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

刘渡舟: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第1张

刘渡舟讲伤寒例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宽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措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61)

  这一条总的精神是论治病用汗法、下法、吐法要谨慎。这些治法很猛烈,一旦误用,就会发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这一条是对以上条文的大总结,叮咛、嘱咐、告诚医生:千万不要孟浪,不要以人命为儿戏,这会造成不良的结局。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人在天地之间生存和生活、天地就是阴阳为引,品为,它们是上下交错的,“交“就是交通,“错”就是交错,从训诂学来讲,两方面的东西合在一起,这叫“交”;在交的时候不可能都是恰如其分,有的偏一点、一点,就叫“错”。“东西日交,南北曰错”,东边和西边,南边和北边,这两个方向气也好,雾也好,互相交了,它们交得不是那么恰如其分,可能歪一点,斜一点这叫”错”。“交错”,其实就是上下相交的意思。“其候至微”,由上下相交所致的证候非常微细,当医生的要了解阴阳的变化,虚实的变化,这种理论是从气来讲的,气候变化都很微细,“发汗吐下之相反”,用药治疗,发汗也好,涌吐也好,泻下也好、一且相反了,就不能中病啊!病在表而治其里,不发汗,反泻下,这不是相反啦?“邪在上者,吐而越之”,病在下而用吐,是不是也相反啦。因此,“发汗吐下”是针对疾病的部位而言的,也是针对“阴阳虚实之交错”的时行之邪而言的,用得不得当,相反了,相背了,不应当发汗的发汗了,不应当泻下的下了,不应当涌吐的涌吐了,和疾病相违背了,“其锅至速”,“至者甚也”,很快就带来了祸害,出现问题了。

  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狭者窄也”,当医生的医术很浅,也很窄,知识面既不深,又不广,显然是不行的,这个医术要渊博啊!“懵”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明白,另一个是无知。由于无知,对病的来源就不明白,这个样子去治病“为治乃误”,他的治疗必定犯错,“使病者殒没”,这一错误不要紧,病人倒霉,“没”就是死亡了,当医生的还不知道是自己把人给治死的、“自谓其分”,庸医系人,还不知道自己的“医术浅狭”,不知道是自己误治而造成的,“至令宽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这是一个对子句,文章的对偶。这个要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了古人以为有冤魂,人被医生治死了,就叫“魂”“宽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这样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很多了,“仁者鉴此”,这个“鉴”当察看讲,有仁德之心的医生要看见这些事情,“岂不痛欤”,哪能不悲痛呢?他这个话跟张仲景的原序是吻合的:“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沧丧,伤横天之莫救”,这个口气如出一辙。张仲景在原序当中带有批判的口吻,批判什么呢?批判庸医杀人,“庸医杀人不用刀”,一剂药两剂药,人就完了。同时,张仲景也从医道、医德出发,以极其严肃的口吻,告诚我们当医生的:你要很好地学习、“以广其所知”,提高你的技术,才不发生这些问题呀!这个话语重而心长,我们要勤求博采”,提高我们的水平,避免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的悲惨局面。这是这一大段。

  “凡两感病俱作”,伤寒的两感涉及阴阳表里,是阴阳为病,表里为病:或者太阳和少阴为病,或者阳明和太阴为病,或者少阳和厥阴为病。这个病就很重了有专门的治疗方法。另外,又有一种两感,是先有表证,后有里证。这种情况和起发病的两感不同。按照《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来看,这种两感就有一点像这个并病似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一经之病未了,一经之病又起“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从这个文气、口吻来看,不是指阴阳表里俱病的两感病,而是指一经之病未完,而另一经之病又起,有一个病在前,一个病在后,病有在表,也有在里的这样一个两感病,针对这种情况,“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应该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是不是啦?前面不有原则嘛?表不解,哪能治里呢?“表解已,乃可攻里。

  “而执迷妄意者”,这又是指一种医生啦,不懂得“治有先后”,“发表攻里”,他执迷不悟,“妄”是不实的,假的,他的思维方法是虚妄的。他以为是什么呢?“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神丹”是发汗的成药,“甘遂”是下的成药,这两个药合在一起,给这个病人吃,他还有道理呀,“且解其表,又除其里”,发汗解他的表,泻下又除去里邪,“言巧似是”,他说得挺好听啊,像是那么回事,“其理实违”,对于医理来讲是违背了,应当是先解表,后治里啊!你自己会出点子,其实是不对的,这是第二个意思,就说这个医生不懂得医理,不懂得治疗的层次,错面不自知。治病是有层次的,就像是解绳似的,这个疙瘩要一点点的解,才把它解开,不能两个绳头总那么扯,越扯那个扣越紧啊!治病有层次有方法,有原则。先治表,后治里,这就是原则,也是一个治病的方法。


  张仲景这个话是确有所指啊,说明后汉时期可能有这样的人,居然会说“神丹、甘遂合而饮之”。没有这个事,张仲景“言不虚发”,写书的时候会编上吗?我想是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古代人和现代人治病必然不同,应当看到这个问题作为“医圣”,一个医学大家,张仲景是当时的佼佼者,不是一般之辈啊!在其后的一千七百年间,我们中医学的发展也是很大的,又出了“金元四大家”,又出了温病学派。陈修园作的《医学三字经》就很说明问题:“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律梁”,南阳就是张仲景,等到后边了,就是李东垣了,“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又到了刘河间、朱丹溪,“丹溪出”,“杂病法”,说明医学越来越发展,越多人悟出了更多的东西,代表作才越多。在汉朝的时候,医生的水平还不太高明在治病上出现问题的还大有人在,因此,张仲景才举这些例,是不是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刘渡舟: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