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卷老师:答卷十大失分误区
误区一:错误层出不穷。
游戏结束:知识是白学的。
在高考试卷中,最让老师感到手软的是错别字得0分。比如今年的语文卷,很多同学其实把单词都背下来了,却得了0分。为什么?因为六个句子中每一句都至少有一个错别字,而按照规定,一个错别字就要丢掉整句的分数。
其实不光是语文,其他学科对同样的错别字都是毫不留情的。比如地学,采样点一旦出现错别字,就不给分。比如准噶尔的“噶”写成“格”;如果把松散的“稀疏”面写成“蔬菜”,你一分也得不到。
但是作文中的错别字也是丢分的。今年规定两个字扣一分,最高3分。但据批改卷子的老师说,错别字多的卷子会影响老师的心理评分。可能50多分的作文早就该打分了。因为老师印象不好,最后只考了40多分,如果输了可能是5分甚至更多。这是最令人遗憾的事情。
误区二:答卷马虎。
结论:答案再好,也是徒劳。
高考卷子马虎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字迹潦草,让改卷老师看起来像天书。这种卷子,因为老师看不懂,往往不给分,或者很少给分。
二是辊面脏,变化不均匀。有的地方画横线,有的地方画圆,有的地方画黑块,让老师的视觉极度疲劳。也有考生写一段,画一段,改卷子的老师得到答案。这种卷子肯定考不到高分。万一老师找不到重点,不给分是常事。
第三,有些理科算术题,只写答案,不写步骤。这种情况下只能给答案打分。有的考生虽然写了步骤,但是步骤不明确,会被扣分。
误区三:心理不稳定
局:失分难,失分易。
今年的综合试卷普遍难体现,尤其是物理的最后一道题。很多考生受到很大影响,变得手忙脚乱。这时候连其他可以轻松完成的题目都没有思路,做不出来。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被困在这道物理题里出不来。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时间做下面的题了。有时候,放下难题,先把简单的题做完,再回来做难题。难题不再难,两头兼顾。但是,如果你被一个难题卡住了,你可能解决不了,甚至对简单的问题没有概念。这就是难点,丢分太不划算了。
误区四:问牛答马
局:哑巴吃黄连。
据改卷子的老师说,今年高考有几个错误,考题不清,导致失分。
第一,考题马虎,不是不会做,而是考题不认真,题答的牛马虎虎,或者上面全对,下面动了就不对了。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是很忌讳的,分数很低。也有很多考生在审题时非常粗心,不按照题目给出的方向答题。比如中国某名著中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流浪汉要袭击圣母院?结局如何?”我问了两个大问题,但是很多考生要么只回答了为什么,要么只回答了如何结束。
二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训练不足导致的考题不清晰。比如同样内容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结果很多考生一看到同样的内容,就抢着去写,抄平时做的原文,结果没看到。人们从另一个方向提问。
陈先生认为,其实粗心是一方面,缺乏能力和训练也是一方面。如果平时训练、强化训练、多角度训练中,类似的题目多一些,就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误区5:投机取巧
End:反蚀刻一把米。
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很多考生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把试卷上的一道阅读题全文抄下来,结果被标注为零。据分析,主要原因是考生存在机会主义心理。虽然,由于一道题是一个人写的,改作文的老师可能没有看过试卷的其他内容,可能会糊里糊涂过一阵子,但一旦被发现,代价是很沉重的。所以老师提醒我高考不要投机取巧。就算水平差,随便写也能拿点分。作文只要正题,40分以上很容易,和0分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误区6:随意做标记
结论:惩罚可大可小。
有些考生,平时做试卷不制定规范,喜欢乱涂乱画,乱批改。这个习惯也被带到了高考题上。报道称,本次高考发现很多学生在试卷上做了标记。比如有的考生在一些小标题前画星号或者圆圈,或许只是为了让改卷子的老师看得更清楚,或许只是为了让它更漂亮。
据说,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轻者扣分,重者0分,甚至取消成绩。
误区7:说实话。
结论:吃亏是必然的。
虽然诚实是一种美德,但“说实话”有时也会在高考中吃亏。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老师们发现很多考生的试卷无意中泄露了一些真实姓名或信息。比如我同桌叫XXX我家住在清源山脚下;高考前组织我们去崇武烤...
据说高考卷子里会出现这样的词,一不小心就会被视为无效卷子。就算不打0分,你还是会吃亏的。要知道,不同地区已经在暗中互相竞争了。这张纸可以看出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哪个地区的。如果你遇到别的领域的老师,如果这个老师仅凭一个念头就把你的分数拉下来,那真的是吃了哑巴亏。
误区八:运营不善。
结论:再想也没用。
显然,思考的步骤都是对的,但答案的第一步是错的。结果整个问题都没得一分。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尤其是数学卷。往年的高考试卷,只要步骤和思路正确,即使计算错误,一般也能得一半分。但是,现在的高考阅卷不允许这种做法。也就是说,在计算题中,如果一步的答案是错的,那么即使后面的步骤和思路完全正确,也不能得分。比如一道数学题,如果你第一步做错了,那么即使思路完全正确,甚至有创意,这道题依然会得零分。除非下面的问题与这个结论无关。
误区9:时间失控。
局:把空你能做的题。
今年高考,考生人数众多,作文前面部分非常出彩,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印象。可是纸拉下来,发现只写了两三百字,就没了。还有一些其他科目的卷子,第一部分做的挺好的,最后一两道题没动。据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间不够。平时做的题,考试时总是不做。主要是平时工作效率低,做题训练没有加强。比如有的考生做题的时候一般都很磨蹭,但是因为一般没有时间限制,所以能很好的完成,没有发现隐藏的问题。但是一旦到了考试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快点,慢点,但是最后还是来不及做完。最遗憾的是,明明是一些题知道怎么做,能拿分,却因为没时间做而丢分,相当于把平时的都白看了一遍。
误区10:主题不明。
End:跑短。
很多考生的答案思路不清晰,结构混乱,写了很多罗嗦的答案。这样一来,话题就被埋没了。要知道,阅卷是一件又重又辛苦的工作。除了保证阅卷质量,还要保证阅卷速度。评分老师往往只能抓住关键词,有就加分,没有就减分。所以不要写一千字,不要切入主题,也不要说多了埋没了主题。否则,一旦老师找不到关键词,这个问题的分数就可能无缘无故的丢了。
当然,如果先明确题目,考生可以多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尽可能全面,因为如果只回答一个角度或者只回答一个方面,完整性只有一个得分点。
2007年,福建省有30多万人参加普通高考。据了解,高考的试卷是随机分配到阅卷老师的电脑里的。每个老师只能看到一个问题,学生姓名和考号完全被屏蔽。为了保证高考试卷的有序正常阅卷,每张试卷由两名以上老师阅卷。同时,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误差。如果两位老师的分数超过规定误差,试卷会自动分配给小组长仲裁。所以相比之下,今天的网上阅卷就公平多了。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题平均批改时间只有几秒或几十秒。因此,阅卷人员不得不寻找一种标准简单、阅读速度快、相对公平的阅卷方式。坚持“用尺子量到底”的原则,这是阅卷的根本原则。评分的原则是按分给分,不是有道理就给分。
正因如此,经历了近两三年高考试卷的老师提醒下一届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答题技巧,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考老师“自爆”改卷子内幕:阅卷速度以秒计,答题得有技巧。
现象:有时候改一个问题只需要几十秒。
据近几年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高考阅卷要求速度非常快。很多情况下,改一个题平均只需要几秒或者几十秒,而一个老师平均每天要改几百甚至上千份卷子(只有一个题)。比如说,据说50、60秒改一篇作文卷很慢。有的人只用30秒就能改完,一个老师平均一天能改三四百篇作文卷。比如有的计算题十秒钟就能改完,有的老师一天能改2000多张;还有一些文科论文。平均每个老师一天要批改3000多篇论文(平均每7-8秒改一篇)。
对策:面对这样的论文修改速度,考生要有答题技巧,尽可能的赢得老师的好感。首先,纸张表面要工整,字迹要工整,层次要清晰。如果字迹模糊,涂改很多,就会字迹模糊,无法评分。其次,概念要准确,描述要简洁,让人一看就懂。另外,根据问题回答,不要乱涂乱画。
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能带来高分。
据说有这样的作文试卷,因为开头写得很漂亮,两位老师都很满意。他们都没往下看,都考了50多分。后来把论文传给组长,才发现论文的作文只写了两三百字。因为时间太紧,很多老师不得不找捷径。据说有些老师只凭第一印象改卷子。如果第一印象好,他们往往会给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看第一段,中间一段,最后一段,分数全凭第一感觉。
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是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肯定很重要,尤其是作文。一个美好的开始,可能会为高分打下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的批改过程中,批改卷子的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卷子,如果文笔没有新意,很容易变得平庸。所以,写得有创意、有个性、有光彩,也是作文得高分的策略之一。
现象:都在向平均分倾斜。
试卷批改电脑会将每张试卷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批改。如果两位老师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则批改后的试卷为有效试卷。而每个老师改的卷子有多少是有效卷子,电脑会即时反映出来。所以很多老师在改卷子的过程中,为了稳定,会忍不住打某个分数段。如果发现自己的效率低,就会慢慢向平均分靠。
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得高分呢?专业建议是:这类情况大多是文科回答,尤其是作文。所以思路要尽可能的与众不同,有创意,才能引起改卷老师的注意,拿高分。
现象: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在高考中,每道题的答案都会根据题意进行评分,只有根据评分规则给出的答案才会被评分。所以很多老师在阅卷的过程中,往往把重点放在寻找评分点上,其实就是在扫描一些关键词,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管给多少答案,先写出答案的关键部分和关键词,再考虑第二步的句子质量。这样无论怎么回答都不用担心丢分。
现象:阅卷往往只关注正确的部分。
因为阅卷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关键词上,往往只注意对的部分,往往没有时间顾及错的部分。“答对了得一分,答错了不丢分”的现象非常普遍。改卷的老师除了要点,还要看答案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
对策:无论是答题还是写作文,都要把要点写完整。只有大量积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象:老师喜欢结构化的论文。
每天改几百份甚至上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翻书页,点点鼠标,是非常辛苦的。因此,在繁重而枯燥的阅卷过程中,结构清晰、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会给阅卷人员增添好感,他们都会想尽办法给分。
对策: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清晰易读,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考生怕答案紧扣不住要点,不顾要点的套话很多。这种做法反而影响阅卷人员的阅读速度,难以找到关键词,容易导致失分。
现象:重视语言规范,忽视个体感受。
术语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和公平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答案中关键词的同义词替换有明确要求。如果他们相遇,他们将被记分,但是如果他们不相遇,他们将被记分。
然后丢分,不含糊。所以,那些个人感知能力强,语言不够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是必然的。失分的原因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而是死板的评分规则和机械扫描。
对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规范语言和表达的习惯,以免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现象: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
在阅卷过程中,一些阅卷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总分的影响。当考生分数较高时,阅卷人往往会谨慎,再次核对,否则容易草率。这就是阅卷人“喜欢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
对策:平时只能努力。
位律师回复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