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

【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第1张


新锐散文

【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第2张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第3张【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第4张寻寻觅觅人生

【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第5张

近期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热剧《人生之路》,观众褒贬不一。褒方认为:高加林、刘巧珍一类的年轻人,不甘受命运摆布,勇敢地走出大西北黄土高原,在上海追求不一样的人生。尽管过程中有曲折,有惨淡,但依然不改其志,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人生目标。这种人生态度值得点赞;贬方认为:高加林、刘巧珍之类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离黄土高原上高加林、刘巧珍的真实人生相距甚远,“编”的痕迹太深,让人产生“吐槽”之意。其实,褒也好,贬也罢。对一部作品的主人公怎么看,关键还在于人物形象所承载的价值观,折射的社会性。电视剧《人生之路》,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严格地说,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与电视剧《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刘巧诊,可以是“若判两人”。小说《人生》,取材大西北黄土高原,书写高加林、刘巧珍这样的年轻人在贫困交加中所历的人生,有作者生活积累的呈现,有社会背景的观照,甚至有生活人物的原型成分,路遥想通过小说诠释的,是高加林、刘巧珍一类底层人的真实人生。文学即人学。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刘巧珍追求纯真的爱情,却未能如愿,有人谴责高加林的移情别恋,甚至认为他是典型的负心汉。设想一下,如果高加林与刘巧珍真正有情人终成眷属,又一定会有幸福的人生吗?刘巧珍的家庭与高加林的家庭状况不同,刘巧珍的文化认同与高加林相差悬殊,这样一对文化基础与家庭基础很不相称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真的会幸福感满满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人生的追求与人生的结局不一定相同。小说《人生》,作者对高加林、刘巧珍的结局是这样安排的: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岗位被人挤掉了,回到了村里,他又要面临过去一直想要摆脱的生活状态了。刘珍和高加林分手了,背地里还在为高加林的事操心。结局就这样,在黄土高原上的这对年轻人,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终于回到原点,寂寞也好,苦恼也好,埋怨也好,他们暂时必须放下,认真想想余下的人生该怎么过。小说留给我们的空白,有很多想象的空间。但小说塑造的人物,书写的人生就是这样的结局。《人生之路》的编排与小说不一样。《人生之路》演绎的人生,给了主人公喜剧性的结局:高加林在上海闯出了自己的人生,做了记者,做了报纸的主编,刘巧珍在好心阿婆的帮助下,创业成功。出身黄土地的高加林、刘巧珍,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并没有“水土不服”,他们的奋斗,赢得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显然,读小说与看电视剧是不一样的。我们从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人生追求轨迹中要获取的价值认同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小说中的安排,觉得那就是生活,那就是文学作品。有人希望高加林和刘巧珍有个好结局,支持年轻人通过奋斗改变人生,这也未尝不是人生中的一种。毕竟,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就是靠真实的奋斗得来的。没有奋斗的人生,永远是空中楼阁,永远只是写在纸上的诗与远方。我很喜欢作家柳青给小说《人生》题写的一段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是的,寻寻觅觅人生路,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关键是你怎么选择,怎么走。【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第6张

【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第7张

作者简介:辛冬妹,男,1965年生于江西万载,高级编辑,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江西省宜春市宜春日报社。在《作家》《首都文学》等多个知名微刊发表文学作品若干,迄今出版文学、教育、新闻研究等著作多部,有诗集《光影的容颜》等三部。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来稿选粹】辛冬妹|​​寻寻觅觅人生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