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止血药

中药药理学——止血药,第1张

中药药理学——止血药,第2张

能促进血液凝固和止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主要通过增强体内凝血因子或抑制抗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中药止血药具有收敛、凝血、清热凉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咯血、鼻出血、咯血、便血、血尿、崩漏、外伤出血。

血液功能中有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矛盾统一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既能在生理条件下在血管中不断循环,又能在受伤部位凝固止血。在病理状态下,上述平衡被破坏,或发生出血,或形成血栓和栓塞(内凝血)。

止血是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三个重要因素: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对于创伤性出血,可见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凝集,血管破裂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和“凝血因子”。某些凝血因子(因子ⅴ、ⅶ、ⅷ、ⅸ、ⅺ、ⅹⅱ等。)在组织液和血浆中也被激活,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于是血凝块形成,出血停止。另外,纤维蛋白形成后,血浆中的纤溶酶原被激活剂(组织激酶、尿激酶)转变为纤溶酶(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管中的血凝块,恢复局部血流。考试网站安排

止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的厚度、血压的水平、血液的粘度和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因素。现在,在图中总结了血液凝固过程、血凝块溶解过程和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也是一些疾病的症状。所以在应用止血药时,要根据各种出血性疾病的病因来使用,并进行适当的配伍。若血热失调,宜与清热凉血药同用。阳虚不能温经,宜与温阳益气药同用。阴虚阳亢者,宜与滋阴潜阳药同用。气虚不能带血,要配合补气;对于瘀血出血,以祛瘀止血为宜。化瘀止血药与活血行气药配伍。常用的止血药物有白芨、海百合、仙鹤草、三七、侧柏叶、艾叶、地榆、槐花、大蓟、白茅根、紫珠、茜草等。有复方胶艾汤、石斛散、四圣丸、止血生肌散、云南白药、三七伤丸等。上述止血方中,有一部分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的。其止血的药理作用如下:

(1)使局部血管收缩止血:如三七、裸花紫珠、大蓟。

(2)作用于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其中有些能增加血小板数量,促进凝血,如仙鹤草、紫珠;能增强血小板因子ⅲ的活性,缩短凝血活酶的产生时间,如白芨;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如三七、蒲黄;例如,茜草,它可以纠正肝素引起的凝血障碍,据说具有抗肝素作用。

(3)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如槐花、白茅根。

(4)抑制纤溶酶(纤溶酶)活性:如白芨、大蓟、大蓟、地榆、艾叶、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等。在止血药中既有促进凝血的作用,又有促进血块溶解的作用,说明其功能具有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利于止血不留瘀。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药药理学——止血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