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清心寡欲,天下太平(第三章 )

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清心寡欲,天下太平(第三章 ),第1张

【原文分析】:

本章大致为两层意思。先说“三不”,后说“圣人之治”。核心就是:清静、不争、虚心、务实、无欲、无为。这些道理对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章的主要意思是,老子劝大家不要稀罕金银财宝,少些欲望,多做实事,不给投机取巧之人有可乘之机。

【现实意义】:

老子不仅推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还强调“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清心寡欲,天下太平(第三章 ),第2张

  清纯(网络图片)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一句是接前文说的,意思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要经常坚持下去,教育人民要知足常乐,做人敦厚朴实,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是愚民政策。“无知”是朴实敦厚,不耍小聪明,不是没有知识的愚昧。“知”应理解为智,“无知”应为无智巧,不投机取巧。“无欲”即知足常乐,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没有过分的欲望。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也是这个道理。何谓“天理”?何谓“人欲”?要搞清楚这两个词义,不能曲解。以人的生活来说,一日三餐解决温饱是天理,否则,人不能生存;如果一日三餐要吃山珍海味那就是人欲,过分的欲望要去除掉。

“使夫智者不敢为”。要使那些认为自己了不起,比别人聪明的智者没有用武之地,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投机取巧,也不敢胡作非为。

为何“智者不敢为”了呢?这就是社会风气问题。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歪风邪气就会销声匿迹。大家都是老实人,以诚实守信为荣,个别鬼巧之人(所谓的智者)就会感到羞耻,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清心寡欲,天下太平(第三章 ),第3张

  (网络图片)

可是,现代社会“智者”还很多,如虚假广告者,伪劣产品者,欺世诈骗者等等层出不穷。这些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使奸弄诈危害社会,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治理天下不是不作为,而是一切行为都要遵循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原则,不过分强迫命令,不瞎折腾。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不过,无为而治是建立在统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如果统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不具备高素质,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没有高度的自觉性,那是不可能做到无为而治的。如果能“为无为”就一定能达到“无不治”的目的;做不到“为无为”当然就不能达到“无不治”的目的了。

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清心寡欲,天下太平(第三章 ),第4张

  自然无为

理想与现实还是有蛮远的距离,但远大目标还是要有的,比如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

附: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新译】:

       不过分地崇尚贤人,就能避免民众争名夺利。不过分地看重稀世珍宝,就能避免民众不去偷盗。不表现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欲念的诱惑,就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心稳定。

所以,圣人治国理政的做法是,能使人民在心理上谦虚礼让,在生活中丰衣足食,在愿望上切合实际,在起居上强身健体。经常使人民处于知足常乐、心满意足的和谐境地。使那些善于玩弄智巧的人不敢再耍小聪明。治理天下要遵从无为而治的原则,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7.《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清心寡欲,天下太平(第三章 )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