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

护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第1张

护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第2张

外固定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实现骨折端复位固定,促进骨愈合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技术。我院自1994年2月至1999年12月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研制生产)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30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数据

本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9-65岁,平均30.5岁。股骨干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7例,肱骨干骨折3例,尺桡骨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21例;新鲜骨折27例,陈旧性骨折3例;感染性骨折3例,骨不连2例;肱动脉损伤1例,胫前动脉损伤1例。

2种方法

首先根据固定器模具在骨折上下纵轴中心线上选择并标记两个点,在每个预选点上做0.8~1 cm的小切口,分离软组织到达骨膜,放置套管到达骨面,插入电钻钻穿对侧皮质,在骨折两端分别闭合并插入两个平行的固定螺钉,在X线透视下手工复位骨折,满意后用固定支架固定。对于骨不连,应切开植骨暴露骨折端,切断断端硬化骨,开放髓腔,复位植骨,固定钳固定后再拧入并安装支架固定。

3个结果

除1例术后8 ~ 12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其余病例均随访1 ~ 3年。骨折压痛和纵向叩击痛消失,肿胀消退无感染,外观不变形。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位功能或解剖对位,骨痂连续骨折线模糊。患肢功能基本恢复,能够不用拐杖行走,生活自理,承担轻体力劳动,成功率96.7%。本组发生针道感染3例,经局部治疗和应用抗生素后均痊愈。

4护理

4.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不了解外固定器的结构和性质,因此对其固定效果持怀疑态度。我们将固定支架拿到患者床边,介绍其结构、固定原理及其优点,说明应用固定支架可以早期锻炼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愈合时间。我们还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了手术的成功案例,解除了患者的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类型的外固定器,并用高压蒸汽消毒备用。患者按照常规骨科手术进行准备。
4.2术后护理
4.2.1针道感染的防治:针道感染是外固定器治疗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为防止针道感染,每日用75%酒精滴注针孔2 ~ 3次,同时密切观察针孔有无红肿、分泌物、发热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加强局部换药。本组发生3例,2例经上述治疗后痊愈,1例因铁剂排斥反应发生针道严重非化脓性感染。手术3周后,取出固定支架,用石膏托固定,大剂量抗生素后患者痊愈。
4.2.2观察固定效果:定期检查螺钉是否松动,及时拧紧螺母,确保外固定器能牢固固定骨折端。
4.2.3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术后第二天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并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①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②预防关节粘连、肌肉挛缩等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活动患肢,早期做肌肉和关节被动运动,动作轻柔。3 ~ 5天后采取主动运动,以肢体关节的伸屈为主,外展应在1个月后进行。活动的强度应该是伤口疼痛可以忍受的。如果是下肢骨折,一个月后,对比第一次术后x光片,如果骨痂生长,固定可靠稳定,就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8 ~ 12周后X线片显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可拆除固定支架。

5讨论

该外固定器具有设计合理、选材考究、术后可调整的特点。固定角度的可调性是外固定的优势[1]。通过改变外固定支架的固定角度,实现早期牢固稳定和后期弹性固定。术后可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无需其他外固定保护,克服了一、二期骨折愈合方法的缺点,支持了“第三种愈合方法”的观点[2]。

通过调整,该外固定器不仅对骨折端给予恒定的生理应力以增强断面间的摩擦,增加固定稳定性,减少新骨细胞的爬行距离,而且不使用传统的外固定,使患肢在术后第二天疼痛缓解时即可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端持续获得间歇性的生理应力,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骨折端新骨细胞的生长。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护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护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