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课程后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平稳渐进又追求实质变革

福建省新课程后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平稳渐进又追求实质变革,第1张

福建省新课程后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平稳渐进又追求实质变革,第2张

日前,我省公布了高中新课程实施后福建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高考改革的目标、科目和内容、命题原则、录取方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份既注重稳中求进,又追求实质性变革,以高考命题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的高考方案。

良性互动对高考有导向作用

高考改革的动力直接来源于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的制度创新。从高考与基础教育的辩证关系来看,高中课程的系统化改革需要对高考的形式、内容、命题、录取标准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实现高考与新课程的良性互动。

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高校招生要改变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局面,适当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表现。因此,如果实现高考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将成为必然选择,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在高考中得到体现是关键问题。

为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由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体系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两部分组成。《方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作了详细规定。

从设立的初衷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属性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水平测试,后者是选择性测试。但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尚未建立起像高考制度那样严格的考核程序和评价标准,其信度和效度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将它们与中考录取联系起来,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福建高考方案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校招生选拔的参考,与高水平考生录取“软挂钩”。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评价应该会逐渐成为高层招聘的硬性标准之一。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课程的选择性。中学的每门课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选修部分有很多系列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考虑到高考与新课程的互动关系,选修课的内容要求高考设置相应的选修内容,否则,选修课在中学课程中不会受到重视。但是,如此大量的选修系列确实给高考内容和范围的界定带来了很大的问题。福建省从保证高考信度和效度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一些系列的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作为考试内容。相应的措施是完善中学教育评价体系,鼓励中学尽可能开设不纳入高考的选修课。

科学命题重在高考实质性改革。

命题是考试的基础。就高校招生而言,高质量的命题可以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选拔出真正有识之士,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质量的命题可以从命题导向、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试题组合、试题等价性等方面指导生活学习在考试中的应用,有效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所以命题改革是对高考的实质性改变,应该是高考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此,福建省把高考改革的重点放在命题改革上,充分发挥高考命题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导向作用。方案提出了注重科学性、突出能力要求、体现公平性、重视可操作性四项命题原则,并要求成立命题研究机构,加强命题研究。

注重命题的科学性主要是指提高命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方案》明确要求“命题应力求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的一致性,有效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并提出要合理控制试题难度,避免跑题和怪题。“命题要努力实现试题结构和数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突出能力要求是指命题指导思想从知识观到能力观的转变。《方案》要求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科思维方法的应用。考试内容力求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往的高考侧重于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等初级认知目标,陈述性知识占高考内容过多,而对策略知识和高级认知目标的考核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方案》将命题重点从知识考查转向能力素质考查,注重对学科思维方法、分析、综合、评价等战略性知识的考查。,从而使考试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措施有助于克服中学被动考试的现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考科目组合来看,“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是福建省已经推行多年的高考方案。虽然在调查中,大部分中学教师、学生和校长都要求初中文理科目应同科,学术研究认为学科考试比现行的综合考试更有助于提高高考的效度,但考虑到新课程强调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理念,而且,毕竟, 综合考试是高考的未来方向,所以新方案仍然决定采用“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高考科目组合模式,考试科目、分值权重、时间分配都没有变化。 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公众的心理认同,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还可以实现中学教学和高中入学实践的平稳过渡,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冲击,降低制度改革的社会成本。

多元选才推进招聘制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分层和分类越来越明显,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潘懋元教授从学科结构的角度,将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致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大学培养目标不同。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型大学主要培养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或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大学主要培养能够掌握应用知识和技能,从事本学科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分级分类客观上要求高考改变以往用同一考试标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人才的做法。高校三级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福建省高考改革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将高校分类招生的学术理论转化为政策实践,大胆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制度,积极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改革。在“逐步加大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的考查”的基础上,确定“积极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潜力的人才”为高校招生的宗旨,积极探索基于高考成绩的多元化选拔录取制度。首先,经批准的省级“211”本科高校可以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行,留出一定的招生比例,试行基于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大学测试等多重评价的选拔方式。其次,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是新生入学的必要参考。其次,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在实施各科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招生比例,以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院校测试代替高考成绩进行招生。三级分层的高校招生制度突破了以往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做法,有利于各类高校选拔适合各自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打破以往以高考成绩为指标评价师生的被动考试局面。

民主决策提高了项目的合法性。

高考方案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和调节高等教育录取机会的规则体系,而合法性则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承认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高考方案要合法,要实施,就必须符合社会的普遍规范,被公众认为是公平、公正、有效的,才能获得公众的心理认同和自愿服从。一项政策能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取决于它是否表达和符合政策主体的利益。社会是由不同的阶级、群体和个人组成的,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分配有不同的诉求和意见,往往可能会有激烈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有必要确定一个所有阶层和群体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规则。

高考方案本质上是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利益博弈和协调的结果。作为高考政策的主体,政府、大学、中学、招生办、学生和家长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学重视高考对教育的导向作用,关注高考改革,要求高考改革能减轻中学课业负担,有助于组织教学,提高升学率;高校作为高考的“使用者”,对高考改革的关注度最低。他们只希望高考能选拔出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新生,但尽量不给高校增加成本和麻烦。政府更倾向于高考的社会稳定功能,要求高考改革尽量减少社会震荡,以稳定社会秩序为首选;学生和家长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要求很高,希望高考改革能给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招考方面,要求高考改革有利于招考的简便易行,减少招生的人力、财力和安全成本。高考方案的形成,往往是这五方面利益某种平衡的结果,但中学和政府的力量实际上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高考政策参与的广泛性和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其特点是参与面广,调查研究深入。福建省高考改革课题组成立后,在各区(市)召开了15次专题研究座谈会,设计了2009年福建省高考改革草案问卷调查。共收回30,032份问卷。高考改革方案经历了广泛调查、集中讨论和论证通过三个阶段。课题组重点研究了命题改革、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和高校录取方式改革三个问题。同时还进行了外语降分、分科考试、基础素养测试的研究。经过大量工作,福建省高考改革方案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福建省新课程后高考改革方案注重平稳渐进又追求实质变革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