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壁:感恩“布谷”

尧山壁:感恩“布谷”,第1张

1957年新年伊始,我省文艺界双喜临门。《河北文艺》改名《蜜蜂》,《河北日报》创办“布谷文学副刊,标志一个河北文学新时期的到来。

当时我正读高中二年级,教室前有个《河北日报》橱窗,常常只是扫一眼,目光并不多留。“布谷”出世,面貌一新,大量增加小说、诗歌、散文篇幅,有老作家,更有新面孔,使我们一帮文学青年看到了希望。围着它盼,天天盼到周末享盛宴。我们班十几名同学成立了文学小组,以“布谷”为师,开展活动。后来还真有几个成了作家。

1958年我到天津上大学,抓紧写作,《新港》《蜜蜂》都刊发过我的作品了,“布谷”文学副刊却连投不中。鼓鼓气找到位于天津赤峰道的河北日报社,同志接待了我。他身材高大,风度翩翩。他说早就留意于我,一直观察等待。边说边从书架上取下一个卷宗,里面全是我的稿件,编着号码,圈圈点点,还有不少旁批。今天面对面,他爽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主要是我不懂生活和创作的关系,只会从书本上找灵感,就是那种典型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整天与唐诗宋词热恋。他劝我调过头来,面向现实生活。临别,他送我一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希望我从中寻找答案。

学了《讲话》我大彻大悟,暂停了业余写作,毕业的时候,我决定到农村去。在著名诗人田间同志支持下,韦野帮我选择落户地点,到邢台县,亦城亦乡。报到第二天,步行60公里,到达深山区石槽村。满目新奇,写作题材俯拾皆是,真是相见恨晚。第二年邢台特大暴雨,我报名参加抢险队,蹚水到达七里河边的黄家屯,不顾房倒屋塌的危险,帮助社员们从废墟下挖粮食。晚上帐篷里的人都睡了,我激动得难以入眠,打着手电写抢险救灾的街头诗,天明贴在墙上,被记者看到了,转给《河北日报》韦野同志在“布谷”上发了小半版。这次有了自信,我又寄给“布谷”一些作品,结果选发了十几首。有一首主题是根治海河的,韦野同志给发了头条,还动员田间同志写了评论。

深入生活,如鱼得水,我的诗不仅在省内活跃起来,还在《诗刊》发了几首组诗。

一连三年在农村,我的生活充实了,写了一出小戏《轰鸡》,没想到一炮打响,连得多个戏剧大奖,还受到周总理的表扬,我因此被选调为省文联专业作家。仔细想来,我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小有成绩,都是前辈作家和“布谷”副刊爱护培养的结果。今年欣逢“布谷”花甲之年,编辑换了十几位,一个个历历在目,可敬可亲。再数一数,我在“布谷”发表的作品多达600篇,篇篇都浸满了编辑们的心血和汗水。60年“布谷”一路帮扶,陪我走过,惟有感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尧山壁:感恩“布谷”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