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清明(后附家族传承故事)

故乡的清明(后附家族传承故事),第1张

清明,是慎终追远的时候。春天来了,草木萌发,莺燕飞鸣,谁都想出去走走,但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出去撒欢,而是去春天的山上看看过世的先人。这就是文化。若非自幼熏陶,是不懂的。

清明上坟,叫“做清明”,往往在清明节前几天,带着祭品和香纸炮竹去上坟。我们那里通常每年上坟三次: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大年三十。跟后两次上坟不同的是,清明上坟会带一些花,插在坟头。以前是纸花,现在是塑料花。中元节和大年三十上坟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清明上坟有时候以家庭为单位,家里几个主要的人去上坟就可以了,叫“做小清明”;有时候则整个家族一起上坟,叫“做大清明”。

做大清明,要很多年才有一次,极有仪式感。首先要用一整头猪,掏空内脏,背上插上鲜花,嘴里叼上麦苗,放在架子上,几个人抬着,作为祭品。每到一个坟前,就把祭猪摆好,再摆上其他祭品,有先生宣读祭文,然后烧纸放炮,一大队人全跪下磕头祭拜。礼毕,大队人马又浩浩荡荡赶往下一个祭祀点。这一队人,抬着猪,敲锣打鼓吹喇叭,还打着各种颜色的旗帜,旗上写着本族姓氏,颇有声势。

昨天,老家的人告诉我,家乡又在做大清明了,还发来了照片和视频。现在跟以前不一样的是,以前是步行,现在大家都开车了。但我们老唐家做清明,依然挑着一担稻箩。稻箩里除了放些香纸炮竹,还要放些旧衣服旧被子。这是纪念明朝洪武元年,我们的祖先从湖北黄梅迁到安徽宿松时的情景。

故乡的清明(后附家族传承故事),第2张

这里面就有个真实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历史。

唐氏的远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唐俭,唐俭被封为莒国公,世代为官,传到玄宗时期,我们的祖先唐中仕,为江西鄱阳知县,后奉诏升迁,任洛阳令,赴任途中,经过黄梅县时,听说安禄山造反,攻陷了洛阳,他就不走了,从此定居黄梅,繁衍子孙。

又经过了几百年,传至我们的祖先,懋元公。当时是元朝末年,战乱频仍,生活非常艰难。祸不单行,就在这年除夕,懋元公一家辞岁祭祖,一不小心引发了山林火灾,烧坏了另一个人家的一口棺材(当地老人去世后,棺材并不立即下葬,而是放在山上,搭一个小房子保护起来,三年后再埋到土里),这下闯了大祸,因为这种事情是无法和解的。怎么办呢?

全家当机立断:三十六计走为上,逃!

当夜,匆匆吃完年夜饭,收拾了一下,懋元公就和他的四个儿子(名字分别叫俊一、俊二、俊三、俊四,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一帅哥、二帅哥、三帅哥、四帅哥),每人挑着一担稻箩,带着家眷,连夜启程狂奔。

这稻箩可了不得,自古至今都是黄梅人的拿手好戏,叫“黄梅箩”,或“黄梅佬箩”,里面啥都能装,平时挑着它去做买卖,能跑很远;到了搬家的时候,所有的家当,一担箩也能挑。当时穷啊,家徒四壁,除了几件破衣服和一些被子,没啥可装的了。所以现在做大清明,唐家人还挑着这担黄梅箩,纪念当年祖先的筚路蓝缕,追思他们的决断和勇敢。

这一大家子,往哪儿逃呢?我相信当时他们也没有目标,反正顺着大路,能逃到哪里是哪里吧,只要远离这个闯了祸的地方就行。结果,一夜跑下来,他们来到安徽宿松地界,也就是后来的唐家畈。我在电子地图上导航了一下,这一夜,他们跑了四十多公里。

大年初一早上,他们面前沃野广阔,一条清澈的大河静静流淌。此时,正是大明洪武元年!

战争刚刚结束,这里没有人烟。他们就在这里圈占土地,定居下来。后来,从江西瓦屑坝等地又陆续有移民到来,这一块因战争而归于沉寂的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唐姓在此,多有土地,人丁兴旺,成了这里的一大姓,这一带就叫唐家畈。唐家从这里蔓延,至今,宿松县、太湖县一带,唐姓人口众多,来源都在这里。

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祖祖辈辈都在讲。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一次说走就走的举家搬迁,无意中来到一片沃土上,衍生出一个兴旺的大家族。生活中充满艰辛,充满变数,人生哪有那么多一览无余?谁的前途不是一片朦胧?唐家人历来敢闯敢干,一往无前,到了苏州就点秋香,到了徽州就打老虎,到了北京就做中医……这些,都是民族的文化在鼓舞,是祖先的精神在加持。

也许,我们清明祭祖,重复这些故事,祖宗的美德,就渗透进了我们的灵魂,激励了我们的行动,这就是祖宗保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故乡的清明(后附家族传承故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