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1张

最先听闻以“通天”命名的地名,是《西游记》中的通天河。小说中的诗赞写道: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灵派吞华岳,长流贯百川。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岸口无渔火,沙头有鹭眠。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一气读完,磅礴浩渺之势顿时油然而生,那“通天”二字在少年心海中扰动的波澜更是经年未歇。

大概是小学时,与长辈骑车途经当时的解放路,长辈告诉我,眼前这条道在历史上曾被叫作通天街。由于当时年龄尚小,还不懂得从细微处想见繁华,只是觉得这条由青砖灰瓦平房簇拥的狭长街道,与“通天”该有的气势相去甚远。可待我到了痴迷历史韵味的年纪,想去搜索通天街上残留的旧风骨时,那里已然天地涤荡,化作全新的解放大路,难寻丝毫旧日痕迹了。于是只好在地方史料中,寻找属于这条老街的只言片语,拼凑出通天街曾经的模样,用来填充和丰富脑海中的老街印记。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2张

清代吉林城地图中的通天街和功德

一、

通天街是条老街,但这种“老”是相对而言,我并不支持通天街出现在吉林城建成初期的看法。在成书于清道光九年的《吉林外纪》中,提到吉林城“城内五街”有河南街,有粮米行街,有西街(即西大街),有北街(即北大街),却不见通天街之名(原文只录4条街道,结合《吉林市地名志》可知第五条街为尚仪街)。粗判在乾隆七年(1742年)宁古塔将军鄂弥达主持吉林城第一次扩建之时,通天街一带很可能还属于内、外城之间区域,即便有寺庙、民居,甚至街道雏形,但应未被纳入吉林城值得夸耀的繁华之中。

清同治六年(1867年),鉴于东北匪患肆虐,马振隆(外号马傻子)、李树藩曾带领部众逼近吉林城,威胁省城安危,于是吉林将军富明阿、副都统富尔逊向民间倡捐,对吉林城进行第二次扩建。这次扩建中,北墙向北扩约1000米,至今天的光华路南侧。故而猜测通天街当形成于此时,即清同治六年之后。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3张

五十年代通天街景象

在道路形成之初,街道并不叫通天街。据《船营区志》记载,这条街道一度被命名为“官街”,由于街道上多居住达官显贵,为表示吉星高照,后来才改名通天街。当年,通天街南临繁华的河南街,东口迤北为八旗衙署云集的巴尔虎门内大街,与河南街南侧的局子街类似,确实属于闹中取静的“优质住宅区”。直到解放后,这里仍留有许多建造考究的深宅大院,如吉林城最早一批安装私人电话的沈宅,就位于这条街的西端路北。

不过通天街并非是一条只有烟火气色的民宅胡同,这条街道上还有许多衙署和寺庙。清末时节,自朝阳门进入吉林城,正对着城门的是河南街与通天街形成的所谓“裤裆岔”,由岔口北进入通天街后,路北为同升泰当铺;再向前,路北为道台衙门(后改为民政司和文报局,再后来为税捐征收局、民国财政厅,即今歌舞团所在地一带),路南为吉林义学;临近牛马行街的通天街西端,路北曾有功德院,路南后来建有广济寺。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4张

箭头指向的警察厅为功德院旧址

二、

关于功德院,可谓通天街上的一处特殊历史标志。据《吉林外纪》、《吉林通志》、《永吉县志》等史料记载,此处在雍正年间,曾为家道殷实的老妇石熊氏住宅。石熊氏年过九十,虽乐善好施,却没有子嗣,她将自己的宅院改做收容贫疾无依者的功德院,每年入冬到来年春暖花开,可向流浪者提供热炕住宿和两餐热粥果腹,不能劳动的老人和残疾人,还可以在此长住。这在封建社会,确实是一种值得钦敬的“功德”。

石熊氏百岁去世,遗嘱将家中良田、屋舍施给有德僧人打理,延续她的慈善事业。后世感恩,特在功德院内为石熊氏塑像(解放初期尚存),奉之以香火。因石熊氏老太太的善举,民间还流传更为离奇的传说:乾隆五十六年,吉林城内大火,人力不能扑救,人们惊慌失措时,忽然功德院内凭空出现一位“白发萧萧、曳杖火前”的老太太,她对众人说:“功德济人,天佑也”,言罢就不见了。说也奇怪,顷刻间,风向反转,那汹汹火势竟然熄灭,功德院安然无恙。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5张

然而再感人的功德也抵不过时代车轮的碾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另有资料认为此事发生在1908年,此处从《吉林市公安志》记载)五月,清廷设吉林警务总局,征用地理位置较好的通天街功德院为办公场所,吉林城的慈善场所也在后来移往巴尔虎门外的青莲寺(养济所)。进入民国后,这个警察机构的名称历经多次更迭,但1937年伪吉林市警察厅迁至新开门新址之前,功德院的前院部分一直由警察机构使用。伪吉林市警察厅迁出后,功德院旧址一分为二,前院改为伪省立图书馆,后院为伪消防队。

其实除了功德院,通天街上还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机构。比如功德院东侧,光绪年间曾设有吉林省最早的电报局和电话局,再向东设有最早的禁烟局。这些不容忽视的机构,都是吉林城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程中,留在通天街上的特殊时代印记。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6张

三、

自晚清吉林设省之后,鉴于吉林城城区道路“向无规模,高低崎岖,倍极参差”,历届地方政府均视财力情况,对城区道路进行修葺,通天街自然也在其列。据记载,民国时期,通天街东端狭窄,“至财政厅渐宽坦,中直通牛马行”(《永吉县志》)。到了吉林市政筹备处成立后,针对旧街改造,曾提出了具体规划方案:

通天街东通车站,西经德胜街而达西站,所估地位亦殊重要,拟列为二等。路基五丈六尺,车行路三丈六尺,两侧人行路各一丈,并由大东门至牛马行全部取直。再就牛马行,德胜街简直辟同等路基,极为适宜。若为避免拆毁房屋损失计,绕道老晋隆胡同亦可迁就通行,但须展宽取直,究竟难免稍有损失。(《永吉县志》)

可惜这一方案却进展迟缓,通天街道路宽窄不均(5-7米)的情况未能改善,仅是后来,才将土路改为砂石路面而已。新中国成立后,通天街改造迎来转机。1952年,通天街展宽为8.08米(两侧人行道3.5米,数据取自《船营区志》),1959年进一步改建为柏油路面,路边安装了边沿石、排水和路灯(《吉林市地名志》)。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7张

此处现已改建为办公楼

1964年通天街改称解放路,市政管理处、红旗剧场、郊区政府也先后成为这条街道上全新的时代角色。随着吉林市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旧有道路交通条件已经不适合城市发展需要,吉林市主城区迫切需要一条现代化的东西向主干道。经市政府规划,解放路改造开始:1994年8月至1995年,修建了珲春街至吉林大街段,1996年5月5日——9月28日,又新建了珲春街至长春路一段。至此,原来的解放路连同旧通天街残存的岁月痕迹彻底化为历史尘烟。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8张

四、

回顾通天街的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条老街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那条古老且悠长的街道上。民国十八年(1929年),吉林县改称永吉县,城区分设一、二、三、四、五区,其中第二区西起牛马行街和二道码头街一线,东到顺埠街(今南京街),北至望云山,南到松花江。1936年伪吉林市公署成立后,五个区的名称也发生更改,第二区则以区内通天街为名,称通天区。

新中国成立后,通天区曾短暂称第三区,1953年老二区(原朝阳区)撤销,其所管的南京街、朝阳两个街公所划入老三区,老三区也改称第二区(新三区为船营和德胜合并而成)。1954年,新二区重新更名通天区。1958年12月19日通天区被撤销,辖区以南京街为界,被分别划入昌邑区和船营区(当时称人民公社,《吉林市地名志》标注为9月27日,此处时间出自《昌邑区志》),通天区先于通天街退出了历史。

时至今日,在一些单位整理历史脉络时,偶尔还会提及通天区。比如吉林市著名的船营二十五小,校址原在观音古刹南侧。五十年代,该校校名就曾为“二区中心校”和“通天区中心校”。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第9张

五、

虽然坊间流传有各种说法,我仍曾一度揣测:清代吉林城以“通天”命名街道的思想根源,是因为有清一代,吉林城是清廷重要的兵源地,大批武将因军功成为清代帝王垂青的显贵,故而“通天”;另外,城北的乌拉街为内务府管辖的打牲衙门,与清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通天”。不过随着个人阅历的增加,我发现哈尔滨、沈阳也有叫作通天街的地名,每条通天街都有着不同的形成历史,通天街并非吉林城独有——所谓通天也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并非手眼通天或“朝里有人”。

于是乎,当通天街的历史逐渐清晰于脑海时,再去缅怀这条旧街,便不会纠结一个带有封建等级意味的通天街被更名为解放大路。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通天”无论是地名、地位,还是手段,只属于少数人。作为流传后世的地名,其内涵远没有“解放”的意义更显崇高,更为深邃,更有益于普通大众……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吉林纪事:吉林市不仅曾有过“通天街”,还曾有过“通天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