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资料8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资料8,第1张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资料8,第2张

中国传统城市“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研究
(意义、内容和方法)
1研究意义
研究中国传统城市“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的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经验;
(2)丰富人居环境的科学内涵,促进学科建设;
(3)带动我国城市史学研究走向新的方向和领域,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催生新的研究增长点。
1.1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经验
城市的首要属性是“人居环境”。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日益淡漠,片面追求城市建设的经济目标,导致了现代城市的各种“去人性化”疾病,造成了城市发展前景的危机。这种现象在工业革命以来的100多年里达到了/[/k。
在尊重城市其他功能的前提下,重新树立和强化城市的“人居”意识,是纠正和解决诸多现实问题,进而实现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一。
中国的传统城市在世界城市中是一个独特的体系。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城市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为政治军事统治工具,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它首先是人们聚居的地方,然后才能成为别的东西。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差异显著;有许多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历史悠久,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早,程度高;成熟独特的制度、社会形态、思想文化、观念意识——这些主客观因素,使中国传统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凝聚了东方人独特的智慧、才能和价值观,在当今中国和世界城市发展的难题面前,越来越显示出可贵的价值。挖掘、整理、继承、发扬它,对我们今天实现目标有很大帮助。
1.2丰富和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促进学科建设
自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以来,世界各地的人居环境一直在恶化,人们寻求解决方案的努力从未停止。自1898年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以来,人们进行了各种理论的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希腊学者c.a.doxiadias在批判和总结当前建筑方法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建立“ekistics”,以全面、综合、系统地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居住状态下的各种问题,使这一努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76年人居会议首次提出全球“人居”概念,警示其前景,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
在老一辈学者高瞻远瞩的引领下,中国的城市和建筑界,一方面以世界为己任,另一方面瞄准中国现实,着眼于人类生存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立足于广义建筑学,致力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人居科学方兴未艾。
吴先生指出,所谓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一切形式的人居环境,包括村落、集镇、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人居环境。,而不是像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那样仅仅涉及人居环境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侧面。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人居环境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1].
可见,人居环境科学的建设意义重大,其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中国传统城市“人居”思想内容和建设实践的研究和整理,无疑是本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1.3带动中国城市史学研究走向新的方向和领域,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催生新的研究增长点
显然,“人居环境科学”在思想内容和方法上与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有很大的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它所关心的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而是人类的生存状态、能否长久生存等根本性的大问题。因此,研究的目的非常深远。从而提高了研究的起点,拓展了领域,丰富了内容,拓宽了研究的情境,增加了课题的数量。即使是老话题,也可能因为视角的改变和视野的开阔而有新的思路,导致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生长点的出现。用“人居环境”的概念来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城市就是一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念的创新。长期以来,各个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立场出发,给城市下了不同的定义。在历史研究中,最常见的是把城市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功能工具,认识其价值,考察其历史作用和发展演变规律。在过去,提出关于城市的新观点,用“人居环境”来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城市,是一种观念的突破和研究理念的创新。我相信它会产生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新价值。
其次,概念的突破和观念的创新,必然带来全新的视角转换、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变革,产生一系列新的成果。
三、探讨中国传统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的内容,是现代理论对传统研究对象的应用,增加了城市史学研究的科学成分和理论力量,势必提高水平。
2研究内容
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中国传统城市“人居环境”思想和建设实践的研究需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1)采用“大区域划分”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城市进行分类;(2)采用“大历史分期”的方法,对各地区的城市发展进行分期;(3)在分类分期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以点带面”,总结梳理我国传统城市建设各类型、各时期的“人居环境”思想和实践内容。
2.1“大尺度的地域划分”——中国传统城市的地域分类
按照城市的文化地域来划分城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条件、社会文化条件和发展历史差异很大。它在历史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区域。在这些不同的文化区域中,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敏感而强烈地反映在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中,使城市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虽然人文地理学的学者对中国的人文地域划分并不认同,但都是相似的。一种是“两区三级”,即中国分为两个基本区域(一级),即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下面又分4个亚区域(二级)和15个亚区域(三级)。东部农业文化区分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两个亚区,其中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有12个文化亚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分为蒙古-新疆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和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两个亚区,其中蒙古-新疆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又分为三个文化亚区。另一种是“三区两级划分”,将全国分为3个基本区(一级)和11个亚区(二级):西区、北区和南区。西部地区分为内蒙古亚区、新疆亚区、甘青宁亚区、西藏亚区;华北又分为东北亚、华北沿海亚区和晋豫陕亚区。华南分为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华南和西南亚。
参照这些文化区域的划分,我们会根据各地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整合,分层次划分区域,即划分几个区、几个分区、几个小区等。,并对城市进行分类,分别研究。
2.2“大历史阶段”——各地区传统城市发展的阶段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但各地区的历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的发展进程也呈现出明显的步调差异。过去使用的国家统一的历史阶段不能给出全面、客观和准确的描述。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各地区、各类型城市的发展进行历史阶段划分。
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必局限于朝代。虽然朝代更替与社会变迁有关,影响城市建设,但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梁启超先生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将其归纳为三段:一是从黄帝到秦统一的历史,概括为“中国之中国”;二是从秦统一到乾隆末年的中世纪历史,概括为“亚洲的中国”;三、近代历史从乾隆末年到清末,概括为“世界的中国”。这种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是极其精炼的,其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我们不妨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划分出几个具有突出特点的时期,进行有意义的总结,从而从整体上观察中国传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演变过程。
2.3“以点带面”——中国传统城市各类型、各时期“人居环境学”内容典型案例研究
通过上述方法划分各城市的类型和发展阶段,建立中国传统城市类型和发展的“大区域划分和大历史阶段”的时间空坐标。主要内容有:
-影响城市建设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思想文化、观念意识等人文因素;
-影响城市建设的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等自然因素;
-城市选址问题;
-城市的物质要素问题;
-城市的内部结构和一般形态及其形成规律;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技术和艺术方法和手段;
3研究的原则、路线和方法
研究中国传统城市“人居”思想和建设实践的原则、路线和方法可以概括为:(1)立足于“城市居民”的研究立场,强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2)多层次的系统研究;(3)多方面、全方位的研究;(4)秉承“整合”的学术研究思想。
3.1基于“城市居民”的研究立场[br/]城市研究有许多立场、方法和角度。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切主要围绕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城市居民”,从而涵盖与之相关的人文条件和物质建设的所有“软”和“硬”方面。这里的“城市居民”是普通意义上的,包括所有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从皇帝、权贵到普通百姓。
考察“城市居民”在城市物质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城市居民与各种城市物质设施的对应关系,即根据城市居民的身份、职业、人数等分析其构成和阶级构成,了解其各自的生活、劳动特点和思想情感需求,并界定相应的城市物质设施。
其次,分析了城市居民与城市的结构布局和各种城市环境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即在什么规律和原则的支配下,城市的各种物质设施如何组合和匹配,以满足各种城市居民的不同需求,形成了城市的结构布局和各种城市环境。
应该认识到,不同身份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比如,中国的传统城市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反映的是上层阶级的意愿,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的生活在城市中没有得到反映,有时候这种反映是非常强烈的。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发生冲突。统治者常常牺牲基本的城市功能和人民的合理需求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对矛盾和斗争的运动过程构成了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3.2多层次系统研究
人居环境的构成是有层次的、系统的、纵横相关的。中国人居环境的水平和体系结构各具特色。意识和系统思维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特征。在多萨迪斯看来,人居系统的构成有以下十个层次:家具;房间;住所;住宅群;邻里;城市;大都市;城市连续区;城市;环球城市。吴先生进一步将其概括为五个层次:建筑;邻里(区域);城市;地区(国家);全球。
当然,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研究要以“城”为层次,但不能局限于这个层次,必须上下联动。根据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下到“家庭”层面,上到“地域”层面,从而形成以下三个重点研究层面:
家庭层面——包括家具、住宅、院落等元素;
城市层面——包括建筑、园林、街道广场等城市设施;
区域层面-包括城市本身及其周围的自然和乡村元素。
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其中城市是核心层次。把“家庭”层面向下分解,把城市与周边自然、乡村的联系统一到向上的“地域”层面,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原因如下:
首先,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中国人来说特别重要。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家庭与乡村社会一样,集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同时还承担着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诸多其他功能。它们是每个人生活的小世界,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封闭、完善、自我存在的“生存环境”实体。
二、中国传统城市作为统治中心,政治上统治农村,但经济上依赖农村,以广大农村为生存基础。没有农村的支持,城市一天也活不下去。因此,在发展初期,中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有着朴素而清晰的地域意识。此后,地域意识一直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同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观念意识使城市建设十分注重与外部自然的协调,追求区域生态的平衡。早在先秦时代,言论和规章制度就从多方面反映了这一点。
3.3多方面、全方位的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关注所有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以及人居环境内部的各个方面。它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研究范围涵盖土木工程、水利、地理、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经济、社区、文化等多个方面。吴先生将其归纳为五大体系:住房体系(贝壳);支持系统(网络);人类系统(man);社会(society);自然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子系统。
五大系统的划分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城市,这是研究的指导原则。接下来要根据我国传统城市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各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即各个子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从而明确研究对象和方向。
目前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城市研究的一个缺陷就是单一或片面,即注重物质视觉而忽视人文视觉——注重物质要素、平面布局、形态结构等。忽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更不用说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了。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资料8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