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之——吸收

药物代谢动力学之——吸收,第1张

药物代谢动力学之——吸收,第2张

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虽然药物在体内不一定集中在靶器官,但在分布达到平衡后,药理作用与药物的血浆浓度成正比。医生可以利用药代动力学的规律,科学计算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所需的血药浓度,并长期掌握药效的强弱。这样可以取得比单纯经验方更好的临床疗效。

药物体内过程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体外或给药部位通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大多数药物按照简单的扩散物理机制进入体内。扩散速率不仅取决于膜的性质和面积以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还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小(小于200D)、脂溶性高(油水分配系数高)、极性低(不易电离)的药物更容易通过。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碱性有机化合物,其电离度取决于其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和所处溶液的pH值,这是影响药物被动跨膜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可变因素。根据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pKa是药物在溶液中电离到50%时的pH值,每种药物都有自己固定的pKa值。当Pka与pH之差按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与非离子浓度之比按指数值变化。非离子药物可以自由渗透,而离子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被称为离子屏障。比如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多为非离子型,所以可以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有多种离子形式,主要在小肠吸收。强碱性的药物如胍乙啶(pKa=11.4)和强酸性的药物如色甘酸钠(pKa=2.0)在胃肠道内已基本电离,由于离子屏障难以吸收。pKa小于4的弱碱性药物,如地西泮(pKa=3.3),pKa大于7.5的弱酸性药物,如戊巴比妥(pKa=7.9),在胃肠道pH范围内基本为非离子型,吸收迅速、完全。

一些类似于正常代谢物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和甲基多巴的吸收,依赖于细胞内载体的主动转运。这种主动转运机制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肾脏排泄密切相关。易扩散依赖于载体沿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如葡萄糖的吸收,吸收速度快。药物不能被固体吸收,片剂、胶囊必须在胃肠道中崩解溶解后才能被吸收。

1.胃肠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内pH接近中性,黏膜吸收面广,蠕动缓慢增加了药物与黏膜的接触机会,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吸收后,药物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一些药物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会发生转化,从而减少体循环量。虽然大多数药物口服方便有效,但缺点是吸收慢,吸收不完全,不适合用于破坏胃肠道,对胃刺激大,一期消除过多的药物,也不适合不能口服的患者,如昏迷、婴幼儿等。舌下和直肠给药虽可避免首关,吸收快,但吸收不规律,较少使用。

2.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能使药物快速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无吸收过程。肌肉注射(im)和皮下注射(sc)也能完全吸收,一般比口服吸收快。吸收率取决于局部循环,局部热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血管收缩剂可延长药物的局部作用。动脉内注射可以将药物输送到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减少全身反应。比如通过导管直接将纤溶药物注入冠状动脉治疗心肌梗死。注射也可以将药物注射到身体的任何部位,比如局部麻醉。打针需要医护,不方便。如果计算的剂量有误,则注射过量的药物将无法恢复。

3.呼吸给药肺泡表面积大(可达200m2),与血液仅隔一层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血流量大。药物只要能到达肺泡,吸收非常快,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如全麻药)可以直接进入肺泡。药物溶液需要通过雾化器分散成颗粒。气溶胶可将药物溶液雾化成直径约5μm的颗粒,可到达肺泡并被迅速吸收。如果在雾化器和鼻罩之间加一个气室,效果会更好。直径2 ~ 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再次呼出,直径10μm的颗粒物可沉积在细支气管内。后者可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雾粒较大的喷雾剂只能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鼻塞等。

4.除了汗腺,皮肤是不透水的,但是脂溶性药物可以慢慢渗透。许多杀虫剂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和中毒。根据这一原理,局部或全身作用可以通过透皮给药来实现。近年来有许多添加氮酮的促皮吸收剂,可与药物制成贴剂,如硝苯地平贴剂,以达到持久的全身作用。硝酸甘油容易通过皮肤吸收,也可以制成缓释贴片,预防心绞痛,每天只能敷一次。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药物代谢动力学之——吸收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