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有的考生对考题不够重视,急于一笔带过,以至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理解不透彻。至于如何从题中挖掘出隐含的条件,启发解题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解题中自然有很多错误。只有耐心细致地审题,准确把握题中的关键词和量(如“至少”,“a > 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并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2 .
。“能做”和“得分”的关系。要把自己的解题策略变成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而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略。所以试卷上出现了大量的“是但不是”“是但不是”的情况,考生自己的评价分数与实际分数相差甚远。比如立体几何演示中的“跳步”让很多人丢了1/3以上的分;代数论证中的“以图为证”,虽然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巧妙,但由于不善于将“图形语言”准确翻译成“书面语言”,得分少得可怜;比如某年高考的三角函数图像改了,很多考生“明知故犯”却不清楚,扣分的人也不在少数。只有注重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达,才能“做”题“得分”。
3。速度和准确性的关系。目前在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才能节省检查的时间。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只是试图快,你最终只会犯很多错误。比如某年高考有一道应用题。列出分段解析函数并不难,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匆忙中算错了二次函数甚至一次函数。即使后续部分解题思路正确,需要时间计算,但几乎得不到任何分,与考生的实际水平不符。慢慢的,准确的,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反之,抓紧时间,出了错,花了时间也拿不到分。
4.难题和易题的关系。拿到试卷后,你应该浏览整张试卷。一般来说,你应该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来回答。近几年考题顺序不完全是难度顺序。所以在答题的时候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一个卡壳的问题上打持久战,这样不仅费时而且得不到分,能做的题也会耽误。近年来,数学试题从“查一题”向“查多题”转变。因此,问题的答案是用不同的步骤设定的。入口广,下手容易,深入难,最终解决问题难。所以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水平,看似难的题也会有分数。所以,考试中不能对“容易”的题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也不要胆怯。冷静思考,认真分析,你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分数。
此外,还要注意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解题。很多同学在平时解题时养成了一种漫不经心的习惯。他们总是认为他们能做到。在解题时,他们不会用标准化的数学语言给出详细的答案。结果就是他们经常丢了不该丢的分。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