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话“家”,第1张

呼和浩特话“家”

隔道不下雨,十里不同风。况千里之外乎。

生长在科尔沁草原的小丽,对首府呼和浩特所知不多。入职呼和浩特某公司不久的一天,同事小明对她说:

老板叫你去他那个家。

哦?小丽心中一紧,怯生生地问小明:

老板哪个家?在哪圪塔(圪塔)?

其实,小丽理解的家,并非小明所说的家。

地处晋方言区的呼和浩特,当地人戏称咬筋(音鸟精,义拗口)的普通话为“呼普话”,颇似大同人戏称的“同普话”。

呼和浩特话“家”,第2张

咬筋的呼普话,说茄如钳,说钳如茄。吃的烧钳子,实为烧茄子;用的铁茄子,实为铁钳子。

钳与茄的混淆,或由入声与舒声的混淆所致。

李少敏《朔城区方言的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现象》(北方语言论丛 2011年00期):入声舒化是汉语历史演变的主要趋势,但语言是相互影响的,在有入声的方言里,除了古入声向舒声转化之外,还有部分古舒声字发生促化。虽然舒化、促化的字或字数在具体方言中情况各不相同,但这两种现象在晋语方言中还是十分突出的。

说茄如钳,相当于入声舒化;说钳如茄,相当于舒声促化。在平水韵中,靥,分属上声二十八琰和入声十六叶,既可读作“yàn”,亦可读作“yè”,应可为鉴。

呼和浩特话“家”,第3张

同理,说间如家,亦相当于舒声促化。小明所说老板那个“家”,应为“间”之促化。间,即房间,此处指作为办公室的房间。

呼普话里,还有一个通常用作后缀的“家”,或为“介”的代音字。

如,没有介,义即没有,与家之字形和语义,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方燕《呼和浩特方言词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年05期),主要描写“圪”“切”“尽”“忽”“么”“没有家”几个方言词语的使用情况。

文章说,在呼和浩特方言中一般很少用“没有”一词,代替“没有”的是“没”或“没有家”。如:

一)家里儿有甚了?甚也没有家。——家里有什么东西?什么也没有。

二)钱也没有家,买甚东西了。——没有钱,不买东西。

三)买了衣裳啦么?没有家。——买了衣服没有?没买。

四)甚也没有家,咋做饭了?——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做饭?

以上四例中的“家”,倘若换成“介”,是否比较符合后缀虚词的语法属性呢?

东北话里,用作后缀之“介”,起码有“jie/ji/jia”三个读音。

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页884)中,诚价之价,似应作介。

呼和浩特话“家”,第4张

作者为东北-马战的短视频字幕中的“成绩”,应为“诚介”的代音字。

尹世超主编《东北方言概念词典》(页895)中,别介〔jie〕和不介〔jie〕之“介”,在拙作《东北方言注疏》(页147)中的注音,包括“ji/jie/jia”。

《红楼梦》中,成天家、成日家以及成年家之“家”,似乎均应作介,既不应作家,也不应作价。

“别价”“不价”“甭价”后的“价”,以及“成天价”等后的“价”,过去也有写作“介”的,现在一般不这么写。《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在回答《“别价”还是“别介”》(中新网 20140504)问题时,如是说。

但是,杜永道先生所说,只有其然,却无所以然。过去写作“介”,有无义理?现在“不这么写”,义理何在?

介,谓辨别之端。介,从人从八,分辨之义。《康熙字典》援引《传》和《正伪》之释文,能否为“介”作后缀之鉴?

没有介,别介,不介,看似虚词,隐含实义——词语末端分辨之义。尽管在语用层面,早已忽略其实义。

【作者简介】

吴歌,旧名吴戈,闲名山人。高级经济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语言学会会员。著有《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锦州市2017年“最佳写书人”。市级非物遗“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呼和浩特话“家”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