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

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第1张

作者/林硕(国家博物馆)首发《北京晚报》,有改写

      寒食与清明先行后继,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不尽相同。

      前者是民俗节日,侧重祭扫追思,“禁缅怀”。

      后者属于农耕节气,意在吐故纳新,“颁赐新火”,唐宋之际专门的仪式。

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图片,第2张

火的发现和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一项重要成就。在历史上,人类经历了一个从利用自然取火到人工取火的漫长过程。但人工取火既费时又费力,为了保证照明、炊饭、取暖等日常用火之便,古人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

直至每年寒食之期,才会“普天灭焰”,把去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钻磨榆柳得到新火种,谓之“改火”,寓意万象更新。

李唐之世,皇帝会在清明之日将新火“赐近臣”、“顺阳气”。凡得到天子赐赉新火的大臣,均以此为荣,撰文谢恩,如白居易的《谢清明日赐新火状》、郑处诲的《谢新火状》,尤以谢观的《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描述最为详尽。

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图片,第3张

依谢观所述:每逢清明之期,有专人将钻榆柳所得新火奉至御前。待皇帝下诏颁赐新火,大小宦官便手持蜡烛在新火之上点燃,继而鱼贯而出,前往分赏;正所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翃《寒食》)。宋代君主亦有清明新赐火之例,但蒙赐的人数更多,范围也更广。

清明改火、赐火是颇具政治意味的行为,尤其是中唐以来,藩镇各霸一方。天子旨在通过颁赐新火笼络朝臣,以示恩宠。

正是由于朝廷对“赐火”格外重视,使得“寒食”、“清明”之间原本保持平衡的天平,逐渐向后者倾斜,最终取而代之。

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图片,第4张

当然,“寒食”日渐衰落,而“清明”绵延至今,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缺乏仪式感之外,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百姓喜好热食。冷食凉汤不仅影响健康,存在卫生隐患,也有违美食之道。

另一方面,寒食节的“子推饼”、“茸母糕”等寒凉食品,受众寥寥。商家店铺制作、贩卖的热情也远不及上元元宵、端午粽子与中秋月饼。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种与寒食、清明有关的美食流传了下来,那便是青

青团,又称“青团子”或“清明团子”。民间对它的起源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一种与“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有关,亦有说是忠王麾下陈太平,故事情节基本一致。

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图片,第5张

某年清明,出征江南的忠王李秀成失利,遭到清军追击,岌岌可危,遂求助于一位农人。农人让忠王千岁脱下征袍,换上自己的衣服,才骗过了追兵。

但清军在附近沿路设卡,严格盘查过往行人,不得带一粒米出村;即使抓不住李秀成,也要将他饿死在野外。眼见忠王饥肠辘辘,藏身荒野之中,农人犯了难:究竟如何骗过清军,给李秀成送点吃食呢?

不经意间,他的余光扫到鞋底有一抹绿色,原来是耕作之时脚下粘有艾草。清明时节,江南各地都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草。对!咱就用它来个“瞒天过海”!

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图片,第6张

农人赶忙采来艾草,洗净捣出汁水,再倒入糯米粉之中,揉搓成青色的糯米团子。趁着暮色,他将一枚一枚小小的青团,混于杂草之中,骗过清军,成功送至李秀成手中。忠王得食青团,顿时精神百倍,一鼓作气返回大营。事后,李秀成开始在太平天国军中推行青团,逐渐盛行于江南各地,广为流传。

不过,李秀成与青团起源的故事,仅仅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青团在晚清之前既已有之。如明人郎瑛便在《七修类稿·事物》中记有“馒头青白团”,做法是“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轻烟散入五侯家:从清明赐火到青团起源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