,抓规划,立足长远。首先,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短视规划的危害,形成“统筹规划,着眼长远建设”的共识,消除条块分割、条块分割的现象。分管城建的领导要管好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层面,保证各类管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次性埋设,杜绝“马路拉链”。其次,在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居住区时,需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第三,政府要对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立法,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管理。

立足当地实际,实施绿化工程。中小城市要根据各自的人文、地理、历史科学进行合理的绿地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面貌。

从随州实际出发,通过以下途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如山体、水体、地形、植物等。,合理安排绿地布局,形成功能齐全、效益突出、点、线、面四位一体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风格。二是要在城南新区整合大面积山林和城市绿化,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开发白云公园山场,做到山林和公园景点的融合。第三,要在城区的江河沿岸建设宽阔的防护林带和风景林带,以水体为衬托。四是要改造老城区的中心公园神农公园,增加绿化面积,实现城市园林从单纯的游憩、观赏向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集游憩、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转变。五是要加强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控制建设城市生态经济。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闭和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控制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燃料;大力加快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城市生态经济,使化工行业从源头上不产生污染物,达到源头控制的目的。

5.注重个性特色,让科学成为城市的定位。城市规划应充分反映地理、文化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城市自然景观、文化历史和资源优势,根据城市实际,将文化特色与现代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要相互呼应。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准确把握本地区建设的脉搏。根据自身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从特色和优势等方面对城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性。加强城市整体规划,做好城市景观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文物,使城市脱离肤浅和平淡,丰富文化内涵。

总之,为了防止“城市病”的发生,我们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城市规划:“城市病”的表现及治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