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话”还是“不像话”

“像话”还是“不像话”,第1张

还是不像话

——读《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刘向军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这是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中记录的叶圣陶先生的原话。明白如话,这是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鲜明主张,而且这还是一个很苛刻的主张,写作的语言像日常的说话,让人一听就明白,“才算及了格”。

叶圣陶先生自己这样说,也这样做。在他的童话散文和小说中,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这是他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

但是问题来了:写作的语言必须“像话”吗?“不像话”可以吗?“像话”是不是唯一的、最高的标准呢?这恐怕值得商榷。

以叶圣陶先生自己所举的例子来说。叶老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写得就不够自然,语言有些做作。在我们一般的读者看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散文,精品中的精品,是巅峰之作,美得无以复加,好得无与伦比,但叶老并不以为然,至少他认为朱自清的语言过于雕琢,过于书面化。

孰是孰非?

站在文学的大众化、普及化、交际性的角度而言,叶老说得对;站在文学的典雅、精致、唯美的角度而言,朱自清写得好。

总之,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何况极其复杂、丰富的写作呢。

写文章如同说话,但毕竟不等于说话。在不同的时间写文章,在不同的场合写文章,为不同的对象写文章,选用不同的文体写文章,为不同的目的写文章,为求不同的效果写文章,其遣词造句,语言风格当然会有不同。我们既需要通俗明白、琅琅上口的小儿歌,也需要恢弘庄严、曲折深奥的小说巨著,还需要术语繁多、长句整饬的科学论文。

而且,“像话”还是“不像话”是动态发展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

《论语》“像话”还是“不像话”呢?2500年前,这无非是孔夫子和弟子们的说话而已,但是今天我们觉得它是“不像话”的书面语。

《水浒传》“像话”还是“不像话”呢?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时候,所主要运用的还是宋元时候的口语,但是我们今天一般的读者读起来已经远离口语,很“不像话”了。

“像话”有“像话”的美,“不像话”有“不像话”的美,既“像话”又“不像话”另有一种美。前者如赵树理山药蛋派小说,就是说话,亲切可爱;中者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从来都“不像话”,却有永恒的美;后者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薛霸王的话很“像话”,林妹妹的话很“不像话”——其实正是她那种文学修养的女子的日常话罢了——却人如其言,美到极致。

文如其人,叶圣陶先生者朴素之人也,所以他有平白如话的写作主张与写作实践,这自在情理之中。

毫无疑问,平白如话,通俗晓畅,这是写作的一个重要主张,也是美学的一个很高境界,但显然不是写作的全部。

2023.4.3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像话”还是“不像话”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