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新理念:可持续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新理念:可持续土地整理,第1张

土地整理新理念:可持续土地整理,第2张

问:什么是可持续土地整理?
答: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第一,作为一项工程活动,土地整理本身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工程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微乎其微;土地整理的组织活动应经济可行,并得到公众的支持;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活动应当公平公正。第二,土地整理活动的实施结果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就是说,土地整理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即土地整理解决了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强了土地抗风险程度,保护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问: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特点是什么?
答:可持续土地整理有四个特点:一是土地整理应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通过提高土地质量和扩大土地有效利用来尽可能地维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空。其次,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应尽量减少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此外,土地整理是一个需要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的过程。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土地整理活动的经济可行性应该得到保证。一般来说,这种活动只有做完后收益大于投入成本才能持续。此外,土地整理活动应被公众所接受,公众应积极参与,以便可持续发展。如果一种排序方法只影响到少数个人和小群体的利益,对整个社会有利,那是可以接受的。公众参与的主体应包括土地整理区的农民以及与土地整理相关的农业、环保、水务等部门。
问: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理念是如何提出的?
答:土地整理的最初内涵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土地整理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有效补充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农田生态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惠及了广大农民。但是,在践行土地整理内涵的同时,也存在着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统筹考虑综合效益不足等问题。一些地方项目目标单一,片面强调耕地数量,对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考虑不足,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功能和效益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申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土地整理的综合目标。
问: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是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可持续整理的目标是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恢复被破坏土地的生产系统,规范和合并地块,连接路网和沟渠,形成综合有利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社会安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问:可持续土地整理与生态文明有什么关系?
答:可持续的土地整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因素。资源集约利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积极开展农地整理,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改善农地基础设施和条件,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积极开展建设用地整理,“以经济促安全”,采取多种节地措施,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实现大部分地方建设用地零增长,是解决发展用地紧张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土地整理活动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权属确认等主要操作程序。可持续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的一种合理状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土地整理的全过程,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取得经济效益。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五个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土地整理必须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土地整理的结果必须寻求公共利益,决策过程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建设活动必须系统化、科学化。
公平公正。首先,土地整理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组织实施土地整理活动和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分配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处理一切事务。其次,土地整理必须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当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应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采用对环境破坏最小的设计方案,尽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代际公平。土地整理是一项对子孙后代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要避免武断、短视的盲目行为,坚持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立场,科学实施土地整理。
综合效益。土地整理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获得综合效益,建立既能高效生产,又能保持良好生态,并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土地利用体系。
因地制宜。土地整理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实施土地整理必须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权属调整等方面研究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内容和方法。
要进行可持续的土地整理,在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阶段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土地整理规划和项目设计,对可持续的土地整理进行评价尤为重要。
可持续土地整理的操作要点要保证土地整理的可持续性,需要在规划、项目设计、工程建设、权属调整等几个关键环节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公平。
规划是科学的。基于规划的原则,以土地调查和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以土地资源的长期利用和环境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可持续土地整理规划。新增耕地潜力图、自然潜力图(光温生产潜力减去自然质量指数)和利用潜力图(自然质量指数减去利用指数)叠加,科学划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优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时间空布局,按照产出高、公众认可、环境友好、技术可行的标准,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选择可行的规划方案。
项目设计要合理。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设计与传统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的区别在于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既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满足人们对土地产品的需求,还能协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维护土地生态环境。注重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性,注重区域特征和公众意见的分析,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理念,设计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形成不同的景观生态系统个体单元,以维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使土地利用系统融入自然,尽量减少硬化工程,减少对自然的干扰。
工程建设效率高。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土地整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施工前要建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编制实施方案,细化设计和预算,组织招标,确定监理单位。施工中,在遵循工程设计、适应农时、保护表土、少占耕地的基础上,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合理,设计变更管理、协调管理、合同管理到位。施工结束后,应对施工资料进行分类分级。
所有权调整一定要公平。规范的权属调整程序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实现土地整理社会可持续性的关键之一。项目建设前,应当进行权属状况调查、权属状况确认和土地现状评估。项目完成后,应当对整理后的土地进行评估,编制权属调整方案并公开,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办理土地变更登记、发证和建档。
第二节正确评价土地整理的可持续性土地整理的可持续性评价是判断和衡量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基础,也是保证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这种评价是土地整理建设前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土地整理措施的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整理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对确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的四个原则。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选择评价指标和设计评价方案。
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原则。土地整理和其他一切土地活动一样,都是由经济驱动的,而且由于其项目带动的资金量大,政府作用痕迹明显,其社会经济结合性比其他土地活动更强。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以土地资源、土地整理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为核心,以政府政策因素、非土地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为重要的外部因素。
综合效益原则。土地整理虽然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毕竟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自然进行的一种强干扰活动。虽然会对社会和生态效应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因此,评价必须体现综合效益原则。
诚信原则。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指标应与全局相结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体现土地整理、土地区划和专业化利用相结合的因素,能够体现土地整理与经济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因素,能够体现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因素。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但不是纯理论的探索,而是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体系。没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就没有意义。
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的核心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与土地整理活动和实施效果所影响的外部环境相关联。我们认为,现行的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不同角度建立,包括:保持和提高生产能力的指标。土地整理后生产能力的提高可以归结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提高生产能力,另一种是通过改造去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因素来提高生产能力。存在一些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障碍。应实施一系列工程和生物措施来消除这些障碍,以增加产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维持和提高生产力的指标有:耕层厚度、农田平整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灌溉保证率和局部指标(排涝率、防洪能力等。).
经济可行性指标。土地整理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说明整理区农民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投入相应降低了。这些成本节约主要包括因农田集中而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定期机械化耕种农田而节约的成本、改善灌溉设施和田间道路系统而节约的灌溉成本和运输时间等。不仅如此,还有土地整理后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因此,经济可行性指标可以概括为:单位面积产量、投入产出比和劳动生产率。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土地整理新理念:可持续土地整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