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雨巷”,第1张

老家的“雨巷”,第2张

文章作者:马加强  图片音乐:来源网络

老家的“雨巷”,第3张

老家的“巷”,或许只有在我眼中才是。老家的“雨巷”常年容易积水,而且不易风干。

前不久还乡,正好赶上雨天,走在回家的路上,恰好路过雨巷。雨巷离我家挺近,位于南阳古镇的书院路上,镇上的人俗称“双火巷”。巷子有两段,形如一个“丁”字,一头通向新商业街,另一头伸向老商业街,还有一头延向大运河。巷道狭窄,由长条石板首尾相接地铺成,而石板并未和睦相处几年,很快便怨气横生、四处翘棱,因此路面坑坑洼洼。在我印象里,巷子一年四季都显得阴暗潮湿,即便在艳阳高照的日子,走过路过,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

那雨下得不大不小,带着春的缠绵,夹杂着秋的阴冷。站在巷口看雨,雨帘很密,雨珠很亮,雨势很急。走进巷子,雨花四溅,雨声回响,一步深,一步浅,时而战战兢兢,时而踉踉跄跄,终究忘了撑开手头那把伞,结果可想而知,淋得狼狈不堪。穿出巷子的刹那,一只脚踏在了坑洼处,一汪水彻底弄湿了两只鞋子,一股凉意顺势从脚脖子钻进了心底。

二十五年前,巷口还有个货郎挑子,货郎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头发花白,牙齿几乎掉光。那小芝麻摊上摆着各种好玩的小玩意,还有两样是小孩们看到就失去抵抗力,一样是缠糖稀,另一样是辣味田螺。当年,我和小伙伴们还是穿开裆裤的小屁孩,谁路过巷口谁都会被吸引,谁捞不着买谁就会嚎啕大哭,那泪珠子顺着巷口往里流,那哭声久久在巷子里回荡,丝毫不亚于倾盆大雨。

二十年前的一个傍晚,我放学路过巷子,老远就听见妇女的哭腔,一边哭一边骂一边喊,着实叫人瘆得慌。走到巷口,看到那妇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嘴角满是唾液沫子,似有冤屈似遭打骂......一连好几天,她都在那里,不早也不晚,好像就掐着我们放学的钟点,弄得人提心吊胆,后来干脆闷着头跑过去,稍有不慎就会摔一跤,摔得再疼都忘了哭喊。

十五年前,我们那帮上了初中的伙伴还经常跑到巷子里玩,记忆犹新的是“扇四角”和“藏马猴”。白天,巷子里通风,扇四角容易赢也容易输,就看风站在谁的那边,赢了随风而喜,输了逆风而怒;晚上,巷子里黑不溜秋,藏马猴易藏难找,黑夜给了人黑色的眼睛,有人硬着头皮充大胆,也有人被吓得屁滚尿流。

十年前,我们还在异地读高中,镇上的高中学子经常穿着巷子离乡回乡,巷子很窄,离别的影子拉得很长,多少泪水都咽进了肚里。再后来,我们那几个都相继参加了工作,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穿一回巷子成了奢侈,偶尔都是带着异地他乡的泥巴走过巷子,留下那无人问津的足迹,留下那无从谈起的得失。

这几年,那一拨孩童都长大成人了,最初的码头也迁走了,争强好胜的俗人之心正在渐渐老去,巷子若近若离忽隐忽现......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巷子真的挺能盛“雨”。

老家的“雨巷”,尽管撑不开江南的油纸伞,但却能够撑开酸甜苦辣与离合悲欢。

老家的“雨巷”,第4张

老家的“雨巷”,第5张

作者简介:马加强,山东微山县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风采微山湖系列丛书》(旅游卷)副主编,诗星光文学社编辑,《微山湖》文学杂志社编辑。有作品在《诗潮》《三角洲》《神州文学》《人民公安报》《济宁日报》《济宁晚报》《今日微山》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出版文集《我的视角》《风起的日子》。

老家的“雨巷”,第6张



老家的“雨巷”,第7张老家的“雨巷”,第8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老家的“雨巷”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