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短时间儿童参加媒体活动不利心理恢复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许多学校和幼儿园倒塌,导致许多孩子被深埋其中。尽管救援人员努力,许多孩子仍然永远离开了他们的亲人,而那些幸存者目睹了灾难性的灾难。许多孩子在废墟下日夜与死亡搏斗,许多孩子目睹了同伴的离去。许多孩子从此成为残疾和孤儿,这无疑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相比较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如果没有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后出现强烈恐惧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概率会非常大。只有了解孩子们的灾后心理,才能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治愈心灵创伤,让他们明天正常、勇敢、快乐地生活。
面对灾难,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震惊、迷茫、否定的阶段。灾难过后,孩子会失去安全感,变得非常依赖和依恋他人。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语言方面,要对孩子多说一些肯定、安慰、保证的话,比如“我们现在安全了”、“你现在安全了”。另外,父母和周围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恐慌反应,周围的人和父母的冷静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可以告诉孩子“活着是最重要的”,“活着是幸运的”。
第二阶段,孩子会有一些情绪反应。在这期间,通常危险已经过去,孩子真的会感到害怕、焦虑、恐惧。这个时候,孩子最怕离开。陪护人的暂时离开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会变得自闭,不与周围的人交流。有的孩子害怕摇晃和黑暗,因为这些信号与孩子心中的地震有关;有的孩子会出现睡眠问题,睡眠障碍,做噩梦或者拒绝睡觉;有的孩子会突然生气,抱怨亲人;有的孩子还会出现行为倒退,出现一些婴儿表现,如哭闹、吮吸手指、爬行、搂抱等;也有一些孩子可能会感到自责和内疚。此外,失去亲人的孩子在得知亲人去世后,他们的痛苦、空空虚、无助和愤怒的感觉会伴随着他们。哭往往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会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投射到相似的人身上。
在此期间,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们灾难的情况,如何复学,灾难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过去。很多孩子会问,会担心灾难会不会再次发生。告诉他们灾难可能会再次发生,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比告诉孩子们“一切都结束了”要好,但那样孩子们可能会再次感受到余震。这时,家长、陪护、志愿者要搂抱、依偎、宠爱孩子,大人要表现出比平时更多的勇气和自信。家庭成员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这时候孩子对父母的爱会比房子倒塌时更强烈,但父母也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过度溺爱和过度恐惧。对于孩子灾后的心理恢复来说,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愤怒、恐惧、委屈说出来,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哭,可以尖叫,可以唱歌,可以和有同样经历的同学朋友聊天。他们可以拨打心理热线,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独无助。这个“再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创伤事件的脱敏训练。
父母、看护者和志愿者应该愿意倾听他们孩子的心声。可以先和他们谈谈对这场灾难的感受。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可以用玩偶和绘画疗法,让他们感受到伙伴,让他们在与玩偶和绘画的对话中宣泄情绪。
第三阶段是回归正常。也就是家园重建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必须参与进来,这样他们才能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敏感而脆弱。因此,在灾后的短时间内,不宜过早暴露他们的生活和灾难,比如参加媒体的一些现场录制活动,过早让孩子参加领养活动。虽然媒体和慈善组织都在为救灾做好事,但是过早过多的曝光孩子,会让他们刚刚经历灾难,还没有平复的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个安静的、陪伴的环境。如果孩子强烈的心理压力过了1~2周还没有恢复,这样的孩子需要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以免留下终身的心理创伤。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