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恶搞”现象问题

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恶搞”现象问题,第1张

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恶搞”现象问题,第2张

网络是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知识载体,日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中国有近2亿网民,现在使用宽带网络的网民数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网民数量庞大,网络文化不正确、不健康的导向和内容将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大范围、深层次的影响。恶搞混淆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混淆了社会大多数人遵循的主流价值观,包括荣辱观、是非观,也混淆了当前的道德底线,引起网民和群众的广泛不满。

一、“恶搞”的现状

少年胡歌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无极》进行了彻底的嘲讽。那时候“恶搞”还只是零星现象。2005年后,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恶搞”风潮,直到红色经典、英雄也成为“恶搞”的对象,让“恶搞”这种流行的文化时尚逐渐变得浅薄、低俗。

由日本CineBazarInc投资的电影版《金角银角西游记》经广电总局批准后,前往孙武空的故乡中国,于2006年10月27日起在头横店、宁夏、湖南、甘肃、安徽、广西、内蒙古等地拍摄。

在中国经典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其他读者的过程中,《西游记》是最不尊重原著的作品。这部日版西游记沿袭了“恶搞”风格——孙武空变成神经质超人,唐僧被女主角反转,猪八戒戴大檐帽。之前美国人也“恶搞”过名著《西游记》。美国NBC电视网已经播出了他们改编的四集西游记电视剧。剧中观音菩萨居然和唐嫣谈了恋爱,还有两人接吻的一幕。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语言文学的成就。孙武空这位齐天大圣的艺术形象,不仅在中国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也是西方人普遍认可的东方文化经典。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如今却成了影视业“发挥创作才能”的试验田——这与《哈姆雷特》这个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西方文学瑰宝相去甚远,但都忠于原著。

鉴于《西游记》被一些外国人编造篡改,《美猴王》六小龄童争相发表演讲,高呼:现在糟蹋中国名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民族文化遗产哭了。要防止一些人打着“时尚”和“*”的旗号“恶搞”我们的传统文化,伤害中国人的感情!

日版和美版的《西游记》确实不厚道,但这种亵渎和滥用经典的作品在中国并不少见。其实,“恶搞”在我们身边早已泛滥。

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歪曲和篡改,达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黛玉第一次见面,是宝玉“性骚扰”和脱衣舞的闹剧。大观园里的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比基尼选美,黛玉成了小三,宝钗有了外遇...如此恶搞《红楼梦》经典,是全世界恶搞的杰作。但这种恶搞并不是网上流传的,也不是非法出版物,实际上是某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大话名著”,该出版社“向省新闻出版局提交了选题申请”。出版这种书的出版社,只是用自己的短视,给这种文化的短视火上浇油。虽然他们自己也辩称“韩国和日本也改编了三国和水浒来满足他们年轻人的需求”,难道我们也要像韩国和日本那样糟蹋我们的文化经典吗?在日本的网络游戏中,林黛玉已经成为色情场所的性奴。难道我们也要在刊物上把“金陵十二钗”描绘成性奴?

对于很多人来说,原著不仅代表着一段简单美好的记忆,更支撑着一个时代的信仰和价值观。然而恶搞正在穿透人们的文化底线,一代代人心中的英雄理想和珍贵情感。

记者因为好奇,看过这样的恶搞小故事,每次都觉得“好像没有传说的那么好笑”,有的甚至以无聊为乐,十分低俗。然而,有些人渴望它。这种解构经典和历史的倾向,以及对权威和传统的蔑视、扭曲和亵渎,是一种文化病。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包含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人思想精髓的尊重。经过岁月的沉淀,人们依然可以静下心来,看了又看,再看。相比之下,选择就不言而喻了。

长沙饭店居然用油画《开国大典》做宣传,画中还加了一句无聊的口号“同志们,大电饭锅已经摆好了”。这有损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二、“恶搞”为什么流行?

某种程度上,“恶搞”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特点,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

首先,现代年轻人更强调个性。他们拒绝服从,比他们的父母更强调个性。中国主流文化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戏仿”*经典,标榜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一大亮点。

第二,现代年轻人压力更大。高昂的教育费用和“冒险乐园”……让现代年轻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戏仿”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可以更好地释放人们生活中的紧张和疲劳。第三,现代年轻人面临更多的无奈。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导向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淡漠。人们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此外,许多年轻人很清楚改革带来的许多问题,但他们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愿望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反差。当“恶搞”的浪潮来临时,他们似乎找到了“用武之地”——他们以“得天独厚”的热情、智慧和技术,展示了自己构建流行文化的强大能力,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恶搞”“胡闹”来获得快乐,释放压力,或者出名;

第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环境。Photoshop、Premiere以及数码相机自带的软件,使得图像、音频、视频的处理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并且很容易重新编辑,赋予新的表达主题,为“恶搞”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如果说《十月分离》是电视专业人士制作的话,《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显示了“恶搞”的民间性和大众性。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传播功能上具有更强的优势,为“恶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因为互动,网民收到“恶搞”作品后很容易进行“再创作”,不断以回复的方式添加自己的新作品,使得“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夸张、叛逆。因为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不想说的话,不想做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上疯狂展示,这也让“恶搞”越来越“邪恶”。由于经验和技术原因,目前的网络管理水平还不够高,这就给“欺骗”留下了相当大的空空间和很大的自由度。

第四,多元化的文化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软件环境。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文化*”时期,强调精英文化的绝对地位,不高雅的草根文化几乎不存在空。样板戏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出现了“八亿人八部戏”的局面。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非主流文化持宽容态度,不赞成,不干涉,这就为“戏仿”的流行提供了空空间。价值观多元化,高雅文化缺失,理想信念教育薄弱。

第五,出版商、电视制作人,为了经济利益,不惜将经典玷污、破坏成粗糙的砖块和瓦砾;另一方面,价值观多元化,高雅文化缺位,理想信念教育薄弱。

第三,“恶搞”的负面影响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有害有毒的文化,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六种危害:

第一,理想信念。树立崇高正义的理想信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柱。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各方面都很重要,但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理想信念。英雄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网络“恶搞”害人害己,把英雄变成混混,甚至反派,毫无理想信念可言。“恶搞”的结果就是告诉人们不要有理想信念,这是不必要的。这是一个有害的相位。

第二,诚实守信*。诚信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提倡的美德。而网上的“恶搞”,就是玩世不恭,假话连篇,什么话都敢说,什么都能发明。所以诚实守信的美德在网上“恶搞”没有价值,就好像说诚实守信没有价值一样。相反,通过造假,可以达到轰动效应。这种导向太明显了。诚信是默默无闻,却通过造假吸引人的眼球。

第三,善待自己的良心。都说要有良心,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一个人,我们至少应该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怀有善意的愿望,帮助他人。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而网上的“恶搞”是说,即使是英雄也可以变成普通人,甚至是坏人,说明世界上没有好人,有的好人变成了坏人,甚至鼓吹做好人不如做坏人。比如谣言说雷锋帮助别人太多,自己都累死了。还不如做个坏人,做个坏人。这个定位很明确,对良心很好*。

第四,劳动创造的。网络“恶搞”主要针对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都是作家们用深厚的生活和艰苦的脑力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创造出来的。而网络“恶搞”中没有创造,想怎么补就怎么补,既省力又不需要劳动创造。可以说这些人是投机取巧,借了别人的鸡。我认为网络“恶搞”的不是诚实的劳动者,而是流氓。

总的来说,网上的“恶搞”扰乱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不折不扣的毒害人的“砒霜”,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光明日报指出,严肃的文化工作者不应该沉默。他们应该大声疾呼,制止这种现象。

第五,“恶搞”彻底侵蚀文化产品。

近年来,相当多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从编剧到导演再到制片人,都有方方的眼睛——被孔方雄遮住了。如果说《武林外传》这类作品的戏谑调侃“戏仿”并没有触犯法律和社会道德底线,而且具有相当的娱乐成分,广受欢迎,那么其他古装剧,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投资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影视作品,随便拿历史开玩笑,甚至在剧的框架和形式中嵌入了非常浓厚的“戏仿”元素,延续了两千年。封建专制君主,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到唐明帝再到康熙、乾隆、雍正、咸丰,都成为功勋卓著的英雄。他们不仅在价值主题上极力美化封建专制君主,而且在具体史实上歪曲历史、假设历史、虚构历史、任意肢解历史。这种错误的价值主题和捏造“史实”来配合错误的价值主题的现象,是相当恶劣的“恶搞”。

报刊“恶搞”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互联网。很多报刊把网上“恶搞”的内容直接放到自己的页面上,把自由度很大的网络空转化为管理相对严格的平面媒体的图文。很多报刊在借用网络“恶搞”资源的同时,也启动了自己的“恶搞”机制。胡汉三成了潘冬子的“法官”,飞虎队队长刘虹“结识了坐在舞台上的女士”。这样的荒唐事不仅出现在大量的各类生活、娱乐、休闲的报刊杂志上,而且开始公开出现在一些地方党报上!李鸿章叛国被推翻,国贼袁世凯获评。这种谬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另类的“恶搞”。这种“恶搞”会对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青少年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书籍中,“戏仿”也很普遍。近年来,一些儿童读物的编撰者和出版商,为了牟利,往往别出心裁,挖空空想出一些所谓的段子,灌输违背常识的“知识”。如果说那些无厘头的脑筋急转弯等问题是可以接受的“恶搞”,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恶搞”就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严肃话题。多年来,打着弘扬民族文化的旗号,兜售封建黑货,兜售黑暗卑劣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顽疾。各种厚黑学,权谋,帝王术,马术射击,在“传统文化”的光环下,黑粉色出现了,泥沙涨了!“四书五经”被别有用心地曲解,把封建文化的阴暗面美化成民族文化的精华。这类书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在高雅庄重的面孔下,在文化价值观上是“恶搞”。这种“恶搞”比表面上厚脸皮搞笑的“恶搞”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在文化场所,“恶搞”也在蔓延。山东聊城阳谷县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山东临清金瓶梅文化街、安徽黄山金瓶梅遗址公园等竞相开业。这些“文化”场所的卖点主要在于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性象征意义。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专门从山东省招聘的潘金莲是“景区形象大使”。在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居然有人“恶搞杜莎夫人蜡像馆”。网上很多报刊杂志都刊登了非常不堪入目的照片:两个长相和表情猥琐的男子举着双胞胎的蜡像,比划着手势,明目张胆的淫荡,甚至扯下蜡像的低胸吊带进行“袭胸”。真的到了“无聊无耻”的地步!《金瓶梅文化》的理念是“恶搞”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化精神;双胞胎蜡像的色心和色线,是“恶搞”现代艺术,挑战现代公民道德标准。

第六,“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对于成年人来说,低级趣味、歪曲事实的“恶搞”文化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笑料。但对于正在成长发育,世界观、道德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会影响他们对是非、美丑的判断。比如语文试卷要求诗句“祝人长寿”时,有同学写的是“与Delices同在”(Delices是香肠的一个品牌)。很多年轻学生甚至把这当成一种时尚。

四。防止网络“欺骗”的对策

防止网络“恶搞”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网络恶搞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因此,防范和制止网络欺骗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正确有效的对策。

第一,坚持德育。坚持正面教育。不要对“恶搞”感到恐慌。要非常认真的分析,冷静的对待。毕竟网上的“恶搞”也就那么几个。同时,我认为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人是可以正确对待这件事的,这件事还是应该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不能贸然称之为敌我矛盾。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坚持正面教育,这是根本,也是长远之计。启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化工作做得好,就会有精神约束的作用,促使人类减少恶欲,克制躁动,从而在内心形成强大的约束机制。为什么网上还有人“恶搞”?如果他内心没有邪恶的躁动,减少邪恶的动机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第二,坚持道德法律化。教育很重要,但教育不是一切。教育要适当法律化,道德规范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确立道德法律尊严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在网上因为“恶搞”而触犯法律的,该起诉的就起诉,该罚款的就罚款,不能姑息。有必要尽快制定《互联网法》,规范“恶搞”行为。要突出“恶搞”的特色和娱乐功能,充满个性、轻松、幽默,使之成为一场奇特的文化盛宴。但也不要过分突出叛逆的特性,把它作为攻击他人、反叛社会的工具。我们可以“恶搞”,但不能“乱搞”。“恶搞”仅限于娱乐,不要把政治、历史这样严肃的话题作为“恶搞”的对象。

第三,坚持道德管理。不仅要正面教育,还要法制化管理。道德管理体现在网络上,规范到位,让人们有了自发的反抗能力。好的管理会让大家自觉抵制甚至批判。要建立好的示范评价机制,抓住好的坏的典型,大力宣传好的,组织力量同坏的、错的作斗争。要加强对青年问题的研究,为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有助于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不满,避免在一些诱惑面前误入歧途。

第四,加强网络和图书市场管理,提高编辑素质。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北京08公务员申论热点:“恶搞”现象问题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