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九县沿革述评,第1张

洛阳即今洛阳市直辖的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嵩县、汝阳、栾川、宜阳、洛宁等九个县,兹略述九县沿革如下。

1.偃师

公元前2200年,帝喾高辛氏建都于亳(偃师县城南高庄)。夏王朝建都斟鄩(今二里头村)。商王朝建都偃师县城西南,史称西亳。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胜利后在偃师偃旗息鼓,偃师因此得名。东周时今偃师县境内置邑,有偃师、缑氏(今偃师缑氏镇)两个邑。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置偃师、缑氏两县。王莽元年(公元9年),改偃师县为师氏县、改缑氏县为中亭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恢复偃师县、缑氏县原名。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偃师县并入洛阳,单设缑氏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缑氏县并入洛阳。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废缑氏县置偃师县,其后缑氏县和偃师县多次分合并入洛阳或单列。明代洪武元年(1368),单设偃师县至今。

述评:偃师县是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如果说夏啇周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也可以说多在偃师境内。夏王朝建都斟鄩,斟鄩即“枕鄩”,斟鄩是古代鄩城和鄩谷水的统称。商都西亳,《括地志》:“宋州穀熟县(穀熟县,又名谷熟县,位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河南宁陵县)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从而可知偃师县的古老。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2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3张

2.孟津

孟津县北依黄河,是洛阳的北部门户,是贯通洛阳南北特别是洛阳通往山西省、河北省的重要战略通道,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战略要地。

孟津、盟津原本是渡口名,不是县名。孟津县名历经沿革,平阴、榖城、河阴、平县、治平、大基、柏崖、河清、河阳、洛阳、河南、陶州、孟津等,均在今孟津县境内,也是孟津县的前身。孟津设县称名孟津县自金熙宗天眷三年至今。

述评:孟津县因龙马负图、伏羲画卦、一画开天、赫苏氏之墟、有嬌氏故乡、炎黄故里、黄河古津、武王伐纣会盟、周公卜洛、汉魏故城、北邙帝陵、名人墓葬、名人宅第、名人园林、王铎故居、拟山园碑刻、释源祖庭白马寺等闻名于世界。孟津文化,是河洛文化中华文化之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详见空山落叶公众号《孟津沿革解读》篇。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4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5张

3.新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新安县。汉高祖二年(前205)分新安县东境为谷城县。东汉攺谷城县为谷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撤消谷城县,谷城县的西部为新安县,东部归河阴县(今孟津县)。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新安县东境置东垣县。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升新安为新安郡,辖东垣、西东垣两县。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改新安郡为中州。唐武德四年(621),废东垣县入新安。新安县曾一度并入大基县、柏崖县,隶怀州。新安县还多次并入河南郡(洛阳)。自宋代靖康二年(1127),历经元、明、清,新安县并入洛阳,先后受金昌府(洛阳)、河南府(洛阳)、河陕汝道辖。

述评:新安县是建县历史2000余年的历史文化名县。新安县东接洛阳,西据崤函,陆路扼洛阳通往秦晋的咽喉,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锁钥,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东通东西的官方驿道改走北线,新安县的战略地位再次突显。黄河流经新安县北,自汉唐以至明清,黄河新安县段是联结东西两京漕运的黄金水道,由于战略位置的重要,中国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战事大多与新安县有关。黄帝密都青要山载于《山海经》,炎黄文明肇始于新安县,河洛文化勃兴于新安县。自中国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有确切中式年份可考的新安县籍进士如吴少微、钱若水、孟化鲤、吕维祺等共36名,其中多有朝廷重臣;武职如将军杨仆、魏玄、韩擒虎、张钫等风云人物灿若群星。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吟咏新安的诗文不下一万首(篇)。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6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7张

4.伊川

伊川,神农时期称伊国。唐尧时期称伊侯之墟。夏称伊阙,伊川东部建轮国。周称伊川。战国改称新城,轮国属韩国地。汉惠帝四年(前191),置新城县。东汉章帝时,伊川改称轮氏县,晋代时,伊川属河南尹(洛阳)。北魏时,改伊川为堙阳县。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隋开皇初废伊川郡,置伊州;唐睿宗时,分登封、伊阙、河南(洛阳)之一部设武林县。唐开元年间,改武林县为颖阳县,后伊川并入洛阳。宋代今伊川境内置伊阳、伊阙两个县。绍兴九年(1130),改伊阳县为顺州,又改为嵩州。明清时期,伊川县属嵩县辖。民国十六年(1927),分登封、嵩县、伊阳(汝阳)、临汝等一部置自由县,数年后复改名伊川县至今。

述评:伊川是洛阳的南大门,是伏牛山、熊耳山南下洛阳的战略通道,历代兵家必争。伊阙关、大谷关是洛阳的咽喉;万安山、娘娘山形势险峻,易守难攻;白沙、鸣皋、白元等乡镇扼守要隘,历代驻有重兵。唐代诗人宋之问、刘禹锡、李白、白居易、李德裕等,都在伊川县留下了很多不朽诗篇。宋代“二程”创新理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伊川县人文荟苹,有近百年的革命斗争史,中州大侠王天纵、共产党人翟盘石、申金玺、张思贤,音乐家时乐濛等都是伊川人,他们名扬河洛,影响遍及中国。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8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9张

5.嵩县

夏代时,嵩县为伊阙地。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秦晋迁陆浑戎于嵩县。汉代置陆浑县,东魏改置北陆浑县,又改称北荆州。后周改北荆州为和州,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废北陆浑县改南陆浑,又改名伏流。隋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唐先天元年(712),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宋绍兴九年(1139),升伊阳县为顺州。金皇通元年(1141),更名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定名嵩县。民国时,置伊鲁嵩县。1960年,仍改称嵩县至今。

述评:嵩县总面积2981平方公里,为洛阳所辖九县中面积最大的县。嵩县人文荟萃,嵩县志分别纂修于明万历十年(1582)、清康熙二年(1663)、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洛阳所辖九县中纂修的较为完备的志书。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嵩县所建的嗚皋书院,在河洛地区享有盛名。宋代理学家程颐、清代嵩县籍少年才子傅而师都曾留下吟咏嵩县的不朽诗篇。早在汉代时,嵩县就因盛产黄金而著名。新中国建国后修建的陆浑水库,至今仍然是洛阳市的重要水资源地。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0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1张

6.汝阳

春秋时期,汝阳先后属陈国、蔡国。秦代时,汝阳属颖川郡辖。汉高祖五年(前208),汝阳地置平舆县、宜春县,今汝阳东北地置汝阳县。晋代汝阳县升格为汝南郡。东魏置汝南县。隋大业三年,移汝阳于悬瓠。后周改汝南县为舒州,又改溱州。唐代改汝南县为汝阳。元代废平舆仍称汝阳。明代洪武初年,改汝阳置真阳县,属汝宁府辖。清代之后改称汝阳至今。

述评: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有《汝坟》篇,汝阳负山襟淮,控扼颖蔡,风土当天下之中,规模擅东南之胜。汝阳唐建开元寺、清戒寺、观音寺等天下著名。东汉蔡邕、三国应瑒、应璩,唐代裴度、李商隐等都在汝阳留有不朽篇章。汝阳杜康酒天下闻名,是中国白酒之祖。悬瓠城是一座古城,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东迳悬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清人黄炜《寄汝南绅士》诗:“一别瓠城三十年,南湖秋月梦依然。岁无恙也民无恙,谁念山翁枕石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2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3张

7.栾川

伊水发源于栾川,源头称鸾水。宋代之前栾川通写作“鵉川”,元人写宋史始有栾川之名,使用至今。夏商时期,今栾川称有莘之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栾川置县,一百五十年后撤县降格的镇,元明清均为镇,一直隶属陕州卢氏县辖。新中国建国后始置栾川县。

述评:栾川历史悠久,2012年,孙家洞旧石器遗址发现了“栾川人”,“栾川人”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地。孙家洞旧石器遗址是2012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列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栾川矿产资源丰富,钼矿、铅锌矿中国著名。栾川老君山古名鼎室山,是老子隐居处。鱼库、鸡冠洞、养子沟、重渡沟等均为旅游度假胜地,“全境栾川”中国著名。栾川蕙兰是兰草中的仙品,为中华兰草之首。商相伊尹生于伊源,辅商伐桀,世所尊崇。栾川民风纯朴,务实创新,是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之一。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4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5张

8.宜阳

宜阳县古属豫州,秦建宜阳县。两汉、三国仍称宜阳县。东魏升格为宜阳郡,西魏仍称宜阳,后周改称昌阳县。隋置洛水、宜阳两县;又更名寿安、兴泰两县,俱属宜阳郡辖。唐代更名为福昌、寿安;五代后唐更名为寿安、福庆。宋代之前,仍称福昌、寿安。金改名为宜阳、福昌。元明清称宜阳至今。

述评:宜阳县境内的山水胜迹遗墟遗址屡见于《尚书》《山海经》,女几山、锦屏山等名扬天下。宋建胜因寺、金建灵山寺、晋建云盖寺名动河洛。唐代诗人李贺是宜阳人,连昌宫词华夏闻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贺,宋代诗人司马光、黄庭坚、邵雍,金元时期诗人元好问等,都在宜阳县留下了不朽篇章。明代兵部侍郎、太子少保王邦瑞《题甘棠驿》诗:“旧驿今为寺,红尘己入空。甘棠思召伯,双树定禅宗。代异川陵别,云闲殿阁通。夜来重感慨,岸帻坐松风。”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6张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图片,第17张

9.洛宁

今洛宁秦代为宜阳、卢氏两县辖地;汉至晋为宜阳、渑池、卢氏三县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今洛宁县境置崤县,同年改置南渑池县。北魏延昌二年(513),今洛宁县境置陕县。东魏太平初(534),改置金门郡。西魏大统三年(537),改置北宜阳县;552年,废南陕县名,更名长渊县;又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北周明帝二年(538),今洛宁置崤郡,管辖陕中、北陕、崤县三县。唐武德元年(618),熊耳县更名永宁。之后,永宁县的归属频繁变更。清道光元年(1821),改永宁为“永甯”。民国二年(1913),改永宁为洛宁至今。

述评:洛宁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洛出书”处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洛书的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仓颉造字台、崤山古道等遗址遍布县境。明清士人总结洛宁县有八大景:洛浦晴舟、金门竹韵、凤翼秋风、龙头夜雨、玄滬异书、峣巅仙迹、大观胜概、香泉雨霁。洛宁县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元明时期的政治家薛友谅、张论、张鼎延,民国革命先驱许幼平、近现代农民反抗斗争领袖贺贞(张寡妇)等,在河洛地区影响巨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洛阳九县沿革述评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