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一份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一份,第1张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文论教材在谈到典型形象时,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在个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2.A】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4】“'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含了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显然,【2.A】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3.C】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4】

【3.C】【5】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4】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逊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逊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个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质言之,鲁滨逊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1.B】“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又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

【3.C】【5】典型形象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4】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2.A】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层次绝不是平面化的叙写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深思,提炼和升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他也许能代表千千万方个疯子,具有成千上万个疯子的特点,但只能使人们一看见这个疯子就想起来身边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因而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上下几千年中国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

【4】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

(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

材料二:

恩格斯在给哈格奈斯的信中,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5】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最深刻、最充分的揭示,而环境的典型性也只有通过人物典型性格的发展变化才能最完美地表现出来。艺术创作既要对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典型性展示,更要在“典型的环境”中表现人在大环境下的处境、行动、命运及品格的形成。焦裕禄身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战天斗地、豪气干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同时还要注意这个时代“大跃进”和大饥荒等重要时代内容,如果我们在创作中不能把握这个时代主流本质,或是刻意去回避、淡化那段苦难,只是以当代人的想象想当然看待那段历史,就会严重影响典型塑造的艺术效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探讨中,将“细节的真实”视作“充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回顾不同时期焦裕禄题材影视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焦裕禄形象是一个【5】细节不断“发掘”和“还原”的过程。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除了展现既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奉献牺牲、鞠躬尽瘁,又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性格之外,还挖掘出焦裕禄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秉持儒家大忠大孝观念的历史深处的细节。这个历史细节的挖掘和还原,使得焦裕禄形象的民族属性清晰了起来,赋予人物典型的历史深度,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特征,使得焦裕禄题材艺术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的形象塑造更加立体、丰满、真实,也更加可亲、可信、可学。

(摘编自徐粤春《以典型形象唤醒中国记忆传承中国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典型形象一般都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普遍性特征,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体。

B. 别林斯基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往往是因在身边真实存在而熟悉,却因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

C. 塑造人物形象时,如果只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那么这样平庸的形象很难成为典型形象。

D. 《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焦裕禄对党忠诚、热爱生活、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其形家立体丰满、可亲可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并不一致,他认为典型形象是“类的样本”,但却通过笔下的典型来揭示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理念和实践不一致,怎能是伟大的作家?】

B. 塞万提斯笔下的典型形象——堂·吉诃德变成了与脱离现实、主观主义等意义相同的普通名词,这体现出共性的代表性特征。

C.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实际上,鲁迅所塑造的“狂人”形象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D. 若想在创作中真实再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就既要把握那个时代的主流本质,又不能刻意回避、淡化那个时代的苦难。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命运与思想情感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读者可以从中“认出”自我或“认出”他人。【代表性】

B.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真纯执拗、向往自由,他身上突出表现了德国狂飙突进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深刻性】

C. 王安忆《富萍》中的富萍从乡下到城市讨生活,她在不断应答命运难题时,表现出孤独坚守、负重致远的气质面貌与人格境界。【个性】

D. 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落后农民的生活、精神状况,显示了中华民族被损害、被侮辱的血泪史。【深刻性】

4. 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的观点,然后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如何塑造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①通过写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来塑造典型形象。

②通过写出具有深刻性、表现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人物来塑造典型形象。

③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

④通过发掘、还原细节来塑造典型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腌菜

黄元太

母亲在烧柴锅时打了个盹儿。梦中锅里水已经烧开了,腊菜放进去了,正在煮着,水已成浅绿,咕嘟咕嘟。小女孩儿用一根带叶的竹枝轻轻搅动,让水染上竹叶的清香。

昨天夜里,母亲做了个漫长的梦,醒来后就忘了梦的内容,但梦里的气味仍在,缭绕在屋檐和枕席之间。

母亲这会儿片刻的睡眠便接通了昨夜的梦境,就像小水池接通了遥远的湖泊。她想起梦中自己是个小女孩儿,跟随外婆去丹江的源头取水。河道两岸土色如丹砂,空中有白鹤飞鸣。

母亲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地有腌制酸菜的传统,她年少时就开始学,二十岁不到,就研制出酸菜“酸味王”,酸中带着甜,丹江鱼配母亲的酸菜简直是一绝,一时名动帝都。

腊菜取自初冬的麦地。母亲挎着篮子,不时俯下身子挑选着,大的不要,过小的也不要,开花的更不要。她能分辨出哪些腊菜是同一天从地里冒出来的,一天薅不过半篮,光菜就收集了半月。

腌菜的水就取自丹江源头。外婆老了,母亲就独自乘舟溯流而上,手持一瓢,眼睛紧盯着水流,不时用瓢抄起一点儿水,倒进桶中。她能分辨出水中最精华的部分,捕捉到最优美的波纹,一日不过收集小半桶,光取水就花了九天。这水积贮久了,就呈柿黄色,运回来腌菜,芳味无双。然后是择菜。她取水的时候就已经带上腊菜,在丹江的边上小心地清理好泥土,摘取黄叶,轻轻放入水中,用手轻抚嫩叶,以免因损坏经络导致汁液流出。【6.A】这秘法外婆也没教她,她自己也不知得自何处,仿佛天生就知道。她不断琢磨,改进着腌制技艺。

母亲从瞌睡中醒来,一看炉灶,还好没误了火候。空气中满是腊菜特有的香气。这种腊菜煮到八成熟,呈碧绿色,然后捞出放进中,连同煮腊莱的沸水。

这口瓮出自当地窑场名匠之手,制成后三载,从未盛放过它物,再填满松毛,静置三年,以去烟火气。

煮过的腊莱放入瓮中,水要漫过腊菜,然后放一鹅卵石在上面,把锅簰盖好、封实。鹅卵石是在大山的河道里捡的,外表雪白细腻﹑非常光滑。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鹅卵石的周身隐隐约约有些斑点,好像一个个星座。

接下来的事就交给时间。这是母亲最不喜欢的部分。【6.B】她常常懊悔自己没当个画工或木匠,这样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是自己一笔一刀弄出来的,不假外物。

这日午后,母亲沐浴更衣后走到瓮前,听到瓮里的声响,【7.B】像有人在山谷中吹坝。起初瓮声瓮气,后来清亮如笛,有时又淅沥如急雨。十五天后,声音才渐渐平息。这说明腊菜的“势”尽了,已腌制成功。

开瓮那天,地方的要员都来了,母亲请大家依次品尝。母亲用竹筷轻挑瓮中的腊菜,众人的目光都像被电焊了一样,随着母亲的筷子移动。待捞出重见天日那一刻,只见经过腌制的酸腊菜,泛着丝丝光亮,表层像镀了金一样。很快,酸酸的味道,冲击着每个人的味蕾,所有人开始闭上眼睛,好像有月光在经脉中流淌,春风吹进了骨髓。接着母亲又盛出一小勺酸菜汁液,青碧透亮,稠浓浓的。

母亲说这次是按照自己改良后的想法做的一次试腌,只这一瓮,当下被嘉宾瓜分殆尽。众人纷纷向母亲祝贺杰作的诞生。她心中却想,这还不是最好的酸菜,应该还有更好的。

苦思几天之后,母亲开始着手制作新的酸菜。她除了在选材、摘菜、取水上更加严格外,还在舀水的器具上做了刻度,以便记住取水的多少。除此之外,每个步骤的时间拿捏得分秒不差,对每一根木柴的形状也都经过挑选,在她看来,每一簇火苗的颜色都关乎成败。经过她的精心设计和无数次推算,一瓮新的“酸味王”即将诞生。

一天夜里,一伙好事的世家子弟酒后翻墙潜入我家,禁不住酸味的诱惑,拆开密封,揭开瓮上的锅簰就大口吃起来。那菜一沾唇,他们都跳起来欢呼舞蹈,好像快活至极。父亲听到响声急忙起来一看,气愤不已,眼见母亲的心血被白白地葬送,就要报官,却被母亲拦住了。母亲心里算着时间,还差两天才能开瓮呢,这一开封就全毁了。她轻叹一口气,一边把锅簰重新盖好、封好,一边说:“怨不得他们,本来就是吃物东西,谁吃都是吃嘛。”

世家子弟显然酒意已过,纷纷跪拜,求母亲传授腌菜技艺。

【6.C】“做不来的,做不来的。”母亲说完,摇摇头,叹息一声,转身回房。从此,她竟长卧不起,不久便去世了。

若干年后,我们一家因移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水源地。父亲在搬家时发现床头有一记录本,那是母亲腌制酸菜的日记,已经被耗子啃过,无法辨认,但那密密麻麻的字迹,像极了母亲的心事。再说那口大瓮,父亲嫌碍事不想搬,正在犹豫,一个商人走过来说,要连瓮和那块鹅卵石一起收藏。据他讲,他已经留意很久了,看到里面有无尽的黑﹐能看见瑰丽的星云。父亲难得见到喜欢的人,就答应了。可这瓮在轮渡时,沉入了江底,从此不知所踪。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腌菜的手艺全都来自“外婆”,她从小就跟随“外婆”学习腌制技艺,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动帝都。

B. “母亲”后悔自己当了腌菜师而不是画工或木匠,是因为腊菜入瓮后,除了等,“母亲”没有别的事可做了。

C. “母亲”虽然说“怨不得他们”,但却不答应传授他们腌菜技艺,可见“母亲”并没有真的原谅那些世家子弟。

D. “母亲”的腌菜日记被耗子啃咬无法辨认,腌菜使用的瓮也沉入江底不知所踪,这一结局令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煮菜”写起,运用细节描写,并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将读者带入“母亲”梦境,使人未见腌菜之“貌”,先闻煮菜之“香”。

B. 文章描写腊菜入瓮后瓮里的声响时,以有人在山谷中吹坝之音来形容其变化,从起初的“瓮声瓮气”到最后的“渐渐平息”,突出腊菜腌制的复杂性。【突出神奇】

C. 文章用“泛着丝丝光亮”“表层像镀了金一样”形容酸腊菜的样子,用“春风吹进了骨髓”形容其味道的美妙,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D. 文章描写“一伙好事的世家子弟”偷吃尚未腌好的酸菜,使情节陡起波澜,也为下文写“母亲”长卧不起,不久后就与世长辞作了铺垫。

8. 文章描述了“母亲”腌菜的整个流程,其中处处透着神奇,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 ①选材:要选同一天生长的腊菜,需要半个月的采集;②取水;要到丹江源头去取,要取最优美的波纹,取水要花九天;③择菜:要小心轻抚保护好嫩叶的经络以免汗液流出;④器具:腌菜的瓮和压菜的鹅卵石都非同一般;⑤步骤:经过精心设计和无数次推算,将每个步骤的时间都拿捏得分毫不差,每一根木柴的形状都经过挑选。

9. 文章是如何塑造“母亲”腌菜师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正面描写:文章通过对“母亲”生平的交代以及腌菜过程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刻画了母亲的腌菜师形象,突出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以及其宽厚为怀的性格。②侧面衬托:文章通过描述开瓮后包括地方要员在内的众人为腌菜的味道陶醉,以及好事的世家子弟未等腌菜开瓮就迫不及待偷吃的情形,侧面衬托出母亲腌菜技艺的高超;文章最后对“母亲”腌菜日记的交代,也进一步突出了其腌菜师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曰:西城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汉世张骞怀致远【招致远方国家归顺】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遥远的西域】,羁服外城。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地方特产】纳爱质【爱子做人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戊己校尉】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12.A】先驯【归顺】则赏簫金【钱财】以赐龟绶【官职】,后服则系头颡sǎng而衅【请罪】北阙【朝廷】。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驿站】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其后甘英【东汉名臣】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距离】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走遍】焉。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梯山栈谷。绳行【用绳索悬缒而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城,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注],而二汉方志,莫有称【提及】焉。张骞但著地多暑湿,乘象而战。班勇虽列其奉浮图【佛教】,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14】余闻之后说也,其国则殷【富足】乎中土,玉烛和气【气候优良】,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怪,则理绝人区【事理与人间不同】,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没有听说】者,岂其道闭往运,数开叔叶【国运衰微】乎?不然,何诬异之甚也!汉自楚英【楚王刘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华美的车盖】之饰。将微义【佛教精微的教义】未译,而但神明之邪?详其清心释累【清新寡欲】之训,空有兼遣【忘怀得失】之宗,道书【道家思想】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佛法】焉。然好大不经【不合常理】,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寻。若晓【明白】而昧【模糊】者,故通人【才智渊博的人】多惑焉。盖导俗【引导世俗】无方【没有定式】,适物异会,取诸同归,措【抛弃】夫疑说,则大道通矣。

赞曰:遏【遥远的】矣西胡【西域】,天之外区【地方】。土物琛丽,人性淫虚。不率【遵循】华礼【华夏的礼仪】,莫有典书。若微神道【指佛教教义】,何恤何拘!

(选自《后汉书·西域传》)

[注]身毒:印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

B. 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

C. 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

D. 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与“割膏腴之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膏腴”的含义相同。

B. “日款于塞下”与“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两句中的“款”含义不同。

C. “莫有称焉”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两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

D. “故通人多惑焉”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惑”字含义相同。

A.正确。都是“肥沃”的意思。句意:汉朝在肥沃的原野上设立屯田。/割取肥沃的地盘。

B.正确。到;规格。句意:每天都有人到达边塞叩关。/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

C.正确。称述;号称。句意:但是两汉的方志却没有提到佛教。/于是他们冒充并声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

D.错误。动词,感到疑惑;名词,疑惑。句意:所以才智渊博的人大都感到疑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域传》记载了两汉时期张骞、班超立功西域的史实,他们通过赏赐给西城各国金银财宝和印绶的方法,诱使西域各国臣服归顺。【恩威并施】

B. 汉境边塞胡人客商往来、驿站繁忙的景象,西域境内习俗、人的性情才智优劣,物产、河流、气候等各种情形,在《西域传)中都有记述。

C. 两汉的方志没有提到佛教。张骞只记录了那里土地多,炎热潮湿,人们骑象去打仗;班勇也只是记录了印度人信奉佛教,不杀戮,不征伐。

D. 在遥远的西域,人的禀性放纵虚浮,那里也没有中华的礼制和典章文书,但正是因为有了佛教的教义,西域人才有所忧惧,有所拘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

【译文】而且(佛教)喜好仁爱,厌恶杀戮,革除弊病,崇尚善行,所以贤明通达的君子大都喜爱佛法。

(2)盖导俗无方,适物异会,取诸同归,措夫疑说,则大道通矣。

【译文】大概引导世俗没有定式,顺应事物殊途同归,取其相同的主旨,拋弃可疑的学说,那么最高的道都可以相通了。 

14. 与张骞、班超所记不同,作者听说的印度是怎样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比中原富饶。②四时之气和畅,人杰地灵。③神灵感化,事理超于人世之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桃花源(节选)

苏轼

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躬耕任地力,绝学①抱天艺。

臂鸡有时鸣,尻kāo驾②无可税。苓líng龟亦晨吸,杞狗③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龅bāo啮④谢炮制⑤。子骥虽形隔,渊明已心诣。

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不如我仇池⑥,高举复几岁。

[注]①绝学:弃绝学业。②尻驾:以尻为车驾。谓随心所欲遨游。③杞狗:谓枸杞所化之大。旧传千年枸杞,其形若犬,故名。④龅啮:咀嚼辨味。⑤炮制: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⑥仇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甘肃陇南仇池山而得名。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诗对桃花源的生动描写,既依据了陶渊明《桃花源诗》原诗的内容,又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B. “杞狗或夜吠”以动衬静,以夜晚可以听见神犬的吠声来突出桃花源的宁静,富有神话色彩。

C. 选诗化用《桃花源记)中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之事,意在表明桃花源只存在于苏轼心中。

D. 选诗最后两句将桃花源和仇池古国做比较。认为桃源虽好。但还是比不上仇池这个地方。

16. 选诗中,桃花源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躬耕”句和“耘樵”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靠天耕种、顺应天分的生活。

②“尻驾”句和“绝学”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心灵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

③“臂鸡”句和“苓龟”两句和“龅啮”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鸡犬相闻、注重养生的宁静闲适的生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人将剽掠而来的宝鼎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铁锅顽石、土块沙砾,来表现其奢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江水喻愁,名传千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露,指清晨的露水,古诗歌中常将它拟作存在时间极短促的事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鼎铛玉石  ②. 金块珠砾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④.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 譬如朝露  ⑥.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长歌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出日落里,历代村民们炙肤皲足,埋沙培土,引水灌溉,施肥汗地,硬生生把一个贫瘠荒芜的沙洲,演化成①生机勃勃、花团锦簇的绿洲。于是,绿洲有了一个惬意的名头:太阳岛。

白雪消融那几天,土地被锄头和犁耙,整理成一垄垄、一畦畦,好像一幅精心雕琢的美术作品,赏心悦目。风起处,寒冬支离破碎的声音②此起彼伏。春雨,便在风信里,③如约而至。再一阵风吹过,生命破土而出,芽黄才露尖尖角,遥看成茵近却无。

当我被风挟裹着,再次登上太阳岛的时候,这几年牵挂的疼痛多少有了一些慰藉。一阵风来,眼前就是一帧不可方物的农耕图景。春风里的播种扬花,夏季里的瓜果飘香,秋天里的稻田流金,冬日里的橘园溢彩,好似一幅幅缤纷的锦缎。

在这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的时候,我听到了风儿掠过太阳岛的叨叨絮语,还有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春风”夏季”“秋天”冬日”领起的四个句子运用排比修辞,生动再现了太阳岛一年四季的农耕图景,内容集中而一气呵成,节奏流畅,增强了表达的语势。

②“好似一幅幅缤纷的锦缎”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阳岛上农耕带来的瑰丽多彩的喜人景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跑者一旦出发,双手摆动、两腿飞奔,表面如五官,内部如五脏;小者如毛孔,大者如肌群,都处于紧张状态。剧烈的四肢运动,需要①更多的能量消耗。长跑者因消耗超量,心脏收缩力特别强,泵血效率也特别高,每次搏动泵送的血液量比常人多得多。而平时,即使这颗大心脏跳得比较慢,却因每搏输出量大,也已能满足全身需要。这样的心脏,平时有利于养精蓄锐,节约效能,赛时则有利于超量发挥,助力“起飞”。

长跑赋予跑者,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不只是一对强韧的肺及其他健康脏器,还有一颗大心脏。长跑是一项极好的“炼肺运动”,②只有长年累月的奔跑,才能强化跑者的双肺,让跑者借助亿万次吐故纳新,拥有较大的肺活量。

民间有一句熟语——“行得春风有夏雨”。春风就意味着进行适量的锻炼,持续健康就是指夏雨;而缺乏锻炼或锻炼不适量,③健康就难以保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作为一项全身性运动,长跑赋予跑者的,不只是一颗大心脏,还有一对强韧的肺及其他健康脏器。

2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散句改为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适量锻炼就是春风,持续健康就是夏雨。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倾向于鼓励一个人要在一个领域不断深耕,以此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而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越往后,进步越不容易。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一份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