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 | 011《我的大学》· 进藏后的思考

读中医 | 011《我的大学》· 进藏后的思考,第1张

中医名篇朗读(011)

读中医 | 011《我的大学》· 进藏后的思考,图片,第2张

进藏后的思考

读中医 | 011《我的大学》· 进藏后的思考,图片,第3张

原著 | 黄煌教授 朗读 | 拉拉

读中医 | 011《我的大学》· 进藏后的思考,图片,第3张

黄煌教授的文字版如下:

我的大学(十一)--进藏后的思考

读《进藏后的思考》有感

拉拉

这次,跟着黄煌老师走进了中医以外的另一个世界 -- 藏医。藏医的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西藏的医学经典《四部医典》,都令我惊叹。

为此,我到B站寻找关于藏医的视频,发现还有令人惊奇“石头诊”,这就类似于玄学了。

黄煌老师说,“发现中医理论其实还不是真理”,“传统医学就是一种文化,是各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中医学、藏医学、 各边陲地区的医学,均是如此,是各民族的结晶,很大部分是经验医学,像物尽天择般,好的医学方法被人类留存了下来。

不知道再过上千年,现在的“现代医学”会留下什么精华,成为以后的“传统医学”呢?很难去想象,这需要时间来证明。就让我们把现成的“传统医学”传承好,为人类的生存做一点贡献吧。

龙宝

这一篇是迄今为止这本自传集里看完后心情最沉重的一篇。我百度了一下“民族医学”这个词条,得到的解释是:广义的民族医学可称为民间医学( folk medicine ),是指各民族中存在的有别于正统西方医学的一切非正统的医学理论、治疗方法和保健习俗。民族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大多数西方学者主要使用医学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医学。医学人类学的方法包括参与性观察、关键人物访谈、焦点群体访谈、社区调查、问卷及口传习俗内容分析等。

百度给出的答案不一定准确,但至少也说明,民族医学这门学科更多是人类学的分支,而不是作为医学本身在被研究。更明确的说,在学术界,或者说在正统医学界,民族医学并没有被实践。

是它没有实践的价值,还是已经被认定为是“曾经存在的、但已经落后了的、部分存在疗效”的医学呢?

黄煌老师在文中提出“不了解民族医学,不了解传统医学,就不能了解中医学,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学!……在现代文明日益强盛,而传统文化日益萎缩的今天,我们这项工作很紧迫,也很有必要,对子孙后代将有一个交代,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也有贡献”。这里其实交织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博弈等等,还有很多词可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但都指向了现代文明的繁盛,和传统文化的衰落。发展中医学,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是的,一个是文明,一个是文化,看起来不在一个量级,但曾仕强认为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演化,而文明则要人为的适可而止。现代文明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以科学为基础的一系列产物,包括西医学。而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过去几千年里发明、发现、继承、发展并实践的结果。两者碰撞之后,短期内是西方文明压制了我们的传统文化,1840年开始,哪怕到2040年告一段落,这200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算作是短期,或是某一时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后代怎么去对待。我们希望继承和发展,吸收现代文明的精华,兼收并蓄,那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成为新一代的“现代文明”。如果我们不去思考、不去继承、听之任之,那传统文化就会湮灭,如同已经消失的三大文明古国一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1986年黄煌老师梳理、介绍民族医学的心愿没有能够达成,但是从1986年到如今的2023年,我们以全能的视角看到,黄煌老师在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上走出了至为重要的一条路,以经方医学,以实际的疗效说话,从根本处应对百姓看病治病的需求。受过经方医学惠泽的人们,自然就会口口相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医学、相信中医学,寻求中医的帮助,清楚地认识到西医的局限和中医的长处,正是黄煌老师和他的志同道合者长期以来努力不懈的结果。

传统文化,民族医学,乃至中医学,是否能传承发展下去,只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医生和求医者两方面。我们作为经方爱好者,正可以作为“求医者”,好好地发扬我们的“经方故事”。

林文先

读了《进藏后的思考》,也带给自己一些思考。

我想,每年去西藏的人应该有成千上万,即便医护人员也是不少的。但像黄师那样,去了能够从国家高度思考藏医的历史与未来的,应该不多。当然,最后成了名医的就更少了。

由西藏,又想到青藏高原,想到从青藏高原流下的成千上万条水流。但绝大多数水流,流着流着都没有了,最后只留下长江与黄河,成了两条日夜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

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呢?我查询了一些资料,请教了懂地理地质学朋友。他们的答案,是因为这两条河发源的高度和角度不同。他们说,你想一想,发源的高度越高,它有什么好处?对了,终点和起点落差越大,水的冲击力就越大。这叫高度决定速度,角度决定长度。

黄师当年看问题是什么高度与角度?我想,与西藏、青藏高原的海拔是等高的,与传承经典、文化自信是一致的。文中写道,虽然酥油茶、青稞酒、布达拉宫和色彩艳丽的唐卡,“带给他异域风情的刺激”。但他最激动与沉思的,是“藏医的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是“将各民族治病防病的经验记录下来,整理成书编辑成册”,是“以电视片记录民族医学发展的轨迹和特色”,等等。你看,当年他就有这么非凡的高度角度,完全超越小我、超越门派、超越民族,去思考藏医学的传承、融合与发展。由此可见,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观念。

黄师心中有想法,更有实际行动,他“向学校领导说过”“向北京的领导也说过”。虽然“想法最后还是想法”,但他从没有抱怨,而是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无能与人微”,是时机不到、机遇不够。

他的思考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重新出发,更加聚焦日常工作困惑的起点。此后,他以宵衣旰食的精神,全力破解《伤寒论》深奥的条文,探寻“方病人”的密码。他从细微处着手,以关键词法拼好方证,用文学笔墨描绘方人,让场景回放再现临床,使仲景笔下的“方证相应”穿越历史时空,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句条文、每一位方人、每一个方证,都充满着经典的魅力、文学的关怀和人性的温度。

今天,我们再用“观后镜”,去细细察看黄师那些想法,就能感受到它的历史分量——当年他那些点点滴滴的思考与思索,不都是今天黄煌经方大厦的一块块基石吗?!

从小就对西藏有浓厚的兴趣,黄师笔下的西藏更是令人心之向往。

黄师对藏医、传统医学和中医的思考,让人很受启发。一个国家就有多种不同体系的医学,放眼世界就更多了,比如印度阿育吠陀疗法。这么多不同医学文化,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彼此联系又彼此区分,不断促进对我们这个奥秘人体的理解与认识。

道路千万条,黄师最终还是扎根于中医这条道上,一路走到底。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专注于一条主心骨上。这样才能学到精髓,悟道真理吧。

最后,黄师的想法建议虽然最终没有落实,但是这颗种子已然播下,相信未来有一天或许机缘到了,它可以生根发芽。

易锦

读完进藏后的思考让我心潮澎湃,黄煌教授做事的态度一如他讲课时一般充满激情。进藏研习藏医学,不是单纯的了解,而是站在更大的格局下看到民族文化对民族医学的影响,也是站在更高维度去看中医。民族医学是民族文化的延伸,中医也不例外。黄煌教授曾有过对民族医学系统记录并编纂成册、教学的美好宏愿,想要对民族医学史料有一个系统记录,让更多的人了解各民族的医学。我想这样的想法与黄煌老师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学习中医的经历密不可分。

我看到了黄煌教授对于不同事物接纳和拥抱的态度,老师认真学习,看到了藏医学不一样的地方,看到藏医与中医的相似之处,“兼听则明”,也许跳出中医看中医才不至于盲目,才能多一些理性的思考。黄煌教授这种开放和接纳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是我一生都要好好修习的课程。特别喜欢听到黄煌教授讲座中常说的:大家有没有好的经验?有这样的接纳是黄煌教授特别受欢迎、大家都爱听他讲课的原因之一吧!不同的意见是受欢迎的,是可以表达的,愿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JoyceZ

“青藏高原上的藏医、新疆天上脚下的维医、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医、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人的土医,延边的朝医,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的傣医,凉山地区的彝医苗医,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医,还有汉族民间的各种民间疗法。”

民族医学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之前也有看到过一些民族医学的治疗方法,有些也拿来尝试过,如:瑶浴,而有些是眼见的神奇猜测有效却不敢轻易尝试,如:用放血的方式来治疗小腿静脉曲张。还有土家火功疗法、蒙医酸马奶疗法、壮医鲜花透穴疗法,维医埋沙疗法等等数不胜数,光看这些名称就感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不仅幅员辽阔,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民族医学也是百花齐放,各显其能。

我期待着黄师所设想的《中国传统医学》有一天能拍摄成功搬上大荧幕。民族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希望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能看到从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滋长出的神奇而有效的医疗。诚如黄师所言:这项工作很紧迫,也很有必要,对子孙后代将有一个交代,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也有贡献。

金色城堡

读完这篇进藏后的思考,能深刻感受到黄师对民族医学、传统医学以及中医学的满腔热忱,能无限感慨黄师想以民族医学为视点,记录和发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轨迹和特色的慷慨激昂,这样的黄师、这样文字,这样的梦想、这样的情怀,如何不让人心生景仰,让我这个中医门外汉都心生力量!

读到“我有一种冲动,希望到边陲区考察民族医学”,脑海中立马浮现“黄师于1981年初夏于孟河作实地考察时轻松而兴奋的音容笑貌”(我的大学八—苦读),可见黄师追求实践、胸怀祖国的大志。

黄师说“想用脚步去走一走,用文字、图片、声像将各民族在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经验和方式记录并整理成册”;还要给中医院校的学生们开设《中国传统医学概论》的课程;黄师还说“不了解民族医学,不了解传统医学,就不能了解中医学,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学”。

黄师面对与中医学不同的藏医学,好奇、兴奋、激动也思索,我辈面对黄煌经方又何尝不是如此感受?正如文中所说“西藏的阳光耀眼、天空湛蓝,入夜星斗满天”,透过黄煌经方打开的中医之门,也如夕阳下的雅鲁藏布江,跳着金光。

灿灿

提起西藏,脑海中想到的是仓央嘉措的诗句,是布达拉宫的壮美,还有洁白无瑕的哈达。西藏,对我而言还是心跳加快的存在,是尚未揭开的神秘面纱。

西藏,是我朝圣的圣地,不仅仅因为藏传佛教而心旌摇曳,如今还因藏医的悠久独特而心生向往。

从黄煌教授的文字中,我才第一次了解到藏医,原来与中医的理论是如此的不同。关于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的论说,关于人体认识的不同解说,关于治疗方法的丰富多彩,等等。从黄煌教授在藏医和中医的比较分析中,我了解到,两者理论不同,但都是传统医学,且都有其疗效,以其积累的经验,造福一方人民;而传统医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其背后彰显了各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

黄煌教授有想要走访我国的边陲区域,考察民族医学的冲动,藏医、维医、蒙医、土医、朝医、傣医等等,在黄煌教授看来,“不了解民族医学,不了解传统医学,就不能了解中医学,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学!”读来特别豪迈,这样记录中华民族传统民族医学的发展,对子孙后代是一个交代,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也是伟大贡献。

虽然,在黄煌教授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还只是冲动与想法,但是如今我们如此注重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不是已经有了成熟的沃土?是不是对我们的民族医学开展进一步的整理、记录、传承的契机已经到来了呢?

敏求轩

黄师说:“我有一种冲动,希望到我国的边陲区域考察民族医学……我都要去走一走,用文字,用图片,用声像,将各民族在治病防病,在养生保健上的各种经验和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书,编辑成画册,送给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黄师虽然没有如文中所希望的那样完成这项既珍贵又浪漫且独一无二的计划,但黄师为了推广经方走过的路仍是蔚为壮观,鲜有人匹敌。在黄师的记忆里,1986年是忙碌的一年。而在我的印象中,黄师始终是忙碌的。即使是疫情三年也没能阻挡黄师推广经方的步伐,利用现代化的线上教学,让更多的基层中医师和经方爱好者受益进步。

癸卯之初,我拟定了一项颇为宏大的计划,这也将是今后若干年的主要工作任务。简单框架是:以做“田野调查”的方式,逐一走访黄煌经方界的优秀中医师,不限于中国。交付物是在“敏求轩公众号”上做系列报导。其中就包括了黄师计划中的“用文字,用图片,用声像……”。我希望将经方人的风采一一展现给大家,尝试将经方的精髓被大众所熟知,努力将经方的传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得以发扬光大。

草拟计划时脑海中并未想到曾读过的这篇文章,如今细细品读黄师的这本书,读到这篇的这段时,心中不由升起一种与黄师同频的欣喜。我更愿意相信,是黄师的精神总在潜移默化地指引着我在传播经方的大道上奋发向前。

或许曾以外语为业,我对沟通和宣传较为热衷。而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不正是需要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吗?

在国内,民众对中医虽不陌生,但接受者不为多数,对“经方”的知晓度更是不高;在国外,于相当大的群体来说,中医是神秘的,是遥远国度的一种巫术或者是安慰剂。这是一种“文化折扣”现象。如何讲好中医药故事,是所有中医人和爱好者的使命和担当。

莫轻视语言,莫忽视宣传。酒香虽不怕巷子深,医师虽不叩患者门,但主动宣传中医和经方是必须做的功课,是值得做的功业。用歧义性小的语词,用具象化的表达,用鲜活生动的案例,用娓娓道来的故事,提高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

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可以着手做的事很多,切入的角度和方法也不一而足。

爱中医的人也爱做梦,但实现梦想,需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黄师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坚持和成功经验给我们树立了极为宝贵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读中医 | 011《我的大学》· 进藏后的思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