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民居美探源,第1张

高英强(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内容摘要】鄂东地处鄂、皖、赣交界处,是历史上主要的移民迁入地。其位于楚文化、吴文化、中原文化、徽州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结合处,民居建筑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融合了原住民与移民的特点,看似与周边地区相似,其实有所不同。文章指出,鄂东民居整体含蓄、内敛,注重营造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美,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特有的意境美,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视觉体验。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2张

【出处:《美术教育》2021.01】

鄂东地处大别山区,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向东发展,影响此地。但是,因北面是大别山,南面是长江,另有倒水、举水、巴河、浠水、蕲河等数条大河从大别山腹地平行汇入长江,阻断交通,该地区与外界交流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沿长江平原或沿河谷地带相对发达。直到宋代,很多远离河流的山地仍旧荒无人烟,因此在文化上相对封闭,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平稳。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民居建筑保留了一些本地域文化特色。一、移民变迁对审美的影响鄂东地区古聚落的居民多为移民。据历史文献、家谱等资料记载,早期有北方移民迁入,后来主要从江西迁入,“江西填湖广”等移民运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1]。
(一)人口迁徙带来迁出地文化在移民过程中,外来文化与鄂东本地文化融合,将迁出地的文化技术传递到本地,鄂东先后受楚文化、中原文化、徽州文化、吴越文化影响,在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中,产生了新的鄂东地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居建筑有黄河流域先民建筑特点,同时受皖赣徽派建筑影响,以木构架为主,部分建有封火山墙,后来演变成具有鄂东本地特色的组合形式。吴越文化的细腻婉约、徽州文化的广博精炼,在鄂东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由赣北迁徙而来的移民士族多,崇尚读书,向往以科举兴家立业,一些通过科举入士的人士衣锦还乡时除了大兴土木修筑自家房屋外,还常斥巨资为家乡修路架桥、筑渠立庙、翻新祠堂,在家乡地位极高、影响极大,使得耕读传统得以代代相传。
(二)聚族而居的群落结构在移民的过程中,通常一族聚居在一起,并逐步、自然地演变为一个村落,村落的形成明显受到家族的影响,一村一姓,由此宗族的凝聚力深深地影响了村落的内部结构[2]。许多村落同宗同姓,地名也常用宗族姓氏加地理性特征命名,如叶上湾、下冯村、段家坝、殷家冲等。宗族性村落注重血缘关系,宗祠和老屋具有精神统领作用。宗祠也进一步促进了鄂东的血源性聚落发展,最终发展为以聚居为主、穿插个体散户的聚落形式,小农思想严重且局限于小农经济。
(三)人口迁徙产生地域文化交融特征不同地区,其移民来源不同,加上本地交通不便,使得各地饮食习俗等都有较大差异。俗规俗套多且复杂,不仅有县别,还有村之别,口音隔河就有可能不同,隔山则很难听懂。受迁出地民居文化影响,鄂东民居形式有北方民居、徽派民居、荆楚民居的特征。常见类似北方合院式院落,左右设檐廊或厢房,但天井狭长幽静。山墙墀头有徽派的影子,但是两端向上起翘并且弧度非常大。大量应用木雕、彩雕装饰,入口常以门楼或檐廊形成过间,房屋正面多朝东南方,大门向前方山坳调整方向。
二、鄂东传统民居的审美情趣
民居美是人对民居建筑及环境的一种心理感受,主要包含民居的布局形式、建筑结构、外形、装饰、色彩等方面。(一)村落布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鄂东的东北部是大别山,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西南部为长江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湖泊众多;中间过渡地带多为低山丘陵,河塘密布。村落大部分位于山谷、溪流的湾冲处,或田园、道路附近,布局明显受交通与地形影响,民居建筑依地形横向展开,首尾相连,村落通常背山面水,村前常有方形或半圆形的池塘。整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显和谐之美。(二)民居形态具有幽深的意境之美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将其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3]。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特色概念。鄂东多山,雨水充沛,民居建筑或聚或散,遍布于溪涧、田园、道路交错的地方,白墙、青瓦,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有时稠密,有时零星,色彩朴拙。日间炊烟袅袅,或隐或现于烟雨朦胧中,看不清形态的真实,却能让人感受到深远的意境。周边多个文化圈的文化在鄂东交汇,不同的技术和材料工艺在这里遗留下过渡性痕迹,文化习俗在这里碰撞,审美意识在这里融合升华,最终使民居建筑在意韵意境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符合现代美学理论的形式美法则鄂东民居建筑形式多样。有些规模宏大,如罗田新屋垸、英山段氏宅(图1),独屋成村,类似围屋;有些规模小,零星散布。还有商业聚落,如罗田胜利镇沿街道往两侧修建,屋前临街为店,屋后背街为宅,院落天井狭长幽深。民居讲究对称布置,如三开间民居,将两侧设置为卧室,中为间堂,将主入口设置在堂正中方向。在陡山村、麻城石头村等地由于地形原因,入口不一定正中,但讲究力的均衡。同时,房屋高低错落,节奏韵律感强。
三、多样变化的空间形态
鄂东民居各空间有基本布局模式,随地形及家庭人口和功能需求的不同而变化,弹性空间较大。(一)使用空间按需伸缩在空间上,民居依地理环境及家庭人口、经济条件调整,大小不一。比如,庭院除了具有通常的通风、采光、休息等功能外,还兼晒场、打谷、堆积柴火等多种功能,各空间的大小和功能、使用方式都有很大的伸缩性,因地制宜。地势稍平坦的地方民居建筑左右相连,以横向展开。常为合院式,四合院、三合院、两合院均有。大一点的面阔有五间,小一点的也有三间,厢房灵活布置于两侧。有些厅巷相连,如英山段氏宅,大院套小院,院院有天井。室内外平面高差不一,如麻城石头板村,室内不同空间也有高差,随地形起伏变化。南部沿江地区以左为尊,左侧厢房高于右侧。北部受中原影响以右为尊,右侧厢房高于左侧厢房。(二)平面布局灵活变化鄂东山地民居院落大多较为狭小,其平面布局较为灵活,随地形和使用要求变化,尺度也较为随性,能够更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堂屋叫“堂”(方言读音tao,平声),因位置多在房屋中间,所以又称“中堂”,既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又带有祭祀等功能。“堂”居于房屋中心地位,布局有多种形式,多设置在正门内天井后方,直接向天井和大门方向敞开,后方是墙,用于布置祭祀牌位。也有其他形式,如在“堂”后部用木板墙隔出一个空间,作老人房或过间;或者后部用砖墙隔开,后部空间贴着砖墙位置设置天井,该空间作为厨房使用。布置较为灵活,有的随占地面积、地面形状变化,有的随堂屋两侧厢房的进出方式变化,布局视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处理。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3张

【图1 英山段氏宅】
(三)结构造型丰富多样聚集民居建筑常左右相连。屋顶一般为尖山式,屋脊、垂脊造型样式变化极多。屋脊使用砖瓦两种材料做造型,屋面以小青瓦一正一反互扣平铺,形成连绵不断的视觉效果。有些山墙是圆拱式山墙与山形山墙围合组成,另有一些是简化的起翘式马头墙,与北方的硬山式屋脊合一,但两端起翘且弧度较大,装饰作用大于防火功能。土坯墙和砖墙两种形式都有,砖墙居多(图2)。北部有类似徽派门楼,门内有阁楼,门窗隔栅装饰讲究,以透漏为主。南部常为檐廊式门楼,门往后退。(四)建筑与装饰技术多元鄂东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融合各地的技术,再加以本土化改造,凭借的是世代相传的建造方法。工匠们农忙耕作,农闲建房,他们最了解本地的情况,懂得如何经济、便捷地处理技术与本土材料问题。砖木混合结构较多,整个房屋超过一半的重量来自屋顶,大量采用木构架。木材除了用于构架外,也用于楼梯、楼板及门窗、内墙板。外墙用砖、土、石遮挡风雨、隔热隔音,内墙用砖、土和木板分割空间。木材质轻弹性好,能适应地基沉降不平衡引起的变形。但是鄂东气候潮湿,为了防止木材过早腐蚀,除了使用桐油和油漆防腐外,墙下还使用青条石做墙碱,柱底使用高高的石柱础,避免潮气。因为堂屋需要较大的挑度,将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使用,综合两者的优点,可满足大空间需求,且无需使用大型木材。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4张

图2 新屋垸紫薇山庄圆拱式山墙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5张

图3 罗田新屋垸门头石雕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6张

图4 黄梅牌楼村檐廊式门楼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7张

图5 琦氏祠堂屋脊线灯笼砖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8张 图6 吴氏宗祠回头鸱吻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9张

图7 吴氏宗祠仿斗拱砖檐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0张

图8 英山段氏宅墀头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1张

图9 石头板村山墙与墀头起翘
四、民居装饰细节现存鄂东民居装饰大多朴实,只有少数大宅第较为奢华,如英山段氏宅。装饰手法以雕刻和彩绘为主。木雕复杂精湛,雕刻之后还要涂彩上色,以增添艺术效果;石雕拙朴(图3),用于门头过河或立柱的石雕以阴刻和阳刻线条图案为主,用于门口的抱鼓石以浅浮雕为主,圆雕非常少见,主要用于门口石狮等;砖雕较石雕更精细,多用于门头装饰,也常见于檐下,同样涂彩上色,艺术效果显著。(一)立面装饰民居立面最重视门楼、檐口装饰。红安、麻城一带民居有徽式门楼出现,其他地方更多的是檐廊式门楼,比如黄梅牌楼村,正门位置做成檐廊,檐坊、撑拱木雕精致,檐柱的柱础也较为讲究。檐口、屋顶与墙体衔接,用砖雕模仿斗拱,涂彩装饰(图4)。(二)屋脊线装饰屋脊线的结构造型简单,讲究向上升腾的气势。脊头一般顺屋脊走势用瓦或砖垫高,向上翘起,正脊末端常用小青瓦反扣,沿山尖处向上翘起,指向天空。垂脊也常以陶、砖、瓦做成不同形式的回头造型。此外,也有用砖、瓦透空叠砌成几何图案,称灯笼砖,建造简捷经济、效果突出(图5)。正脊末端的鸱吻装饰仅在宗祠使用,普通民居多以砖、瓦做弧形回头或上翘造型代替。吴氏宗祠使用陶制鸱吻,向屋脊中间回头,口含铜钱,形象写实(图6)。(三)檐墙墀头装饰檐墙多为封护形式,用砖檐模仿中原样式,檐口不露椽子,檐口的砖上彩绘几何线,再下一层刷白,分成小格彩绘图案。也有模拟斗拱檐,如吴氏宗祠用三层砖檐模拟斗拱,下面彩绘二十四孝典故,装饰感较强(图7)。墀头正面一般平直,中下部多见砖雕造型,少数表面有彩绘,常以梅兰竹菊等植物题材装饰。墀头有时根据山墙封檐情况变化,如果两侧山墙均可见,则双侧墀头起翘;如果一侧山墙被山或相邻建筑遮挡住视线,则单侧墀头起翘。不管哪种形式,起翘弧度都较其他地区更大,与垂脊起翘呼应。阶梯型有三花阶梯、五花阶梯两种类型,整体高于屋面,下有雕饰,简繁不一,两侧端部向上做大弧度起翘变形(图8)。拱形山墙,如两圆连拱、三圆连拱形式也常见,圆拱下一般顺势彩绘圆形适合纹样。拔檐变化较少,一般两至三层,刻或彩绘波浪纹和折线等简单几何线条装饰,少数有砖雕并涂彩装饰,保留通风洞(图9)。墙体下部常以青条石防潮,称为“下碱”或“下肩”,墙角也常用青石勒角加强结构。下碱往上常为砖砌空斗墙,采用一眠一斗或一眠三斗形式砌成。院落及外墙空斗部分常填充黄泥碎石,称为“包金”。墙砖用当地泥土烧制,颜色会产生变化,墙面呈现花纹效果。结语鄂东民居建筑结构形式受周边环境影响,装饰部位受建筑形态左右,装饰形式简便、易于操作,装饰题材多来源于生活。鄂东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部分,可以看出文化融合对建筑审美的影响,同时可见其形成背后的历史、移民流动线路等。鄂东人重视文化的延续,民居的形式反映了地域文化价值观念及习俗。历史上,鄂东民居建筑形式一直在文化融合中渐进发展,当前其发展的步伐更快,而且更有目的性。参考文献:[1]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2]厍金杰.鄂东南地区乡土建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2张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3张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4张

太阳寨

红色底蕴,诗意名字,美好愿景,金色未来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5张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6张

鄂东民居美探源,图片,第17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鄂东民居美探源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