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别添加“危险因素”
牛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便宜又好吃,但是如果不注意饮用方法,牛奶的营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牛奶越浓越好。有人认为牛奶越浓,孩子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不是真的。
过浓缩奶是在储存的牛奶中加入较多的奶粉和较少的水,使牛奶的浓度超过正常的比例标准。有些家长在鲜奶中添加奶粉,怕太淡。事实上,婴幼儿的乳汁浓度应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应根据月龄逐渐增加。即使是一个月内的新生儿,也要根据其消化情况,逐渐减少牛奶中水分的比例。婴幼儿经常喝浓缩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绝进食。久而久之,他们的体重不仅会增加,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器官比较娇嫩,承受不了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如果奶粉冲得太稠或混入鲜奶,营养成分的浓度会增加,超过婴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极限。不仅不能消化,还可能损伤婴儿的消化器官。因此,在给婴儿喂牛奶时,应考虑牛奶的质量和儿童的年龄,以决定添加多少水。
糖加得越多越好。不加糖的牛奶不容易消化,这是很多家长的“共识”。添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但一定要量化。一般每100ml牛奶加5-8g糖。如果加糖过多,会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如果过多的糖分进入宝宝体内,就会在宝宝体内滞留水分,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柔软无力。这种宝宝看起来很胖,但身体抵抗力很差,所以医学上称之为“糊状”。体内储存过多的糖也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
牛奶应该加什么糖?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然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有的家长给孩子买葡萄糖,没必要。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容易超过规定范围,孩子会因为不甜而拒绝吃。
还有一个什么时候加糖的问题。有的家长把糖和牛奶一起加热,使牛奶中的赖氨酸在高温(80-100℃)下会和糖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对孩子的危害更大。所以煮好的牛奶要干到温热(40-50摄氏度),然后把糖溶解在牛奶里。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牛奶是高蛋白食品,巧克力是能量食品,那么两者同时食用大有裨益。事实并非如此。液态奶中加入巧克力后,牛奶中的钙会与巧克力中的草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使原本营养丰富的钙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导致缺钙、腹泻、发育迟缓、头发干燥、容易骨折,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
用牛奶吃药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吃药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牛奶能明显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明显低于与非牛奶同时服用时的浓度。用牛奶服药还容易在药物表面形成一层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反应,生成水不溶性物质,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服药前后1-2小时不要喝牛奶。
用酸奶喂宝宝酸奶是一种帮助消化的健康饮品。有些家长经常用长川的酸奶喂宝宝。然而,酸奶中乳酸菌产生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但也会破坏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对患有肠胃炎的婴幼儿和早产儿。如果给它们喂酸奶,它们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在牛奶中加入果汁为了让孩子喜欢喝牛奶,在牛奶中加入橙汁或柠檬汁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其实橙汁和柠檬都是果酸含量高的水果,果酸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将米汤加入牛奶中。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可以做到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和粥主要含有淀粉和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如果没有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就会发育不良,体弱多病,因此,即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分开食用。
牛奶必须煮沸。通常牛奶消毒的温度要求不高。70摄氏度需要3分钟,60摄氏度需要6分钟。如果煮沸,温度达到100摄氏度,牛奶中的乳糖会出现焦化现象,焦糖会诱发癌症。其次,煮沸后,牛奶中的钙会与磷酸沉淀,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
瓶装牛奶被晒在太阳下。有家长从广告上了解到补钙的同时也要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拿了瓶装牛奶晒太阳,按照处方晒。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牛奶可能会获得一些维生素D,但它会损失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种营养物质在阳光下会分解,使它们部分或全部损失;而且乳糖在阳光下会发酵,会使牛奶变质。
炼乳代替牛奶是乳制品的一种,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蔗糖罐装而成。受“浓缩的都是精华”的影响,有些人给孩子喝炼乳,而不是牛奶。这显然是错误的。炼乳太甜,必须用5-8倍的水稀释。但当甜度达到要求时,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浓度比鲜牛奶下降了一半。如果喂给婴儿,当然不能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还会导致他们体重下降,脸色苍白,容易生病。如果在炼乳中加水,使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鲜奶,那么其中的含糖量就会偏高。给孩子喂这样的“奶”,容易造成孩子腹泻。另外,如果孩子习惯了甜味,以后就很难添加辅食了。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