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的执着
战火纷飞的岁月,生与死,往往只在一瞬间。
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空前惨烈。九连连长谷子地从三团团长那里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如果集结号不吹响,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于是在一座废弃的旧窑场里,在敌我力量对比的巨大悬殊下,47名战士奋勇厮杀,并期待着那一声能左右生死的号声……
连长谷子地是九连一个活下来的人。而寻求当年的集结号之谜成了老谷余生的追究。多少年后,在刘团长的墓碑前,当年的“司号员”道出了真相:在团长刘泽水的授意下,并没有吹响集结号,以牺牲九连为代价保护了大部队。
在谷子地领命出发之前,刘团长曾经和他有一段看似平常的闲聊,两个人是同一个部队出来的,“就剩我们两个了。”团长一声叹息道出了两人的宿命。
刘团长最终也走向他的宿命。在朝鲜战场上,由于电台炸毁,无法得到撤退的命令。没有命令绝不撤退,坚守阵地直到子弹横穿腰际。
从军事实践中读出管理门道,在现代社会已非新鲜之举,《集结号》也可如法炮制。刘团长和谷子地若是在今天,都有成为成功的潜质。当然,战争年代的故事有其特殊的背景。刘团长让谷子地和九连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英勇献身,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在战争年代军令如山,一旦踏上战场,就等于准备随时献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团长也许无可厚非,他和谷子地都是尽职的军人。
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刘团长选择了正确的人:谷子地。刘团长和他一个部队出身,对谷子地的秉性知根知底。而在把任务交给谷子地的时候,刘团长毫不吝啬地满足谷子地提出的军需要求,并且一反常态地给了半条香烟。然而在增员这一点上,刘团长却“一毛不拔”。也许团长不想让更多的战友牺牲,也许真的拨不出人……在这一刻,面对谷子地的恳求,刘团长没有心软。
选对人,是成为必备的素质,这一点刘团长做到了。大部分领导都有狠心的一面,优柔寡断往往难成大事,这一点刘团长也做到了。
作为一个连长,谷子地也是一个优秀的。在敌军压境前从容抽烟,为节约弹药精确计算时机,在二斗误踩地雷时的镇定,以一句“前车轱辘转后轱辘不转斯米达”冒充朝鲜话与美国大兵机智周旋。他的镇定和临危不惧使他成为冲锋陷阵中指挥者的不二人选。
同样,在商战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成效,面对强敌如何不自乱阵脚,这些对的决策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在决策之前,首先需要的是一种镇定从容的心理素质。
面对刘团长在增员方面的“一毛不拔”。谷子地要来了和他曾一同关在仓库、“文质彬彬”的王金存。谷子地的宽容和理解,令王金存迅速在硝烟中蜕变。其实,大部分人都有待激发的潜质。
在快节奏的今天,不少领导对下属都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在领导的心中,优秀的员工必须能够迅速上手。其实只要有耐心和适当的引导,“胆小”的王金存也可脱胎换骨。若因其一次上战场吓“尿”便永远将其否定,也没有旧窑洞里的那个英雄。
当然,战场和商场不同的是,战场的决策直接关乎生死,对谷子地的狠心,令成功完成撤退任务的刘团长余生都生活在愧疚中。作为一个,刘团长没有给他的下属应有的补偿。由于没有找到遗体,因此将九连全部战友定为“失踪”而不是“烈士”。
这本身也许不是刘团长一人能左右的,他最终也只能在愧疚中闭上双眼。若不是谷子地的执着,47个生命也许会永远埋没在旧煤灰之下。而在为战友正名的过程中,谷子地过于的执着,缺少了一份游刃。面对种种质疑和询问,他没有了战场上的从容心态,变得异常焦躁。总体而言他们都不完美,但是至少也是优秀的。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