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六——湿

中医基础理论:六——湿,第1张

中医基础理论:六——湿,第2张

(1)湿度的概念:湿度是长夏的主要气体。长夏(农历六月)是夏秋之交,此时阳热开始下降,水汽上升,湿气十足。空空气中的湿度是一年中最潮湿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里,受潮湿之苦的人最多。此外,长期连续下雨,气候潮湿,或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或在水中工作,或在雨中涉水,或出汗后未及时更换湿衣服等。,都有可能引起外感湿邪。湿是一种病,分为外湿和内湿。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表现是将疾病发生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与自然界中水、湿的形象进行比较。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相对于其他邪气,湿邪是一种重浊定性的邪气,性有黏稠性。而且发病部位是弥漫性的,造成的隐性伤害更多,而且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概括起来,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湿浊重而向下,易攻阴。

②湿粘弥漫。

(3)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阳气。

(3)外感湿邪与常见病。

外邪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外湿侵入人体,多来自皮肤,表湿则伤及皮肤、肌肉、脉络,或积于皮下肌膜,或流入关节;它可以深入人体,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产生多种疾病和证候。

湿伤肌表,阻滞气血营卫循环,营卫失去平衡,阴盛阳滞,所以你见恶寒,体热不升,汗粘,热不出汗;湿浊易阻滞经络气血的通畅,故四肢酸痛,嗜睡,感觉迟钝;水之邪溢出肌膜,积于皮下,则足胫肿胀凹陷如泥;上湿阻阳清,故头重如裹;如果湿邪伤及骨关节,或流入关节腔,就会看到关节肿胀、闷闷,疼痛过重而不能活动,或屈伸不利,这就是所谓的痉挛。

湿邪可侵犯中焦的脾胃,直接影响脾胃的消化和运化功能,导致气机受阻,波动失控,从而出现湿滞中焦,脾虚抑胃,胃闷,口腻或甜,恶心,排尿困难,腹胀便溏不适等。

此外,湿伤人,常伴有风、寒、暑、热等邪气,患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等症。而且根据人体的体质和脏腑的盛衰,长期容易由寒变热,不同的病证变化。如果身体虚寒,那么每次湿邪由阴转寒,都可以转化为寒湿证;如果人体阳热旺盛,那么湿邪由阳转热,往往转化为缠绵湿热证。

临床上湿热熏蒸,肝胆郁滞,胆汁流动不规则,逆流入血管,溢于皮肤,可表现为面俱黄,发生黄疸。若湿热之邪渗入皮肤,伸至肌表之外,可引起疥疮、癣疥、疹疮、黄水溢泄。湿热蕴于心经,导致口舌生疮、糜烂。湿热顺肠而下,可引起腹泻和痢疾。湿热下膀胱可导致浊病。湿热注入下焦,损伤冲任经络,女性则可引起赤白带下。

外感湿邪,临床常见的证候有:湿伤(即表湿证)、湿滞(即湿阻中焦)、湿热、寒湿、湿痹(又称“瘀痹”)。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医基础理论:六——湿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