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1张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淮南子》中说:“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舆地即为地理,历来为方志中重要的篇目。开辟“舆地新说”这个系列,旨在借舆地之名,博采诸家记述及耆旧口传,成新说以向当代人介绍乡邦文化——讲道路之沿革,建筑之变迁,生活之轶闻,再现塞外江城的多彩历史画卷,让更多读者得以多角度了解斯土之风土人情。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2张

手绘清代吉林城地图上新开门的大致位置


老城的一座新门

清光绪九年(1883年),经过吉林将军希元主持修缮,吉林城由土城彻底改为砖城。城墙嵌有八座城门,其中东侧开有东莱、朝阳二门。虽只一墙之隔,东关二门的城墙两侧却为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观:城墙内侧为青砖瓦舍的市街,按照风水迷信说法,老城的这个位置属于八卦的东南“巽”位,是紫薇高照、文光射斗的吉地。因此老城崇文书院、八旗官学等学校都分布于此,自北向南沿城墙一字排开,拱卫着居中的吉林老文庙魁星楼。而城墙外侧,虽有寺庙、民居,但大多错落于菜地、窑坑(挖土烧砖形成的巨大坑塘,详见探寻吉林城周边的那些窑坑——从西南窑、二合窑到东窑坑)之间,一派田园主调的城郊景致。

1905年,日本和俄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正式结束了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殖民权益而进行的战争。根据这一纸条约规定,俄国部分在华权益转交给日本。日本遂派人与清政府交涉,并很快订立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以处理日俄两强在东北撕打后与中国有关的善后事宜。不过这个善后条约却有个无耻规定,就是强迫清政府在吉林、齐齐哈尔等十六座东北城市开埠通商——赋予日本殖民资本更大的权限和盈利契机。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3张

此图没有标注新开门的位置,但标注了新开门外的街道

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根据中日条约条款,在“省城(吉林城)东莱、朝阳及巴尔虎门外,东至吉长铁路用地,西至城根,南至松花江,北至莲花泡山麓”设为商埠用地。当时所谓商埠,名义上类似于今时的“经济开发区”,讲求工商并济,但实际上,商埠中营造的新商机皆为殖民者、冒险家的盛宴。尤其是蜂拥而至的日本殖民者,更是以敲骨吸髓之势,骄横霸道,在吉林东关商埠肆无忌惮着取利。宣统元年(1909年),为方便商埠区工、商人等出入老城,在东莱门之北朝阳门之南的城墙上开辟一座新城门,城门的名字颇显随性:竟然写实着叫做“新开门”。新开门式样也极为简单——没有修建旧式城楼,只是在城墙上修建了一个铁筋焊就的栅栏门。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4张

新开门旧影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5张

民国商埠计划图,取自《吉林旧影》

开辟新开门是吉林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民国商埠计划图中可以看到老城偏东的几座城门对应东关的区域各有重点:巴尔虎门出城后路径偏往东北方向,意在连通老城与商埠北侧的莲花泡地区;朝阳门出城,意在跨过东窑坑和北窑坑,经岔路口,直达向阳屯地区的东关火车站;东莱门出城,意在经改集街渡口,过东关寺庙群,沿大滩街直抵东局子。由于清代东关外形成的几个巨大窑坑的阻隔,出新开门,则意在直抵土平地整,便于发展建设的商埠区。当年,吉林地方政府虽已羸弱异常,可还是拼尽余力,与日方明争暗斗,进而使得商埠区的管控权并未完全旁落魔爪,残存了一点点尊严——在被迫打破城墙开设新门后,伴随着新事物在商埠区层出不穷,吉林城也蹒跚着踏上由近代向现代发展的坎坷道路。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6张

九一八事变时,新开门还可见城墙、栅栏门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7张

1926年吉林城地图


通往现代的道路

新开门外原本有一条沿城墙连通朝阳门和东莱门的南北向土路,叫做顺城街。因这条土路与西关外连通迎恩门和福绥门的顺城街重名,遂改名为顺埠街。1907-1911年新开门建成后,新辟了一条通往商埠区和火车站的道路,名为长庆街。由于长庆街穿越商埠最为繁华的商埠核心区域,又是新式碎石“马路”(英国马卡丹设计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坊间众口一旨,长庆街的名称很快就被“商埠大马路”这个名称正式取代。但是长庆街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除时隐时现着在地图中继续作为大马路的标记外,还被写作常庆街,变为新开门外大马路南侧南北向的小巷名称。

作为吉林城新建区域的门面式道路,商埠大马路的现代化进程极快。1928-1929年,商埠事务所联合铁路、日商、东洋医院及其它住户商行,投资12万吉大洋,将商埠大马路由碎石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并在石铺暗渠外,加修了部分排水管道,这是吉林城第一条沥青路(《吉林市发展史略》)。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8张

1940年吉林市地图

1938年之后,鉴于吉林城老城的城门和城墙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建设,因而被当局陆续拆除。此时,新开门外的街道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化。顺埠街将朝阳门北侧的天齐庙胡同并入,取名一经路,是当时的吉林市朝阳区自西向东的第一条道路。在旧长庆街路段,一条新的干道自提法司胡同(今怀德街)自北向南而来,这就是今天被解放路拦腰截断的广州街,当时这条小巷竟然被叫做二经路,或是期待它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华丽转身吧。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9张

北京路与南京街交汇路口(新开门位置)近照

伪满时期,新开门外的大马路改变最大。特别是1935年贯通日本领事馆到东莱门的南大马路建成后,原新开门到日本领事馆一段正式与商埠大马路分开,称为“西大马路”。解放后(1958年)西大马路与民生路(原粮米行街,1947年改称民生路)合并,统一命名为北京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吉林大街打通南段,和九十年代末解放路拓宽东延,使得原本直达重庆街(原大马路)的新开门外旧西大马路,回缩至吉林大街,最终实现了这一地区如今的道路格局。

纵览民国后新开门外修建的道路,绝无商埠核心区(东市场一带)那般横平竖直,经纬清晰,反倒一直盘桓曲折、参差交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颇似吉林城迈向现代化时的经历一般。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10张

新开门地标建筑:公安局


面向现代化的别样舞台

新开门开辟伊始(1912年),路北就由基督教会建有50余间房屋,是为省城基督教青年会会址。青年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礼拜场所,而是一个青年社会服务团体。据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青年会办有英文学校、民众学校、少年公民养成团,设有会员运动场、学生运动场、儿童游戏场、阅报室、阅书室、讲演厅、游戏室、俱乐堂、健身社、文艺社、音乐班、科学班。自成立起,青年会就是吉林城一处重要的新文化传播中心,1934年,青年会电影院还在吉林城东关率先放映了有声电影……青年会倡导新风、开启民智的一系列努力,为东关商埠区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转换,起到了不可破灭的历史作用。1955年,市政协由原医学院迁至青年会,(后来市政协迁往松江西路新址,此处归还基督教会,改为教堂至今),新开门外的思想文化大旗则由著名的北京路书店,及后来的群众艺术馆掌擎,至今文化韵味尚挥之不去。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11张

由省议会变为日寇宪兵队

晚清开始,当局意识到封建政体对国家发展的桎梏,于是效仿西方,进行一些改革。新开门开辟后,城外路南侧曾建有一组建筑,为当时咨议局使用。1912年8月咨议局改称吉林省议会。原建筑也改建为欧式“洋葱头”楼房。1929年省议会先后改由省建设厅、国民党省党部使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里被日寇占据,改为吉林宪兵队。解放后这里长期为军队使用,先后为吉林卫戍区司令部、政治部等单位使用(68军军部),后为部队招待所。原建筑被拆除后,此处改建为今天的长城大厦。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一方面在吉林城施行苛刑厉法,以白色恐怖打压吉林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还加快粉饰太平、欺骗世人的城市建设。在新开门外的西大马路上,路两侧建筑尤为齐整,府衙整肃、商韵浓郁,大有“一白遮百丑”的现代派“新气象”。这个区域的地标建筑当属始建于1936年的伪吉林市警察厅办公楼(次年竣工使用)。它位于新开门门首北侧,拐角三层,左右为二层。日伪时期,这里是迫害进步人士,推行残暴殖民统治的一大魔窟。日本投降后,此处始终为公安局使用,只是在1945年-1946年一段时间,拐角三楼曾为苏军驻吉卫戍司令部使用。解放后,这座建筑被人民政府接收,直到近年始终为吉林市公安局驻地。

伪满时期,吉林商埠区有过一段畸形膨胀发展时期,一些街区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专业化”的特征,如大马路为商业区,南马路为高端商务区,五纬路(今上海路)为金融政务区,三纬路(杭州路)为休闲娱乐区。由于地处老城与新区咽喉要冲,新开门外既靠老城的厚重,又迎新区的时尚,略显芜杂却又不乏百花争妍之态。在伪满时,新开门南侧兴建了伪满洲中央银行吉林分行(今为工商银行南京路支行)。在西大马路东端路南,伪满警察派出所旁(大致在今天吉林大街上)还有一处吉林银行。在解放前,整条西大马路两侧,商号云集,其中路北虽有中国人开设的文雅轩理发店等商号,但门面阔绰的店铺尤以外商居多:日商松屋百货、大久保洋行、艺之洋行,俄商秋林公司……,路南侧则以国人开设的店铺和相关机构为主,如新鼎丰食品店、吉林产业会社、上海商店等。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12张

松屋百货老建筑到江城大药房的历史变迁


新开门外的商道流转

解放前,新开门外大体是殖民资本主导商业发展,中国工商业在资金、原料、政策等诸多方面倍受挤压,艰难 求活。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工商业者的坚韧和顽强。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苦苦等待春回大地之时。在这些工商业者中,最为吉林市市民津津乐道的,是当年文雅轩与秋林公司之间的程记号冰果店。程记号本来是一家鲜货糕点店,伪满时曾辗转迁往长春,后来由长春迁回吉林西大马路发迹之处,直到公私合营前。由于女主人李志珍经营得法,又肯于吃辛苦,一直是吉林市东关地区最有名气的冰果工厂。特别是五十年代,经济复苏时期,程记号昼夜机器轰鸣,每天门庭若市,夏季从三点钟起批发冰果的人就排起了长队。晚上零售到12点,加上算账,整理善后,直到半夜才休息(《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二十八合辑》)。

改革开放后,得益于交电站车辆商店的带动,新开门外国营、个体自行车商店鳞次栉比——南京街与北京路交汇处一带,业已成为吉林市最大的自行车零售商业街。由于永久、凤凰、飞鸽等大牌自行车多属于国营渠道销售的紧俏商品,市场上庞大的需求使得一些“杂牌”自行车便在个体商店中火爆销售。其中交电站车辆商店北侧一家商店,专销福州产的一种绿色28自行车——鹿牌,销量据传为当年个体商店之冠。

在自行车被市民生活边缘化后,交电站车辆商店也改建为商住综合楼。国贸装潢、国贸制冷炊具等国贸系商业店(老板姓黎,和现在吉林市国贸集团不是一家)铺引领着新开门外新的商业风潮。据说路南侧招待所改建的高消费娱乐场所红梅酒家,也属于那个国贸系。当年这些实体的风头极盛,以至于面积巨大的绿色家园超市的热度都难于与之匹敌。然而时代的变迁,竟让新开门外的中心医院带动了医疗保健行业的大行其道——建国后即驻扎在此的吉林医药采购供应站接过商业大旗,成为新开门外北京路两侧的领军业态,不得不让人慨叹商道变化之快。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第13张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大多数吉林市市民心中早就没有了新开门的概念,可回眸历史,新开门却有着难于替代的意义。正是晚清时开辟的新开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东关商埠带来的时尚新风,吉林市的城市发展才由近代跨入现代的大门。当然,这座大门外的林林种种,让“发展”饱含了太多的艰辛,然而恰恰是路途上的艰辛,才使得吉林城在解放后得以凤凰涅槃——毕竟那淬炼而得的结果才更弥足珍贵。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吉林城舆地新说:新开门,由近代跨入现代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