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第1张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第2张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提出这个问题,一些吉林市的朋友恐怕会认为好笑。在今天吉林市滨江北路和清源街交汇口迤东,明明有密哈社区,有密哈站小区,有过渡口居民委,以及绕过龙潭山注入松花江的尼什哈河(密什哈为尼什哈音转,满语意为小鱼),就连大名鼎鼎的龙潭山,最初也被叫做尼什哈山——密什哈站在吉林市龙潭大桥与松江大桥之间的江北岸,是目前公认的历史共识。但问题来了,许多非常严谨的地方史料,如《昌邑区志》上却记载,密什哈站渡口在松江大桥桥址,渡口系因古驿站得名。而松江大桥距离目前公众认可的密哈站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第3张

九十年代初地图中的密哈站地区

仔细查阅《吉林市地名志》,会发现这本资料中就记载了两个密什哈站:在“密哈居委会”词条中记载,“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该地曾名'密什哈站’而得名”。这个密哈居委会位于今清源街东侧的松花江北岸,即今天密哈社区一带。密哈居委会再往东曾为渡口居委会,书中记载渡口居委会所在地“未建松江大桥之前,密什哈站渡口是当时通往市区和江北的唯一交通要道,俗称'大船口’”。两个词条传递的信息是密什哈站及渡口在龙潭桥北侧的江边,这与现如今吉林市市民的通识符合。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第4张

九十年代初地图中的龙城村

不过在《吉林市地名志》中,还有一处记载出现了另一个“密什哈站”的描述。在“龙城村”词条中记载:“清初曾名'密什哈站’,是满语'尼什哈’的音转”。这个龙城村位于今天徐州路路北临安胡同西侧的吉热住宅附近。龙城村位于松江大桥的西北侧,此处距离渡口居委会有3-4公里的直线距离。许多长辈对我回忆说,1955年松江大桥修建之前,桥址所在地确实是一个渡口,且被叫做密哈站渡口——是通往江北地区的必经之路。于是,在阅读《吉林市地名志》之后,不禁让人疑惑:吉林市在历史上曾有两个密什哈站,以及两个与之配套的渡口?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第5张

清代地图中标*号处乌拉站即密什哈站,其离江岸还有一段距离

清代吉林城周边有四条驿路,省内各驿站被划分为“两路”监督统辖,密什哈站为驿路总站,也是通往宁古塔方向和三姓方向的驿路起点。自清初开始,曾有无数客商、旅行者、流放者在此路过或住宿,许多抒发逆旅怅然情怀的诗作,甚至直接以这个驿站为题。如清初流人吴兆骞所作《早发尼什哈》:“绕帐茄声促夜装,明星欲落雾苍苍。征途咫尺迷孤嶂,残梦依稀认故乡。雪尽龙山三伏雨,风严雁碛五更霜。据鞍却望黄沙外,此地由来百战场。”再如清初去宁古塔探望父亲(流放者)的杨宾也曾作有《宿尼什哈站》一诗:“水经玄菟黑,山过混同青。漫道无城郭,相看有驿亭。糠灯劳梦寝,麦饭慰飘零。明发骑鞍马,萧萧逐使星。”由这些诗作粗判,密什哈站出现时间可能要比吉林城还早。

对密什哈站位置的记载,史料上大多比较含糊。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中记载:“驿站……东路自省城小东门外乌拉站起,(乌拉站)旧名尼什哈站,在城外十里松花江北岸”。在同书《吉林乌拉舆略图》中,乌拉站标注的位置似乎应该在松花江北岸偏东一些。不过这份地图的精度不高,故而也只能用作参考。

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吉林通志》中的记载与《吉林外纪》大致相同,但驿站名直呼“尼什哈站”,并强调了这个驿站位于吉林城东十里。另外词条原文注释中还提到:“今城北十里,有旧站地名,应即乌拉站,后徙城东”。由此简单扼要的记载,结合《吉林市地名志》可知,清初时的密什哈站原本在偏西的位置,道光与光绪两朝之间,驿站曾向东迁徙过一次(所以萨英额的《吉林外纪》中强调“北岸”),到了光绪年间,吉林城便有了新、旧两个密什哈站。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第6张

《吉林旧影》中的密什哈渡口

尽管对于这次驿站迁址的详细情况,尚未查到明确的记载,不过对这次迁徙的原因,并非毫无头绪。仔细阅读一些地方史料,结合一些标有吉林市城区水系的地图,依稀可以辨识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昌邑区志》第一卷中“哈达湾”词条中,记载了清代道光、光绪两朝之间的咸丰年间,今天吉林市市区松花江江段曾发生过一次江水改道。咸丰六年(1856年)夏季,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水头直立,来势凶猛。持续降雨使得松花江水暴涨,漫溢两岸,吉林城外一片泽国。更为严重的是“从龙潭山脚下冲开一条江道,即现在松花江江身”——松花江在咸丰六年出现了一次改道的情况!

历史上,今天昌邑区主城区部分,曾为水网密集的沼泽地,流经此处的松花江多次发生过改道。在清代,东大滩以下,江水分叉,形成二道江与主航道合围的巨大江渚。吉林城建立之后,一些江边港汊,通常形成跨越松花江两岸的渡口。当洪水肆虐及江流改道后(旧有建筑物也有可能被摧毁),原有驿站和渡口可能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交通通畅,因此在原站址的东侧,重新选择了一个水文、地理条件更优越的位置,建立了新驿站,即后来的密什哈站,其附近的渡口(大船口)也就成为新的密什哈渡口。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第7张

在伪满时期的吉林市地图上,位于今天松江大桥北侧,标注了三个规模近似的居民聚落,但地名只有一个“密什哈站”。对比今天的地图,可以识别最西侧的两个居民聚落,大致对应着今天的吉热住宅和密哈社区,即清代旧站和新站。最东侧靠近龙潭山的一个居民聚落,大致对应着后来的渡口居委会,即密什哈渡口。这也与《吉林旧影》中渡口在“今龙潭山北侧一里许……龙潭大桥北侧”的描述吻合(《昌邑区志》记载龙潭大桥的桥址为口钦渡口)。

由于在日伪时期吉林市的殖民建设快速膨胀,哈达湾、江北地区开启了大规模的工业开发。特钢冶炼所、人造石油会社、电气化学会社等殖民企业由江北进入市区,走新密哈站渡口明显绕远,过江后的路况也比较差。由旧站位置过江不仅便捷,过江后可直通火车站和主城区。于是旧渡口被重启(也有可能这个渡口一直存在),因这里原本就是密什哈站渡口,因此解放后修建松江大桥时,各种文字记载也把这里叫做密什哈站渡口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吉林市古驿站——密什哈站怎么会有两个?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