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企业管理的症结
一、现代管理被严重误解
不用说,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管理,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管理。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呢?答案是众说纷纭。《中国式管理逻辑》一书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角度,试图以逻辑的思维方式梳理模糊的中国传统管理观念,将牢牢粘在一起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理想与道德与营利性组织的制度、效益、效率区分开来。
懂管理不一定成功,不懂管理不一定成功。事实上,商人的营利活动已经存在了两千年,但为什么“企业经营”一词只是在一百多年前才出现?是因为传统商人的“赚钱”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企业管理不是一回事。我们今天所说的“企业管理”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庞大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如何实现企业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通俗地说,一次性赚点钱和持续赚钱不是一回事。一个人赚钱和一个人管理一群人赚钱有本质区别。
我们会看到,中国企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虽然原因看似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利润并不是来自于满足客户!典型的中国企业怪兽像德龙、南德等等,我们连他们的客户和消费者都找不到,更别说如何让客户满意了;然而,像朱三和龙飞这样的企业,虽然“利润来自顾客”,但除了竞争对手的价格战手段外,几乎看不到他们有其他满足顾客的组织能力。
对于海尔、联想等优秀企业,也要分清其精华与糟粕。在我看来,海尔是目前中国优秀的企业之一,其特点是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内部市场化。它几乎成为了未来“个性化消费”的一种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海尔的支配和控制理念成为了这种解决方案有效实施的杀手锏。联想还有更大的潜在危险。联想声称“家族文化”造就了联想的高效管理,但实际上,“家族文化”才是排斥人才、阻碍创新的罪魁祸首。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联想对“高效率”的理解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组织效率。换句话说,当你用戴尔对“效率观”的理解来衡量联想时,
II。质疑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是一个不恰当的提法,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区域管理问题,还包含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模式细分,就有了中国北方管理和南方管理的提法。事实上,所有的企业组织都面临着同样的管理问题。所以要以企业组织本身为基础提出管理问题,而不是以某个特定区域为基础。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在一个特定区域有效,在另一个区域环境无效。
关于曾仕强教授的“中国式管理”,他把管理定义为三个层次,梳理了修养、情、理、法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坦白说,其实你个人洞察人心并不代表管理结果就会出现,因为企业结果发生在另一个层面,即企业如何处理“产品与客户”的关系;同样,你个人也有很强的组织控制能力,甚至你可以把你的企业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井然有序”并不意味着组织效率就会出现,因为组织效率发生在组织分工和流程设计的层面。因此,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实际上是在继承和尊重中国传统执政观的基础上取得的所谓“成就”,它只是个人控制组织和保持稳定地位的一种解决方案。这
各种西方管理标准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西方的管理价值观和实现方式。然而,中国的想法往往与这些西方的管理标准不相容。比如中国人的观念往往认为稳定比竞争重要,和谐比效率重要,价值观的统一比个性的解放重要。所以,当我们用“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理念”产生的管理成果时,通常是失败的。所以问题追溯到“中国式管理”的起源,因为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提法。
三。回到管理学的基础
我们所做的管理学讨论不应该为中国未来的管理提供一个框架,而应该提出关于企业组织和管理本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每当中国遇到各种外来的冲撞,都会以一种防御的姿态面对过去。所以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就需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与众不同,拿出中国特色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以中国传统为荣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
对于中国未来的管理出路,我们首先需要一些基本的判断和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商业的历史传承,整体来说,只在传统农业文明中有效,在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中无效。这种宏观整体的判断不仅适用于中国企业管理,也适用于中国整体的社会转型。传统越深,现代性越弱。无论中国传统商业智慧看起来多么迷人,都必须将其纳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才能判断其真正的价值和效力。换句话说,传统商业智慧只有嵌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才会重现昔日辉煌,否则就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杀手锏。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