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内伤发热,第1张

复习指导:内伤发热,第2张

「证候特点」
内伤发热通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史。临床表现多为低热,但有时也可高热。也有少数患者感到发热或不安,但体温不升高。内伤发热主要是由于气血水郁,或气血阴阳亏损失调所致,故发热伴有气滞、血瘀、湿滞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症状。
《病因病机》
1。肝经郁滞,热情抑郁,肝气不能达,气滞湿热;或者由于愤怒过度,肝火过盛,导致发热。
2。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累、外伤等原因造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发热,是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此外,瘀血发热还与血虚、营养不良有关。如《医门之法与虚劳论》中说:“血滞则生新血,已知为瘀血之血,不能积也。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饮食失调、焦虑、气滞等引起的内湿郁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导致内生湿、郁、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因劳累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而致中气不足,内生阴火而发热,即现在俗称的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因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血虚失于养。血为阴,阴血不足,没有办法克制阳气,导致发热。如《证治·汇通发热》中说:“血虚发热,皆呕便血,产后崩漏,血虚配不上阳,阳亢发热,宜用养血。”
6。阴精亏损是由于身体阴虚,或长期发热,消耗阴液,或误用和过度使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不足,阴衰阳盛,水不控火,阳气过盛,导致发热。
7。因长期寒证,或久病不愈,气虚,气伤阳,或脾肾阳气不足,导致火不归本,阳虚浮于外而发热。如《辨证论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肾虚水冷,火不归经,外感发热。”【/br/】以上七种内伤发热,一般可以分为虚和实两种。确实是肝经热郁、血瘀、内湿郁结所致。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郁,以清热生热。中气不足、血虚、阴精不足、杨琪不足引起的发热属于虚,因为气属阳,血属阴,这样的发热是阴阳失调引起的。或因阴血不足、阴虚阳亢、水火不足、阳亢发热;或因阳虚、阴火内生、阳浮发热。
“诊断”
1。内伤发热起病慢,病程长。大部分是低烧,或者自觉发热。发烧很少见。我不怕冷,或者说虽然怕冷,但我得到了保暖的衣服和被子。常见头晕、乏力、自汗、盗汗、脉弱等症状。
2。一般有气血水郁或气血阴阳两虚史,或反复发热史。
3。如有必要,可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进一步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应主要与外因发热相鉴别。内伤热的诊断要点如上。但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发热多为高热,不同疾病发热类型不同。发热初期多伴有恶寒,恶寒持续不减,常伴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状,系感外感邪气、正邪交战所致。实证的情况很多。
《辨证要点》
1。在内伤发热诊断的前提下,应根据病史、症状、脉象识别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气滞血瘀湿滞引起的内伤发热是真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引起的内伤发热属于虚。受实而虚者,可兼实而虚,成虚实之证。
2。辨别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热势过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治疗后不愈,胃气下降,正气严重不足,证候多发,都是病情重的表现;另一方面,轻微的症状。
“治法原则”
实火宜泻,虚火宜补。根据不同的证候和病机,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如果是真的,宜解郁活血祛湿,适当配伍清热。若属虚损,宜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外,可适当配伍清热虚热药,其余以补为主。对于虚实夹杂者,要兼顾,正如《经岳全书·火证》所言:“实火要泻,虚火要补,法要定。但是,如果虚拟现实中存在现实,治疗应该以补充为主,但它必须既纯粹又明确;......现实中若有不足,治疗应以清养为主。”不要一看就发烧,那就用解表泻火的苦寒剂。内伤发热,如果蔓延,容易耗气伤津,而苦寒又容易伤脾胃,还有运动伤阴,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辨证论治”[br/]1。气滞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干口苦,饮食减少,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疗;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处方:丹味逍遥散。本方疏肝和脾,清肝泻热。配方中牡丹皮、乳香清肝,柴胡、薄荷疏肝,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气郁重者,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对于发热严重、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羚羊角清肝泻火;对于月经不调的女性,可加入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2。瘀血发热
症状: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身体某些部位自觉发热,口干咽燥,但饮酒不多,四肢或躯干部有固定的疼痛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暗沉,舌质青或紫,有瘀点,脉瘀青或涩。
治疗:活血化瘀。
处方:血府逐瘀汤。本方具有良好的活血理气作用,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药。处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柴胡、积壳、桔梗理气、甘草。发热者,可加秦艽、白薇、牡丹皮清热凉血;消肿止痛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
3。湿热病
症状:低热,午后极热,胸闷、胀满、周身沉重,无食欲,呕吐,大便稀或黏,舌苔白或腻,脉数。
治法:利尿清热。
药方:三仁汤。本方具有清利湿热、理气的功效。方中用杏仁降肺气,上焦为好;寇任芳转湿浊,和昌中焦;枣仁能健脾利湿,疏通下焦;用半夏、厚朴理气燥湿;曹彤、滑石、竹叶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有消食化中、利湿清热的功效。用竹茹、藿香、陈皮和胃呕吐以降低副作用;胸闷、苔腻、郁金、佩兰芳香化湿;湿热阻少阳轴,症见寒热似疟,轻寒重热,口苦呕吐,加青蒿黄芩清少阳。
4。气虚发热
症状:发热,热势低或高,常起病或劳累后加重,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薄,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温补清热。
药方:补中益气昌。本方既能益气解郁,又是温中祛热的代表方。黄芪、党参、白术和甘草。用于补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调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阳,又能祛热。自汗过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米根,固表发汗;寒热之时,汗出致邪风,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湿盛,但胸闷胀满,舌苔白腻者,加白术、茯苓、厚朴。
5。血虚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头晕乏力,心慌,面色白,唇甲淡,舌淡,脉弱。
治疗:补气养血。
处方:归脾汤。本方能补益心脾,益气生血,是常用的补血方剂。该中药由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和甘草组成。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健脾理气,使全方补而不滞。血虚者,加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重者,可加柴胡、苍术,以清虚热;对于慢性失血引起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可加入三七、仙鹤草、茜草、棕榈皮止血。
6。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愿亲近衣服,手足发热,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
治疗:滋阴清热。
药方:清骨散。本方具有养阴清热、清热去火的功效。中药用柴胡DC、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清热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甘草。如果盗汗更厉害,可以去黄花蒿,加牡蛎、浮小麦、糯米根,固表发汗;阴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乌养阴精;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气虚头晕、气短、神疲乏力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
7。阳虚发热
症状:发热喜近衣,形冷恶寒,四肢不温,气短懒言,头晕嗜睡,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湿,脉沉弱。
治法:温补肾阳,诱火归元。
处方:金匮肾气丸。本方为温肾壮阳常用方。虽然是温阳方,但包含了滋阴方,其意义在于阴阳相合。正如《景岳全舒欣任芳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处方中附子、桂枝温阳,山茱萸、地黄滋补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牡丹皮、泽泻清肝益肾。如果气短,加人参补充元气;大便溏泻,加白术、干姜温中焦。
“转归与预后”
在内伤发热的病程中,由于病机的发展变化或治疗药物的影响,内伤发热的某些证候可以转化或同时出现。对于有两个证的,要分清主次,兼顾。内伤发热的预后与发病原因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据临床观察,大多数内伤伴发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是可以治愈的。少数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达到明显的疗效。而多病、病情复杂、体质极弱的患者,疗效和预后较差。
“预防与调节”[br/]适当的调节护理对促进内伤发热的改善和治愈具有积极的意义。内伤发热患者要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要卧床休息。一些长期低烧的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适当的户外活动。为了保持乐观,你应该吃一些清淡、有营养、容易消化的东西。由于内伤发热患者常因手表不稳而自汗盗汗,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复习指导:内伤发热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