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礼崩乐坏,是时候恢复我们的文化自信了

原创 | 礼崩乐坏,是时候恢复我们的文化自信了,第1张

导语

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全面否定有很多历史原因,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因素是西方文化传入以后,我们分不清传统文化呈现的样式和近代文化呈现样式的不同,在国力孱弱的情形下,一律都以西方文化的模板作为标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殆尽。我们可以向各个文化去学习,但是如果我们文化主体性丢失了,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文 / 楼宇烈

打倒孔家店: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

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的坚船利炮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搞了30年,制造出了很多的坚船利炮,甚至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北洋水师。但是1894年一场甲午战争把北洋水师打得稀里哗啦,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这时候人们就开始反思,觉得理念上面有问题,现实中也有问题。既然学“西方的用”就应该学“西方的体”。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于是就酝酿后来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又经过四年,1915年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开始对我们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全面否定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原因,其中比较大的原因就是西方文化传入以后,我们分不清传统文化呈现的样式和近代文化呈现样式的不同。传统文化,不光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西方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呈现一种整体性。古代文化是综合性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哪有哲学、宗教、艺术等分门别类,都是笼统在一起,我们古代也是这样。近代文化是分科呈现的,这也是科学(Science)的最初含义,就是分科学问的意思。分科以后,总要找标准、模板,我们都是拿什么样的模板作为标准呢?几乎一律都是西方的。

在现实中间一直是全盘西化的理念占主导。我们的文化变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附庸,我们要讲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借用西方文化的话语来加以解释人们才能听懂,否则听不懂,话语权丢失这个问题很严重。以西方的文化样式作为标准,把西方文化对文化的各种各样的理念引进来,用这些理念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果把中国文化的内涵都解构掉了,把中国文化核心理念解构掉了,传统文化慢慢消失了。

大道不器: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包容的,这种开放包容在一个前提下,就是在不丢失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吸收外围各种各样的文化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一旦丢失了主体以后,那就会让外来的文化吞没。国家有国家的底色,地方有地方特色,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土里面,各个地方特色也是一样的道理,跟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同一个道理。经过几十年地方的文化特色消失了,千城一面,到处都是西式的建筑,到哪看都一样。文化特色消失的原因就是缺乏我们的文化,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别人文化的长处,但是必须要坚守主体。

文明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文明标志着人类进化,是人类跟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标志。为什么中国文化是礼仪之邦的文化,礼就是内在的修为,中国人有内在的修为,也有外在的仪式,所以人们才称我们中华是礼仪之邦。

中国的宗教——明则有礼约,幽则有鬼神

我们有两千多年的社会治理传统。《礼记》“明则有礼约,幽则有鬼神”,日常生活有礼约束行为,看不见的地方有鬼神来管我们,我们的心中始终有对鬼神的敬仰。“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不能做对不起天的事儿,不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儿,也不能做对不起后代的事儿。

《中庸》讲“成者天之道,成之者人之道”,天人合一,做人第一要义是要诚。中国文化是将天地万物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切的德行都是从天地学来的,天地告诉我们要诚实,这样才能够“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这就是中国文化“神”的概念。

什么叫鬼?人死为鬼,鬼就是死去的人。“鬼者,归也”,所以鬼就是指死去的人。我们心中永远记住我们逝去的祖先,死去的圣贤,要做对得起他们的事儿,向他们学习。鬼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们心中学习的榜样,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圣贤。就像今天要祭祖,我心中有鬼,敬畏心中的鬼,敬畏心中死去的先人,死去的圣贤。《论语》里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国讲的鬼是心中有没有天地,有没有祖宗。

中国的礼乐文化——法使人尊,礼使人化

礼强调人的自觉,不是强制。法通过强制手段让人必须服从。古代有的时候也用两个概念,一个礼法,一个刑法。礼法是自己自愿的,而且是一种生活中的习惯。清代学者楼适夷讲“法使人尊,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听”。

礼法尊重的言行举止规范,融合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变成我们习惯性的行为,启蒙运动的时候著名的法学家把中国的礼——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规矩称之为习惯法、自然法。而我们制定的各种法规就称为人为法,人为法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这样的人为法才能够发挥作用。孔子《论语》里有句话“礼乐不兴,则刑罚不重”。不把礼乐发挥出来的话,刑罚也不能达到目的。大家都遵守童叟无欺,做生意要诚信,那就不会去告你造假、欺骗。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也是我们文化的力量。

人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里,“人文”跟“天文”相对,“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通过文明的教化,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这就是人文,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的自觉,在自觉基础上自立。“父止于慈,子女止于孝”,作为父亲应该慈,作为子女应该孝。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去践行自己身份,人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固定的。当我还没子女的时候,子女对待父母应该尽孝。可是当我长大了,娶妻生子了,我的身份又变了。在父母面前我是子女,在我的子女面前我又是父母,所以要认识到这样身份的变化,必须处理好在父母面前怎么以子女的身份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父母的有责任对子女要生而有养,养要教,不能像现在生了以后,扔给老人去管,成了留守儿童。把父母扔到那里自己干自己的事儿,让父母成为空巢老人。教育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家庭、单位里面是一个什么身份。自觉履行这个身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够这样,我们可以设想这个社会一定是有序和谐的。

这里和西方有很大差别,因为西方强调个人的权利,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强大,血缘在中国文化中去不掉的,人和人之间有内在的血缘关系。这个在西方文化中不太强烈,甚至没有,因为它每个个体都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内在联系,人和人都是外在的关系,既然只是外在关系,大家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什么西方文化中有所谓个体,而中国每个个体都是在一个群体之内,由于生命观的不同就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国的管理哲学——无为而治

水一直往下流,非常地谦虚,水滋润着万物,水没有自己固定的形象,所以君子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君子不器”“大道不器”。中国人向万物学习的精神,不是支配改造万物,是不断适应万物。管理者要好好学习老子《道德经》,这是最高的管理哲学,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无所作为。而是努力发现周边事物的自生发展规律,然后尊重势,推动发展,其实是更高的一种作为。

同样无为而治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比如说企业里部门的领导,底下又有很多人分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那就应该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充分发挥部门每个人的水平,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掌控全局,不需要事必躬亲。道家理念“君道无为,臣道无为”,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事事都要求请示汇报的人,被领导人就不敢发挥自己的作用。

道家告诉我们不是以强对强就可以胜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整个宇宙都出现了反,物极必反,满了那祸就快来了,祸不是无门的,祸是可以转化的。物是有两面的,什么东西搞的纯纯粹粹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保持最纯真的天性,像婴儿一样。婴儿还有更重要的特点—柔弱。一个柔弱的东西,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柔弱的东西怎么弱都没事儿,刚硬的东西一折就断了。现在很多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柔弱这样一种生命现象、这样一种品德的重要性。刚柔相济,人往往容易走到刚的方面。

现在社会也出现这种问题,刚气太盛,现在社会是阴盛阳衰,阴都变成阳了。我们现在需要柔弱,调剂刚强,刚柔相济,就更加协调。所以老子的思想在中国非常重要。 

(本文据2018年6月30日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杏坛书院”讲坛楼宇烈先生演讲整理节选)

关于作者 | 楼宇烈: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原创 | 礼崩乐坏,是时候恢复我们的文化自信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