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考研政治理论经典辅导(1)

2009考研政治理论经典辅导(1),第1张

2009考研政治理论经典辅导(1),第2张

复习提要
  为了帮助考生高效率地复习,本部分从章节逻辑导读、命题趋势预测、常见错误点拨三个方面对考生加以指点,目的是使考生既能建立起本门课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系统化,利于回答跨章节、乃至跨学科的综合性习题;又能熟谙本门课的近年命题规律,有效预测2009年的命题点,有的放矢地备考;也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弄清概念、原理、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异,在考场上不因稍微的疏忽失分,考出满意的成绩。
  「章节逻辑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有七章内容,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可以分成紧密联系的五个部分: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
  第一章相当于绪论,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三个方面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基本概念的介绍。常见的重要考点有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考生的备考重点应放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上。
  第二章从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主要介绍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常见的重要考点有物质与运动、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考生备考的重点仍是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以及对立统一规律三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辩证法: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主要介绍了世界怎样的问题。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常见的重要考点有联系的特点、联系与系统、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规律及其客观性、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近几年的分析材料题都出在本章,考生对本章内容要高度重视,既要理解记忆基本概念,也要弄懂熟记基本原理,并将其与现实问题相联系。
  第四章从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真理与价值、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四个反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介绍了怎么认识世界的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常见的重要考点有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及其特点、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本章近几年命制分析材料题的频率也比较高,考生在熟记基本概念的同时,重点要熟记、弄懂基本原理的内容,并将其与现实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第五、六、七章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和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历史唯物论。介绍了人类社会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常见的考点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文化与文明形态、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科技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本部分的重点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记忆。
  「命题趋势预测」
  根据大纲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整个试卷中的分值约为22分,其中单项选择题4道,每道1分,计4分;多项选择题4道,每道2分,计8分;材料分析题1道,计10分。近几年真题的分值分配基本保持这一形式不变。总结近几年真题的分值分配形式和命题点的章节分配特点,近几年的真题具有如下规律:
  1.命题考点相对集中。这里的命题点相对集中,既指章节比较集中,也指具体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一般来说,命题点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五章,第一、六、七章命题点比较少。比如2008年,只有一道多选题(第17题)属于第六章,其他的试题考查点都在二、三、四、五章。2007年试题也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章有一道多选题(第17题),第七章有一道单选题(第3题),其他的试题都出在第二、三、四、五章。2006年的试题分布特点也一致。这就提醒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把精力和时间向第二、三、四、五章倾斜,而不是平均分配。第一、六、七章只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即可。
  就具体知识点而言,每年的命题点也比较集中,主要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社会的观念结构"、"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等。有些知识点历年被考查的频率很高,如从1997年以来,"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命题4次(均为选择题),"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命题6次(均为选择题),"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命题频率高达18次(以选择题为主,其中知识点"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命题频率更是高达17次),"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命题14次(以选择题居多),"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命题6次(多为选择题),"对立统一规律"命题16次(其中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就高达7次)。2009年的这一规律和趋势不会变,希望考生把上述的知识点作为重点复习,既搞清熟记基本概念,又弄通掌握基本原理。
  2.命题紧扣新修大纲。每年考研政治大纲的修订,既考虑了知识的新旧更替,又兼顾了当前的时事热点,所以它既是命题者设计试卷、命制试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权威参照,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辅导材料都不能取代的。所以,考研政治命题中的热点一定都要与新大纲中的考点相衔接。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仔细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它的能力要求和内容变动,尤其要关注每年新大纲中的修改和增删内容。从多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大纲每年增加或调整的知识点,特别是新增考点与当前热点的交叉点,应该说是新增考点中的重点,往往成为当年命题的重要备选内容。2009年考研政治理论大纲与2008年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没有变化。
  3.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分析近年的真题可以发现,考研政治试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核,即要求考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这一要求越来越成了考研政治考试的重点,它不仅体现在分析题中,而且也凸显在选择题中。如2008年第34题结合现实中的事例"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考查了对立统一规律;2007年第37题结合时事热点考查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第19题以歌手丛飞的事迹为例考查了个人行为的价值评判,第34题以不同的人对于石兽不同位置的判断为材料考查了思维方式;以及2005年第34题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第35题关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分析,第37题选做题之Ⅱ关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的分析,都属此类问题。这就提醒考生在复习或学习某一原理时,除弄清它的基本内容外,一定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一原理可以同哪些实际问题相联系,它能说明和解决的主要实际问题是什么,或对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何指导意义。考生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
  上述三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近几年命题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在2009年这一规律会基本保持不变。考生在复习时可据此确定自己的复习重点和范围,修订自己原来的备考思路,在重点理解、熟记重点章节、重要考点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今年的时事热点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进行既全面又有重点地复习备考。


  「常见错误点拨」
  为了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和熟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里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常见的错误观点(表述)分析点拨如下(括号里面为分析点拨),期望以此为契机,使考生在正误对比分析中强化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1.哲学就是世界观。(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画等号,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以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错误观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是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看作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模糊看法。)
  4.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错误,二者不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5.凡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错误,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6.物质就是物体。(物体只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
  7.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精神活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8.运动是绝对的,因而承认静止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也是大有意义的。)
  9.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指精神世界。)
  10.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是说它的能量总和不变。(不仅是能量总和不变,而且是运动或转化过程中质与量都保持不变。)
  11.意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可以脱离物质,可以脱离客观世界。(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都有客观依据。)
  12.实践是纯物质的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它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同样,"实践是纯精神的活动"的观点也不正确。)
  13.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14.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是把认识发展过程同认识本质混为一谈的论断。)
  15.真相是对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本质的错误反映。(真相和假象都是对本质的表现,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16.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主观并不等于主体,客观并不等于客体,他们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
  17.真理与规律没有区别。(二者是不同领域的概念: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认识;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具有客观性。)
  18.社会历史发展既然具有规律性,历史事件就可以重复。(历史规律的存在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
  19.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二者都是客观的,它们的区别在于社会历史规律必须要有人的参与才会实现,自然规律则无需人的参与,是自发的起作用的。)
  20.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此观点片面。不论先进的社会意识,还是落后的社会意识都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
  2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但不是的动力。)
  22.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3.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是自然而然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通过不断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实现的。)
  24.历史人物的出现纯粹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产物。)
  25.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是一种将特定历史时期——私有制社会人性的特点夸大为一切社会、一切人的本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26.自由就是不受限制。(自由的确与打破束缚和克服限制相联系的,但是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
  27.自由就是摆脱了必然性的束缚。(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性,实际情况往往是,对必然性认识得越广泛、越深刻,就越能获得自由。)
  此外,还有人将普遍联系看作是一种主观随意的关系,把客观事物自身的联系看作是人为所致;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割裂事物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认为某种现象要么是必然的,要么是偶然的;矛盾是绝对的对立,或者是绝对的同一;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没有什么区别;辩证法就是诡辩论等,都属于片面或错误的观点。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考生在考场上不管是解答选择题,还是解答主观性试题,都会有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基础上的得心应手之感,而不会有模棱两可、难以定夺答案之惑。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009考研政治理论经典辅导(1)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