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张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张

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往事,它的脉络和逻辑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所以它是相对比较客观的。

但是,每一个人对历史的认知却是主观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理解历史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会说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相当主观。

事实上,历史它允许人们对它千人千面,但它本身却是不允许世人对它随意装扮的。因为不管大家读懂还没有读懂,历史它就摆在那里,不容篡改也无法篡改。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3张

在中国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叫《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深入人心到了很多人就把它当作三国时期那段历史本身来看的程度,这一方面说明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有很多读者对于历史其实是不求甚解的,看历史只喜欢看热闹。

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太成功了,导致三国历史的解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很多情节和观念已经在广大读者心中先入为主且根深蒂固了。但作为一个历史创作者,尽可能客观严谨地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是义不容辞的。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4张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忠义无双、孔明多智近妖、刘备仁义盖世、曹操奸诈多疑、张飞勇猛无敌、黄忠老当益壮、赵云七进七出……这些脸谱化的印象早就变成了稳定的文化符号刻在大家的传统意识里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武将文臣、明君贤臣的童话。

所以,要想真实、客观地去呈现三国真实的历史,不光需要能力,需要勇气的。如果有时候必须去推翻大家由来已久的认知,而且还是很美好的认知,这很残酷,也很艰难。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尽管梳理三国历史脉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知难而退肯定是没有结果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咱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一篇一篇往前写,这才是王道。

01、《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5张

如果说中国的历史小说有天花板,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巅峰王者,甚至没有任何其他一部历史小说可以与之媲美。

《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架构故事情节方面确实是做到了冠绝一时,作为一个中华儿女,谁要是说自己不知道几个书中的人物和经典桥段,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接受过中国教育。

《三国演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小说的本身,而成为了中华文明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关二爷就是忠义的化身,而且他们还在全世界范围人广为人们顶礼膜拜。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6张

现在有很多人闲来无事,杠精属性又发作了,老是喜欢语出惊人,说诸葛亮、关二爷身上很多桥段都是编造夸大的,然后用郭嘉、许褚等人来与他们进行谋略、武力等方面的对比,试图破坏诸葛亮、关二爷身上的神化光环。

实事求是地讲,诸葛亮和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自然被一定程度抬高了。但是,就其享万世之名这一点来讲,他们确实实至名归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人如果自身不过硬,是经不起历史的各种吹捧的,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鲜明、能力出众、功绩伟大、故事曲折、寓意积极……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上,我们一提到儒家思想就会想到孔子,一提起道家学派就会想起老子,一说到千古一帝就会想到秦始皇……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光芒万丈、永垂不朽的人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者旗帜。诸葛亮和关羽也是如此。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7张

大家永远要记住,一部小说能够塑造和刻画出几个深入人心的文化偶像,这便是最为不凡的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之中,诸葛亮代表着中华两千年儒家文明的人格极致和智慧化身,关公则担起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忠义的旗帜,这和他们自身的卓越能力、光辉人格分不开,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载体小说也同样分不开。

浓缩才是精华!我们浩瀚的民族文化中,真正能一肩挑起某一面文化旗帜的人物其实并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他们。“中国人喜欢造神又喜欢亲手毁掉他们”的毛病一定要克制、要改正。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创作初衷不是为了造神,而恰恰是因为《三国演义》写得太好了,才出现所谓像诸葛亮这样的智慧之神、关羽这样的忠义之神,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8张

上述便是《三国演义》第一个伟大之处——作品的文化内涵极其精妙和成功,它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把很多人物形象描绘得过于逼真、生动,进而衍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和桥段,其精彩之处让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忽视其背后的真实性,这是最高级的以假乱真。

比如,关于书中的忠义担当关羽,书中就有“斩将报恩、挂印寻兄、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大家觉得有违和感吗?你只会越读越觉得关羽这个人无愧于“忠义无双”的评价。

简单地说一下,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路线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政治游戏不是草莽江湖的玩法,这种事情不允许发生;单刀赴会这种事情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刘备,因为大家搞过商业谈判就知道,一些生死攸关的谈判往往需要老板亲自出马;温酒斩华雄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孙坚干的,华雄也没有书中那么能打……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忠义、能力出众的人。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9张

《三国演义》的第三个伟大之处在于它虚实有度、真假有节。它虚构但是它不胡编乱造,它夸大但是它无荒诞不经。

《三国演义》的主体结构还是很贴近史实的,即使很多地方会虚构情节,但总体上也是有板有眼的,不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只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这是增加小说趣味性的需要。

举一个例子,《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其实也很精彩,但是它们为什么就达不到《三国演义》高度呢?首先,它们给读者感觉的真实性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高,李元霸一手一只400斤的大锤子、高宠连挑12辆重达千斤的铁滑车,这已经超出人们的正常认知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也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但总体上还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会觉得太突兀。如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被写成400斤,大家还会觉得《三国演义》有意思吗?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0张

小说创作难免会用到夸张手法,但千万不能太离谱了,因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有很强的代入感的,如果太离谱了,读者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被侮辱了智商的抵触感。

《三国演义》是很注意这一点的,觉得夸张的情节会做到点到为止,并巧妙地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比如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人家就交代了,前提是曹操因为爱才不准放箭要活捉;比如张飞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惺惺相惜成为了队友,既体现了两人都武艺高强,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去联想,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比如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什么前面要写那么多北伐战争的局部胜利?就是让你们去猜,假设诸葛亮不死,蜀国能否北定中原?比如,关羽在书中从来不好女色,但是见了貂蝉也怦然心动了,你一看就能想象得出,貂蝉的确是个大美女……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1张

《三国演义》虽然演义了,但演义得恰到好处,借着这些恰到好处的演义情节让人在趣味性中体验到了一种高浓度的精神和价值反哺,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刘备身上那股子创业韧劲,曹操身上那股子行事狠劲,袁绍的老谋深算,关羽的至死不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周瑜的英气逼人……无不活灵活现。

魏、蜀、吴三个阵营为了自身的理想和利益,各凭手段、各显神通,只有艰苦卓越的奋斗,而不是盲目地神仙打架;只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立场异同,而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打。

即便作者也在作品之中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但总体上也十分尊重客观事实,书中的反派,有几个人是大家真正恨得起来的?白脸的曹操甚至让人感觉他才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的伟大,其实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剧情经常、层次丰富、俗而典雅、气势恢宏、人物丰满、逻辑客观、价值积极……这些都是其可取之处。

02、《三国演义》的失真之处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2张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是不可能与真实的历史完全吻合的。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对原有的历史产生极强的替代效应,这对大家去理解真实的历史是颇有影响的。

所以,作为一个历史创作者,基于尊重史实的原则,尽管对《三国演义》一直都顶礼膜拜,但还是要有一说一地来指出一些它中间一些逻辑设计上的失真之处。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3张

比如很多历史人物其实就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袁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志大才疏”的绣花枕头,这就有点不客观了。真实的袁绍其实相当有能力、有格局、有手腕,如果不是遇到比他更胜一筹的曹操,相信在那个时代,他一定是可以大放异彩的。东汉的崩盘其实就是他一手策划的,统一北方也基本上在他手里完成雏形的。既生瑜何生亮,让人无限感慨,但其实“既生袁绍,何生曹操”也是类似的遗憾。

比如很多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不科学的。什么武将手持几十斤的重兵器,然后骑着马互砍几十回合不分胜负,这个有点扯了。战场对决永远讲究简单高效的一击毙命,骑兵作战是以刺杀为主的,兵器是长枪短刀为主的,像关羽那样手持82斤的青龙偃月刀与敌将恶战几十回合,人受不了,马也受不了,战争的条件和诉求也不允许。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4张

比如黄忠的老当益壮,什么七十多岁还能碾压各种单挑和群殴,真实的历史就是拳怕少壮,七十多岁的老头上战场极大可能就是一不小心被年轻人给秒了。

比如书中的各种夜战,张飞和马超挑灯打擂台,这也不大现实。古代很多人都有夜盲症,所以很少有夜战,两个人在晚上搞PK,纯属吃饱了没事干。

再比如,真实的诸葛亮是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谋略家、军事家,但《三国演义》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过于突出他犹如半仙般的军师角色,结果反而使得诸葛亮“蹈一州之土,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的功绩和能力不能得到世人的正常理解。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5张

还比如,《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张冠李戴的情况。火烧新野是刘备干的;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斩华雄是孙坚干的,且没有温酒这些桥段;诸葛亮既没有草船借箭也没有借来东风……

最后,《三国演义》为了让人物个性鲜明,反而陷入了过犹不及的逻辑误差。比如关羽被写成了傲慢自大的莽夫、张飞被写成了有勇无谋的傻大个、赵子龙被写成了无所不能的战斗机……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始终只是一本小说,它不能代表那段历史,如果我们要真正去读懂那段历史,很多固有的成见要慢慢去抛弃,得根据真实的史料去梳理和总结。

03、简单梳理一下三国历史中的主要人物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6张

乱世枭雄,治世能臣,三国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大乱世,它呈现出来的确实是一个群英荟萃的画面感。典型人物太多了,很多时候也是容易让人无所适从的。很多朋友在聊三国历史时,明显感觉就找不准重心。

三国历史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以士族集团为主体的权力游戏,它的阵营分三块:魏、蜀、吴。曹操及魏国代表旧贵族和士族,刘备及蜀国代表的是衰落的皇权和零落的新士族,孙权和吴国代表的意欲偏安的地方军阀和士族。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7张

搞清了这一点,其实就比较好去抓三国历史的人物重心了。总体上来说,重要人物TOP10大致可以颁奖给下面这10位同志: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司马懿,荀彧、袁绍、孙策、周瑜。

别看这么多人,其实就是三个阵营,每个阵营各3人,再加上一个东汉崩塌的总导演袁绍。为啥是这10位同志,且听一一解释。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8张

先说袁绍。袁绍这个人绝对是被历史低看了的,这位同志其实是一个有着顶级策划能力的大导演,也是汉末或者说三国前期的绝对主角。没有他,东汉崩盘不会那么快,士族集团登台也还得再等等。历史上什么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群雄争霸等重头戏都是他策划出来的。他是三国历史中第一个改变天下大势的人。

然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三个阵营之中的9个人,曹操、刘备、孙权这个三个创始人级别的人物,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吧?诸葛亮这个灵魂人物和司马懿这个最后胜利者,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争议,那么还剩下关羽、荀彧、孙策、周瑜这四位可能引起大家见仁见智了。咱一一来介绍吧。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19张

关羽,这个人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他是有成见的,比如说他傲慢无礼、刚愎自用等,尤其是他最后败走麦城更加让人感觉他是名过其实的。但其实关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军事担当。没错,你们没听错,事实就是如此。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官渡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改变了天下走势。其实客观一点来讲,关羽指挥的襄樊之战才更有资格代替夷陵之战入选三国的三大战役的。一战打得天下震动,逼得一代雄主曹操都想迁都了,这是什么概念?

而且关羽还有很多能力都那些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给被忽略了。要知道关羽可是一直跟着大哥刘备白手起家的,他接手的荆州也是百废待兴的,诸葛亮入川之后,荆州的军政民全部都要靠他一个人,大家觉得他没两把刷子能行吗?当过老板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再说人家修筑江城、训练水师(关羽本人是山西人)、稳定内政(荆州的地方士族人心不稳)……全都搞得有模有样。

还有,荆州为天下之腹,时刻受魏、吴两国的夹击之势,关羽凭一己之力让荆州成为天下大势的焦点,人家容易吗?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0张

再说说东吴阵营之中的孙策和周瑜。孙策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因为他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和奠基者,江东小霸王,那不是浪得虚名的。东吴最后用来恶心和抵挡曹操统一天下的那点地盘,基本上都是靠着孙策以士族眼中所鄙夷的袁术部将身份血腥抢夺过来的。没有他就没有东吴,所以必须要给他一个座位。

周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如果说孙策草创了东吴公司,孙权顺利接班了东吴公司,并保证东吴公司坚持很久没破产,那都得感谢周瑜这个融资人、经理人。没有他,赤壁不一定能拿得下,孙刘不一定能拿下江陵;他不死,刘备不一定借得到荆州。周瑜的生,壮大了东吴;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他不生,历史是另一个模样,他不死,历史也是另一个模样,他没有资格占一个位置吗?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1张

最后来说说曹操阵营的荀彧。荀彧的历史身份是曹操手下的顶级谋士,但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顶级谋士就有贾诩、程昱、郭嘉、荀攸等等一大串,为什么荀彧对曹操、对历史最重要呢?

以后会专门介绍荀彧这个人的,这里就直接上结论吧。荀彧其实是曹操的背后投资人、合伙人,没有荀彧帮曹操去整合颍川士族集团等士族既定资源,曹操能否成为一方霸主、曹魏能否立国,还真不好说。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2张

把关键人物梳理了一遍,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三国之间的关系,前面介绍了魏蜀吴三国的底色,大家其实不难发现,吴国其实在三国之间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真实历史都是如此。

孙吴虽然实力上是三国之中的老二,但是在三国历史中,它其实只是一个搅局者,不代表主流方向。三国历史的核心还是在于曹魏和蜀汉的中原之争,也是一场实力和正统之间的较量,更是新旧士族之间的利益博弈。

如果按照历史影响力来排序,三国的历史影响应该是“魏蜀吴”这样的次序,魏国排第一是实力、过程、结果的三重保证使然,蜀国只是占据了名义和精神两个虚无的优势。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3张

把三国之间的轻重梳理完了之后,最后咱们必须要梳理一下绝对主角。前面已经说了,开盘者是袁绍,操盘者是魏蜀吴三国,收尾者是司马懿。

咱先把袁绍给踢出男主榜单,因为你袁绍虽然很牛,但是东汉王朝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崩盘是早晚的事,你不过是因势利导地将之提前了而已,而且你最后被曹操后来居上了,所以你必须率先出局。

然后,东吴阵营必须要全部出局,因为你们那个阵营天然就是打酱油的,只能当配角,做不了主角。没办法,这个擂台不是为你们设立的。

剩下两个阵营,荀彧和关羽也必须出局,因为他们的角色虽然很重要也很出彩,但毕竟是干辅助角色的。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4张

剩下的只有曹操、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了。这四个人如果再要淘汰一个人,我会选择我们的刘皇叔刘备。

刘备这一辈子确实不容易了,他是汉末最坚韧的理想追求者,寄人篱下、居无定所,四处奔波、不忘初心,最终闯下一块地盘,搅动了历史。原本他当个主角也无可厚非。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刘备创立了蜀汉公司,和曹操打下来的曹魏公司成为绝代双骄,但从贡献度和重要性来讲,刘备这个筚路蓝缕的董事长其实是不如那个呕心沥血的总经理诸葛亮。所以只能委屈他把主角光环让给诸葛丞相了。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5张

剩下三位大咖,咱用一句话来给他们总结一下吧:魏武挥鞭、诸葛改命、司马谋国。曹操开创了这个时代,诸葛亮承接了这个时代,司马懿收尾了这个时代,这三个士族集团的不同状态才是整个三国时代的主旋律。

其实三国历史的逻辑主线是:袁绍策划了一场士族集团崛起的革命,曹操想要另辟蹊径地把士族压在身下,诸葛亮代表传统士族围绕着最纯粹的政治信仰以皇权的名义与各路“反贼”打擂台,司马懿扮猪吃老虎,趁着各方不注意,以士族代表的身份窃取了革命果实,开启了士族和皇族平起平坐的历史先河。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第26张

最后,如果大家非要把上述三个人也排个位置,那么最后出来偷桃子的司马懿肯定是要居末席的,这老小子除了拥有了一个“成功者”的身份,对历史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然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也只能居次席,因为理想不能高于现实,你终究还是倒在了理想的大门口。终极男主非曹操莫属,因为天下大势与走向都是他一手创下了的。

总结一下,三国历史因为人物众多,且咖位都很足,所以给人一种很纷乱的印象,但其实也很清晰:总策划是袁绍,组局和控局都是曹操,孙策、孙权、刘备等人算是搅局搞气氛的,关羽是中途站出来撑场面的,免得游戏被玩成一边倒,诸葛亮是撑局的,撑到最后,至死方休。司马懿是大家都玩完了,最后出来清盘的。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