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要有一套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
最新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让人对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担忧。受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今年广东省劳动力需求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在过去的八个月里,全省亏损企业超过一万家,其中一些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以出口玩具制造业为例。今年前7个月,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工厂倒闭,其中大多数是年营业额低于10万美元的中小型企业。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往年校园招聘网站上肯定出现过的,已经明确取消招聘计划。然而,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升,其中第三季度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人数上升最为明显。据人事部统计,由于高校不断扩招,2009年全国将有近600万高校毕业生。此外,前几年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1000万。
自十年前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几乎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很“严峻”。但这一次的情况完全不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次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所以是第一次,是因为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高端的政治经济层面,而是延伸到了外围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层面。它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的影响是第一位的,真实的,立竿见影的。所以,摆在大家面前的,不是一个重复了十年的老问题,而是一个全新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评估金融风暴未来五年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形势和面临的困难,提前做好各种相应的准备。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少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首先,越是经济动荡,未来不确定,越是毕业生涌向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不是,而是最稳定的。2009年公务员招考报名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今年报名人数激增,从去年的80万人增加到105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是主力军。其次是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影响,包括求职所需时间、可提供的职位和行业、薪资水平、招聘人数等。,是一个逐渐蔓延扩大的过程,不会在当年完全呈现。以1997年6月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毕业生的影响为例。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在1997年保持在2.3%的低水平,但在1998年突然上升到6.6%。第三,就业前景不理想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里继续深造,而不是就业。仍以香港某大学为例,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从1996年的14.7%上升到1999年的18.4%。最后,即使那些最终能够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通常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一方面,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同一个岗位,前两年招聘的员工工资也可能相差几千元。从香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情况来看,有求职者主动要求减薪10%。另一方面,一些固定工作可能会变成小时工和临时工,进一步削弱毕业生的福利和工资。在总的生活成本中,住房无疑占了大头,尤其是对于需要自己租房的外地毕业生来说。以香港房屋署最新调查数据为例,高学历单身青年申请低价政府公屋的人数大幅增加,从过去的20%增加到31%。如果经济进一步恶化,以上四点将构成未来五年毕业生及其家长、高校和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真实图景,与过去十年完全不同。首先要问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如何做好准备,才不会让我们的毕业生靠自己的努力直接暴露在全球金融风暴中。
举办招聘会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充分披露,以及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只有给学生足够的信息,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收集毕业生流向、就业率、薪资水平等具体信息。每年扎扎实实的,形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在网上公布给所有同学,而不是满足上级部门的统计和管理需求。应对金融风暴,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举办专题讲座,而不是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在香港,一些大学举办了类似的讲座,教授如何在金融危机中找到工作。我们可以做类似的尝试吗?同时,举办广泛的校友经验交流会,是尽快获得第一手资料,减少个人走弯路的好方法。在金融危机期间,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递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和调整预期的前提。
此外,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拓宽毕业生的选择。如果毕业生一窝蜂涌入政府部门,不现实,还会造成恶性竞争。相反,中国迫切需要制定社会政策,未来十年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组织和专业人员。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形势,鼓励发展这种组织和人员培训。从香港的经验来看,社会服务业在金融危机期间一直是吸引毕业生的主力军。同时,要对学生是否继续深造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并与之匹配相应的师资和硬件资源,避免政策滞后。最后,充分估计毕业生的生活压力,给予经济上的考虑。比如给予一定的个人无息贷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如何将金融危机由“危机”转为“机遇”?对于政府部门及其下属高校而言,如果能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那真的是化危为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