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1张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一个地名往往凝缩着一段历史。所谓凝缩,是隐去不必要的细枝末节,以其最显见的征兆作为抵御岁月磨蚀的符号。即便最终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产生了沧海桑田之变,但只要地名尚存,后人终会由此寻得缅怀过往的蛛丝马迹。在吉林市四川街上,“三角线”这个地名可谓大名鼎鼎。三角线原本是一段被拆除的特殊轨线路,机缘巧合,它竟留存于吉林大地,成为一个特殊的地名。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2张

在晚清时,今天四川街三角线一带还不属于城区。此处为巴虎屯、前钱家屯(钱家屯南侧的居民点)、莲花泡屯交界——农田瓦舍棋布、榆柳荆棘丛生为当时景观。因修建吉长铁路,据《吉长铁路购地章程》,一些民地被铁路公司购买,成为铺设铁轨的铁路用地,可直到1912年,吉长铁路通车后,这里仍为一派田园风光,地貌并无太大改观。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3张

三角线示意图

在蒸汽机时代,火车机车只有一个驾驶室,牵引列车往返,需要调头以保证始终正向行驶。机车在钢轨上调头,大致有环形回车道调头、三角线调头、转车盘调头三种方式。民国时期,吉林火车站采用的是三角线调头。在吉林站北侧,与吉长铁路平行的东侧,便兴建了用于调头的三条交会成三角形的轨道。三个交会点设有转辙器,鉴于当时时局不稳,为确保安全,在三角线南侧还建有一座二层炮楼(一直存在到改革开发初期)负责瞭望警戒——三条轨道和炮楼,形成了一处独特的地标。然而由孤零零的地标到指向人烟集聚的地名,却还有很漫长的一段历程。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4张

伪满时期吉林地图中的三角线一带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负责管理吉长铁路运营的吉长铁路局,为根治山洪水害对铁路设施的破坏,就开始着手建设农林试验所,培育苗木,植树造林。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为掠夺东北地区资源,加速建设铁路及其附属机构。“在吉林市买收建筑用地7260761平方米,买收苗圃、农场用地30652549平方米,另买收其他杂项用地306732平方米”(《吉林市铁路运输志》)。1935年1月,利用在吉林购买的土地,满铁建设了占地10公顷的吉林苗圃(种苗地),用以培育造林、造园用的苗木。这个吉林苗圃就位于三角线一带。除了兴建苗圃,当时殖民侵略的急先锋“满铁”还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吉林市虽然不是发展畜牧业的重点,但还是在苗圃南侧兴建了牲畜繁育、改良的种畜场(种畜地)。穿越苗圃和种畜场核心区,日伪当局还修建了一条抚榆街。自此,三角线一带的风貌也随之渐渐改变。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5张三角线铁路已被拆除

吉林市解放后,苗圃被铁路部门接收,成为铁路系统的一个下属单位,种畜场则不复存在。由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新单位不断出现,铁路职工队伍也随之愈发壮大。为解决与日俱增的用地需求,铁路部门一方面征用土地,一方面利用铁路管内空旷的土地安置新单位和职工。因地理位置良好,且蛟河、新九站已新建了苗圃,三角线一带铁路苗圃的土地就被铁路各单位不断占用。除了单位占用办公外,铁路单位还利用所占土地,兴建了不少供职工居住的简易平房。三角线一带的简易房居住条件简陋,居室狭小,一趟房屋往往居住许多住户。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角线南侧路东的“老八趟”和三角线北侧的“新八趟”。随着单位、居民的不断增加,与职工、家属生活相关的服务部门也不断出现。四川街两侧,副食店、粮店、煤门市部纷纷设立。有趣的是,由于三角线在广义上属于铁道东地区的北缘,这些配套单位,大多采用“铁东”而不是“铁道东”这个名称。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6张原吉铁三中,移交给市教育局后更名为博达中学,现名吉林市第十中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三角线一带已经形成了铁路职工家属聚居区。吉铁五小,吉铁三小的大量毕业生就近升学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1973年,鉴于当时铁一中、铁二中在校生已经“超容”,经吉林铁路局决定建立吉铁三中和吉铁四中(《吉铁分局普通教育志》)。其实早在1972年,吉铁二中就已经分出了新一年级的17个班级,临时占用四川街果窖(当时为一片菜地)北侧的铁路平房为校舍,设立了铁二中分校(当时年级被叫做“连”,分校对外称铁二中二连)。铁二中分校的师生一边上课,一边积极参与建设新校舍的义务劳动。

新校舍就在四川街路东,也是占用铁路苗圃的土地修建。新学校临街三层教学楼地基不是打桩而成,而是人工开挖后以石头、水泥砌就。当时挖掘地基、化粪池之类没有技术含量的力气活,即由铁二中分校的师生分担。初中生从事体力劳动,这在今天是难于想象的,而在当时,学生们却挥锹抡镐,笑语欢歌,干得热火朝天。1973年吉铁三中校舍正式竣工,铁二中二连除2个班级划入铁一中,2个班级划回铁二中,其余13个班级与新入学的8个班级共1539名同学,85名教职工,在革委会主任于幻江的带领下,一起迁入新校舍。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7张

原机务段改建画面

在吉铁三中成立的前后,三角线一带的铁路单位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四川街果窖,铁路汽车运输公司、房产建筑段、工务段下属单位,甚至吉林市第三化工厂,都不断蚕食着铁路苗圃用地,最终将其“挤出”三角线。而旧三角线的功用也发生了变化——操作方便,占地小的转车盘代替了三角线调头,三角线铁路的主要功能仅剩下省重型机械厂专用线这个职能。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8张

从上世纪末开始,吉林市东部城区大开发拉开序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待到“省机”拆迁后,三角线铁路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最终被完全拆除,其核心区被建成铁建丽苑小区。在雾凇东路高架桥飞跃三角线地区上空后,从果窖、铁三中向南,直至延川和铁东中区的四川街两侧,已然呈现高楼林立,店铺鳞栉的一派现代城市景观。机车调头铁轨、繁育苗木的苗圃,土坯简易房已经与这里曾经彪悍的民风一起,渐渐淡化于历史尘烟。只留下三角线这个地名,与偶尔飘来的火车鸣笛一起,在这一地带上空轻轻萦绕。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第9张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吉林往事:四川街“三角线”是如何成由地标变为地名的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