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张

摘要  宇宙中并不存在暗物质,如果承认以的存在,那么,暗物质就是以太的密度分布不均所产生的,是引力所产生的效应。

关键词:以太,暗物质,密度分布,引力效应

1. 引言

自从天文学家卡普坦于1922年提出暗物质的概念后,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暗物质,但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无所获,没有寻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思路,只有承认以太的存在,才能弄清暗物质到底是什么。

2. 以太的性质

2.1. 以太的定义

假设以太粒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以太是由以太粒子组成的,广泛分布在宇宙中的气体,具有理想气体的所有性质。

2.2. 以太的性质

假设电磁波是以太中传播的机械波,根据电磁波的特点,可以推断出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就是以太的压强变化量,磁场强度就是以太的体积元速度,真空磁导率就是以太的密度,其值为ρ= 1.26x10-6 kg/m3,真空介电常数就是以太的压缩系数(体积弹性模量的倒数),其值为β= 8.85×10−12 Pa-1。

假设宇宙背景辐射是以太产生的,根据黑体辐射定理,可以计算出以太的温度为T= 2.73 K。

假设以太粒子没有旋转能量(相当于单原子分子),根据热力学理论,可以推断出以太气体的比热比为γ= 5/3,从而得出以太粒子的质量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2张= 6.98×10−40 kg,其中k是玻尔兹曼常数,c是光速。

3. 暗物质是什么?

3.1. 暗物质的定义

所谓的暗物质是指由于以太的密度分布不均所产生的质量效应,暗物质并不是真正的物质,而是一种引力效应。如果以太在宇宙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就没有暗物质。

3.2. 地球附近的暗物质

在引力的作用下,任何气体的密度分布都会遵循如下规律: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3张,令星球常数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4张,其密度分布可简化为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5张,其中,M表示星体的

质量,m表示以太粒子质量 6.98x10-40 kg,T表示以太的温度 2.73 K,r0表示星体的半径。对于地球,由于星球常数A= 1.16x10-9,其密度分布可进一步简化为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6张,代入可得地球附近的以太密度: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7张

由于以太的密度分布不均,因而可以产生附加质量,如果观察者站在距地表100公里处观察,可以得到以太的附加质量为: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8张,其中L是观察点与质心的距离,代入数据可得m(6.47x106)= 576.5 kg。

如果观察点在月球的轨道上,代入数据可得m(3.8x108)= 2.8x109 kg。

可以看出:地球对以太密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不同的观察点上所观察到的附加质量差别很大,也就是说,暗物质的质量与距离有关。

3.3. 太阳附近的暗物质

虽然太阳表面的温度很高,但以太只是光的传播介质,可以认为以太的温度仍然是2.73 K,其星球常数A= 3.55x10-6。由于A仍然远小于1,因此,还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近似计算太阳附近的暗物质。

当观察点在距太阳中心0.5Au处,所观察到的太阳附近的暗物质质量为:

m(7.5x1010)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9张= 3.65x1019 kg。

如果观察点在地球轨道上,所观察到的太阳附近的暗物质质量为:

m(1.5x1011)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9张= 1.46x1020 kg,相当于月球质量的500分之一。

可见,即使是象太阳那样的大质量天体,对以太密度影响也是很小的,这也是在太阳系内观察不到暗物质的原因。

3.4. 银河系中的暗物质

银河中的物质分布比太阳系复杂得多,为了方便分析,本文把银河系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核球、核心层、内层和外层。

3.4.1. 核球

核球是指以星系黑洞为中心,半径为0.1光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由于致密星体附近的以太温度未知,而且不是常数,因此,不再计算暗物质的质量,而是把所有的质量全部归入中心黑洞,其值约为500万太阳质量。也就是说,把核球看成是半径为0.1光年,质量为1037 kg的球体。

3.4.2. 核心层

核心层是指核球以外,1光年以内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以太的温度可视为不变,仍然是2.73 K,密度约为1.26x10-6 kg/m3。

由于核心层内分布有大量的星体,星球常数A不再是常数,而且密度与距离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而是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1张(写成这样的表达式是为了方便计算,实际的关系应该是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2张),其中x的取值范围为1~1.5,因此,上述计算方法不再适用,但考虑到A和x的变化都不大,仍可以用上述方法估算暗物质的质量,当观察点在距核球中心1光年处,由于星球常数A= 0.13,取x= 1.5,则所观察到的暗物质质量为:

m(9.46x1015)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3张= 5.96x1032 kg,

此时的暗物质质量还不到核球质量的万分之一,暗物质几乎没有作用。

3.4.3. 内层

内层指的是大于1光年,小于1000光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以太的等密度曲线依然近似球形(以太的密度分布与可见物质的密度分布相同),因此,仍然可以用核心层的方法估算,可以算出:当观察点距核球的中心1000光年时,由于星球常数A= 0.018,取x= 1.35,则所观察到的暗物质质量为m(9.46x1018)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4张= 1.4x1040 kg,暗物质的质量仍然小于可见物质的质量,但这时暗物质的质量已经开始显现。

3.4.4. 外层

外层指的是距核球中心大于1000光年的区域,由于可见物质主要集中在银盘上,以太的密度分布也集中在银盘,上述的计算方法不再有效。由于银盘的存在,以太的等密度曲线不再是球形,但可以等效为厚度为h的圆盘,暗物质质量可表示为: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5张,因此,以太的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可表示为: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6张,暗物质质量与距离的关系也可表示为: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7张,其中,D和k都是常数,由于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8张,因此,以太的速度是与距离无关的常量。需要说明的是,旋臂中的物质密度高,因此,观察到的暗物质量小,旋臂中星体的旋转速度低。

3.4.5. 以太密度的变化量、暗物质质量与星体旋转速度间的关系

在银河系内,当与中心黑洞的距离大于0.1光年时,以太的密度变化很小,设距银河系无限远处的以太密度是一个常数,则银河系内以太密度的变化量为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19张,它(橙色曲线)与可见物质质量(绿色)、暗物质质量(蓝色)、星体旋转速度(红色)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观察者与核心的距离超过一万光年时,暗物质将起主导作用。

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第20张

图1.以太密度变化量、可见物质质量、暗物质质量与恒星的速度

3.5. 星系中的暗物质

3.5.1. 暗物质的比例

在学界主流,经常提到暗物质在星系中所占的比例,但这种说法是欠妥的,因为暗物质的质量与观察点有关,虽然在星系内部,可见物质的质量也与观察点有关,但是二者并不成比例。在星系的外面,可见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与距离无关,但暗物质的质量却与观察点的距离有关。

星系中暗物质的质量与可见物质具有一定的关系,当中心黑洞的质量一定时,如果可见物质很少,则暗物质的作用在较小的距离上就可以超过可见物质,成为星系的主宰,在某个距离上,暗物质的质量可以大于可见物质的一千倍。如果可见物质较多,暗物质只有在星系的外围才能显示出来,一般情况下,在任何的距离上,暗物质的质量不会超过可见物质的10倍。

对于球状星团,暗物质可以忽略,因为只有研究星团的外围,或者星团中可见物质的密度小于一定值时,暗物质才有意义。球状星团应该是没有外层物质的星系,是被剥夺外层物质的星系核。

3.5.2. 观察点的选择

暗物质的质量与观察点的环境有关,也就是与当地的以太密度有关,当观察点与质心的距离相同时,所观察到的暗物质的质量并不相同。例如,在距银心2万光年的位置上,如果观察点选在银盘上,所观察到的暗物质的质量小,而选在垂直于银道面的位置上,所观察到的质量就大,因为这里的以太密度小,暗物质的质量与密度差有关。

4. 结论

宇宙中没有暗物质,所谓的暗物质并不是物质,而是引力所导致的以太密度的不均,是引力产生的效应。只有在远离大质量天体的观察点上,所观察到的暗物质效应才比较明显,这也是在太阳系中观测不到暗物质的原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以太与暗物质的关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