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河流健康探讨

水土保持与河流健康探讨,第1张

水土保持与河流健康探讨,第2张

河流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河流与其间的生物多样性共存共生,构成了一种互相耦合的生态环境与生命系统。健康的河流,可以涵养水土,保护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运转,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但每一条河流对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在其承载力范围内,河流的健康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如果河流生命系统一旦出现危机,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紊乱,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以河流为依托的其他生物物种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河流所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生命也将逐步衰竭。长期以来,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步退化,河流出现生态危机,严重威胁河流健康。而水土保持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它是江河治理和国土整治的根本,是防洪保安的重要屏障,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是保证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石,对维护河流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从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河流健康的高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统筹协调和正确处理个方面的关系,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为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防治,采用宣传、科技、法律、经济、行政、工程等手段,强化领导,严格管理,完善制度,落实责任,通力协作,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严格规范人类活动,遵守自然经济规律,大力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实行自律式发展,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并举,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全面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河流健康,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中国水土流失状况及成因

  根据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占46%,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占54%,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水土流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二是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三是土壤流失严重。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其中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就达24亿吨,占全国年土壤流失总量的48%.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坡陡、暴雨、土松、无植被),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据调查,坡耕地每亩每年流失土壤为:西北黄土高原区5—10吨;北方土石山区和南方丘陵区4—6吨;东北黑土漫岗区3—5吨。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露,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而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这些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影响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河流健康。

  2.1破坏土地资源和地面完整,使土地退化沙化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和地面完整,主要表现在外营力对土壤及其母质的分散、剥离以及搬运和沉积上。由于雨滴击溅、雨水冲刷土壤,把坡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使细土变少,砂砾变多,土壤沙化,肥力降低,质地变粗,土层变薄,土壤面积减少,*岩面积增加,土地日益瘠薄,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地力下降,生产条件恶化,人地矛盾突出,形成了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贫穷与水土流失。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66万hm2,平均每年6万hm2以上,每年流失土壤50亿t以上,因水土流失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km2,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 km2.目前,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山区占496个,全国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2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气候,加剧水旱灾害

  水土流失使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功能日益衰退。目前,我国植物种类有289种濒临灭绝,动物种类有近10种基本绝迹,20种处于濒危状态,个别已数量极少、濒临灭迹。同时,水土流失也对区域气候造成不良影响,使暴雨大风、沙尘暴、洪水、高温干旱等极端突发灾害天气事件增多,旱涝交替出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剧,直接危害人居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3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造成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山丘区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土壤蓄水量减少,并缺乏拦蓄降雨和径流的蓄水保水措施,使得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加快,土壤入渗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下降。大部分降雨以地表径流方式汇集河道,成为山洪流入江河湖海,暴雨时山洪暴发,造成洪涝灾害,暴雨过后又出现河流干枯、水库露底、湿地干涸、土壤干旱、人畜吃水困难。同时,水土流失还使水环境恶化。流失的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使水体中含沙量增加,水的浊度加大,且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

  2.4造成江河湖库严重淤积,降低湖库调蓄和河道行洪能力

  在黄土高原和山丘沟壑区,由于植被较差,表层土壤*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和固体废弃物,沿程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使河床拾高,河道萎缩,行洪能力下降,洪水宣泄不畅,同流量水位升高,往往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小水大灾等现象,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直接威胁江河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削弱了水库的调蓄能力,影响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

  3、水土保持对维护河流健康的重要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土保持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防洪减灾、治理江河、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维护河流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防洪保安的重要屏障,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是保证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石,是维护河流健康的根本大计,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由之路。

  3.1水土保持能有效地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减少水旱灾害

  水土保持主要通过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利用树冠截留雨水、枯枝落叶层吸蓄、林地土壤渗蓄、根系固持土壤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凡森林覆盖较好的山区,很少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暴雨过后,仍然是清水长流,既不会造成洪水泛滥,也不会因干旱使河流枯竭。水土保持可以涵养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增加土壤的降雨入渗量,变地面径流为地下径流,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承载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增强径流拦蓄和调节能力,削减洪峰流量,延长汇流时间,抑制洪水暴涨暴落,增补枯水流量,改善江河水流状况,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有效防止和减少沙化、石化、荒漠化、盐渍化和洪水、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大量事实证明,经过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结构明显趋于合理,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收入、人口环境容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水土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3.2水土保持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在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大力开展封禁保护和林草植被建设,有效增加植被覆盖,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创造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地表植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土壤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调节地表径流和区域小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减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生物群落所依赖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并保持适度、均衡的入海水量,促进陆域和海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呈一片蓝天、绿地和碧水,进而夯实维护河流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基础。

  3.3水土保持能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江河糊库的淤积

  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是造成河床抬高、湖库淤塞的直接原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灾害。因此,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大规模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完善的综合防护体系,通过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和植被的覆盖保护、林冠截留,减缓水流速度和削弱水流对流域坡面的冲刷力,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和江河糊库的淤积,提高湖库调蓄能力和江河行洪能力,延长水利工程寿命,增加工程的效益,也大大减轻了防洪负担,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

  3.4水土保持能有效减少水质污染,改善水环境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通过多措并举,大力进行植树种草,不断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重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在蓄水、保土、保肥的同时,也拦截、过滤和吸收了大量有害物质,从而避免或减少进入水体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改善水体的质量。

  3.5水土保持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能动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等。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否则,如果人类毫无顾及的侵害掠夺自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水土保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通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类行为,遵守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坚持自律式发展,严格实行预防、修复、治理、保护,防止盲目无序的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在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增加了可利用的水土资源,提高了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收入、人口环境容量大幅度增加,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果不进行水土保持,任凭对水土资源肆意进行开发利用,忽视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必然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恶化,难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就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水土保持与河流健康探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