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小史,第1张

我的阅读史,大抵可以追溯到尚未识字之时。

那时约莫三四岁,是“听”开启了我最初的阅读:姐姐们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读书、背书,我也跟着鹦鹉学舌。这样下来,一本语文书也能背个八九不离十。《王二小》、《刘胡兰》、《八角楼上》等经典课文,就是在这个时候知道的。当然,那时读的是“望天书”,背的内容与书上的文字根本对不上号,为此张冠李戴还闹了不少的笑话。
六岁开始读小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本语文书。每每新学期到来领到新书,真是又兴奋又激动,打开书扑鼻而来的油墨香,至今记忆犹新,依稀可辨。那时物质条件极其贫乏,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差不多成了阅读的全部。一个学期下来,整个书从头到尾,读了又读,翻了又翻,基本可以做到倒背如流。这样的表现和超强的记忆力也引来周围长辈们的啧啧赞叹,众人艳羡的目光给我的是一生的精神嘉奖,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和读书的兴趣。
后来,一册语文书远远不能满足我阅读的需求,就四处打听寻找阅读的书源,“为书消得人憔悴”:听说邻居家买回了几本连环画,就迫不及待地想借来一饱眼福。刚好人家不在,上坡干活去了,就在后面山坡的一块石头上坐等,直至夜色降临借到书一睹为快方才罢甘休。《杨家将》、《岳家军》、《武林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就是在这个时候通过连环画读到的。接下来的几年,强烈的阅读的欲望与落后的物质条件、阅读书籍的匮乏成了我阅读生涯中最大的矛盾。
15岁时,以676分(总分700)全县第二名(应届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到了县城师范学校,“无书可读”这一矛盾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学习的各个科目都成了我阅读的重要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当时郑选文老师教的“文选与写作”,大量的经典名篇、诗词曲赋、现代散文,我都是在这个时候读到的,历代诗词、散文小品,令人玩味不已,朱自清的《背影》《茶塘月色》,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许多现代作家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另外,县城里的新华书店,我也成为其中的常客,有事没事的就去书店逛逛,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有时还节衣缩食、忍痛买下来,拿回学校细细品味。
三年师范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即便工作再忙,也没有丢掉阅读的习惯。不仅自己读书,还带着学生一起读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海的女儿》等童话,还有《红岩》《党费》等就是跟我的学生一起完成阅读的。为了弥补自己阅读的“先天不足”,还自费报名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所有科目的考试,顺利拿到了专科文凭。这一阶段对我阅读影响很大,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成为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这个时段的丰富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后来有机会到省城离职学习,在四川教育学院度过了两年的学习培训时光。这其间,凭着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挚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如李白杜甫的诗、东坡易安的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个阶段在面上和量上有了深入的学习和积淀。同时随着课程的学习,也涉猎到外国文学,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小仲马《茶花女》、普希金的诗、莎士比亚作品等。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的表达方式总是不太习惯,每每出现读不进去、读不下去的情况。所以,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我差不多从那时就建立起来了。
因为工作的需要,后来也读了一些教育类著作,这些作品拓宽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深化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从根本上树立了我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解和认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厘清了我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的认识;马克斯.范梅南 的《教育的情调》让我在对学生的“爱”与对教育的“情”中对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有了新的理解;《校园里的有效沟通》更加坚定了我的“学生观”,以生命和理解的视角善待每一个儿童;.......
活到老,学到老。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因此阅读永无止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我的阅读小史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