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第1张

侨汇不但是国内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国外华侨和祖国家乡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国家非贸易外汇的重要收入,对国际收支和贸易平衡,对国家的经济以及对侨乡的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有益的作用。

一、侨汇对弥补对外贸易入超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落后或处在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向来是进口多出口少,贸易长期处于入超态势。而贸易入超部份主要都是靠侨汇来弥补。因而侨汇成为平衡国际收入或对外贸易入超的主要法宝。请看下列事实。

(一) 近现代中国侨汇对弥补对外贸易入超的作用

据中国海关统计,十九世纪40年代贸易总额是5,500万两,50年代是8,200万两,60年代是1.3亿两,70年代是1.4亿两,80年代是1.7亿两。到了90年代急剧增到2.7亿两之巨.这一时期的进口平均倾,也由40年代的3,900万两增加到90年代的1.4亿两,出口倾也从40年代的2,700万两增至90年代的1.1亿两。按实际进出口值计算,贸易的急速增长就更为明显。1843一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

应该指出,这一时期贸易的急速增长,是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向中国输出和掠夺资探的结果.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人超.到1877年后,中国对处贸易便开始了年年入超,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

据资料记载,自1868年以来,除极少数年份(1872一1876年)例外,其余年份的对外贸易均入超,且入超比例与年俱增。据1868一1936析的海关关册统计,中国的对外贸易入超总数累计74亿海关两,折算美元为50亿元(详见下页附表)。而同一时期侨汇总数为24.4亿美元,相当于外贸入超数的50%。可见侨汇弥补外汇入超的重要作用,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于此可见。所以有人说:“侨汇是中国的无形输出”,意思是说,海外华侨的汇款就好象中国输出工业品、农产品以及其它商品换取外汇一样.的确,近代中国,象一个患贫血症的病人,而且病情已经相当严重,那时侨汇可说是救济旧中国的补血针,减少国库白银黄金的外流或向外国借俊的数量,从而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2张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3张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4张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前期,侨汇抵补战时对外贸易入超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据有关资料的统计,三十年代侨汇和贸易入超的情况有如下表: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5张

由上可见,整个三十年代华侨汇款的数逐年增加,侨汇弥补贸易入超的比重愈来愈大。尤其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侨汇大幅度上升,到1941年侨汇达到高湘,该年侨汇达到18亿元。不仅足以完全弥补对外贸易人超数领,而且还大有盈余。其对中国经济贡献之大,不说自明。

上述资料是对全国而言的,如果以闽粤二省来说,侨汇对弥补外贸入超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福建是全国的主要侨乡,通过福建的史实来说明是颇有代表性的。据海关报告,福建的对夕}贸易,自1905年以来,没有一年不是入超的,入超的数额盘少为一千一百万元,多时甚至达八千万元。自1905一1938年的三十四年,累计入超数达902,240,000元,这巨额的入超仅包括关册的贸易,至于关册贸易未载入的,如偷运进口的则尚未包括在内。

根据关册的记载,福建对外贸易入超额是相当庞大的。这巨大的数额如何抵补解决呢?假如我们将历年的入超数和同期华侨汇款相比较的话,则不难看出二者之间颇为相近。入超不但由侨汇一项全部弥补而且有余。虽然每年贸易入超数和侨汇数增减并不一定相同,不过从长期看,侨汇所起的弥补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6张

由上可见,自1905一1938年入超票计数902,240,000元,而同期的侨汇则达1,284,460,000元,除抵消入超之外,平均每年尚有盈余11,242,000元,而1929一1938年的情形,每年的盈余数增到17,440,800元。侨汇对弥补福建对外贸易入超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其实,上述的侨汇数额,还只是一个大概数,还没有将走私套汇的数字加进去。如果加进去的话,则远远超过上述数宇。因为过去有一些旅客或水客常为民信局带黄金、外币等进入,而后变卖解付侨汇,其数目是无法估计的.

为了说明问题,现将1905—1938年历年福建外贸入超数与华侨汇款数列表如下,以供了解。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7张

(二)当代中国侨汇对平衡外汇入超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行以及国内政抬、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外贸易发展的道路虽有所曲折,但是对外贸易额一直持上升发展的态势。特别是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对外贸易速度明显加快。建国初期,我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近邻友好国家。现在,我国的贸易伙伴已退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中国对外经挤贸易年鉴》提供的统计资料,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倾为11.35亿美元,60年代不到50亿美元,1973年突破100亿美元,1978年骤升到200亿美元,而到1988年已突破800亿美元大关,发展至804.90亿美元.其间历经39年,对外贸易额1988年比1950年增加70.9倍,其增长之快、之大,真是史所未见。

详看以下附表,1950一1988年对外贸易与华侨汇款翻比较一览表。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8张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9张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在39年中,有23年我国对外贸易是出超的,出超额计为163.53亿美元,有16年对外贸易倾是入超的,入超额计为224.77亿美元。可见,39年中中国对外贸易仍是进口多,出口少,入超倾共达61.24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对外贸易巨额的入超,如果不是用黄金、白银来支付,就要书借外愤.但是由于我国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众多,每年都有侨汇收入,侨汇收入同样起了弥补外贸入超的作用。

在现代中国,侨汇在弥补外贸入超方面,究竟能起怎样的作用?要弄清这个间翅,有必要先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侨汇情况。

据统计,中国的侨汇,以广东和福建二省最多,约占全国侨汇的85%—90%,根据广东、福建二省有关部门提供的侨汇数字,结合其它的资料,1950—1988年全国华侨汇款数倾约为96.10亿美元,历年具体数倾有如下表。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图片,第10张

由上可见,1950—1988年的侨汇共为96.10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我国的外贸入超为61.24亿美元,两下相抵,除弥补外贸入超外,还有余剩34.86亿美元。从整个国民经济观点看,侨汇对于弥补外贸入超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新中国成后的四十多年来,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以及侨务政策的制定和措施,也经历着不平坦的道路,影响着侨汇的增减和升降的变化。因而在各个历史时期华侨汇款对弥补对外贸易的入超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起到1988年止,全国侨汇增减数额大体经历六个阶段的变化:

1、1950—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侨汇基本稳定。

解放后,由于全国侨务部门和金融机关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的措施,侨汇基本稳定。平均每年汇款额为1亿至1.4亿美元之间,八年间侨汇数达11.70亿美元,而这一时期正是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一五”计划时期,由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因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较快,平均年递增15.4%.八年进出口倾总和为192.88亿美元贸易入超大于出超13.8亿美元,同一时期华侨汇款为11.70亿美元,大抵起着弥补对外贸易入超的作用。

2、1958年到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侨汇大幅度减少。

由于这一时期全国侨务工作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如1958年的“大跃进”掀起的“平调风”、“共产风,,强制动员侨户将黄金、外钞等缴售,投资“全民办工厂”,1960年至1962年国家又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副食品供应紧张,国家为照顾归侨侨眷生活,允许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从海外免税进口粮油等食品,因而从1958年以后侨汇大幅度下降,平均每年汇欲从1—1.4亿美元之间,降至0.5—1.1亿美元之间。迫至1962年下降至5000万美元,1958—1962年五年侨汇合计仅4.50亿美元。

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对外贸易领域提出“大进大出,的错误方针,使对外贸易脱离实际,出现贸易额大上大下的不正常现象。如1959年对外贸易领猛增到43.8亿美元,比1957年增长41.2%,接着国民经济陷入极大困难,从1960年开始,对外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二五”时期进出口总额为176.6亿美元,每年递减3.0%.“二五”期间外贸入超额4.98亿美元,而华侨汇款为4,50亿美元,大体上也可弥补对外贸易入超之数额。

3、1963—1965年(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时期)侨汇开始回升。

这一时期,国家为了扭转侨汇下降的局面,增加侨眷和国家侨汇收入,1962年国家发出《关于争取侨汇的紧急指示》,1963年以后国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市场物资供应有所改善,停止从海外寄回粮油食品给国内华侨眷属.因而从1963年起侨汇又开始回升,平均每年1.17亿上升至1.80亿美元,三年侨汇共为4.54亿美元。

而同一时期,由于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使对外贸易也得以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额年年上升。但外贸入超年年大于出超,三年入超领达9.63亿美元。因此,这一时期侨汇(4.54亿美元)大体只可弥补外贸入超数的一半。

4、1966—1975年(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侨汇虽有波折,但基本持上升态势。

1966—1975年是“十年动乱”时期,由于“左”倾思想和林彪、江青反命集团的破坏,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害。侨汇政策被攻击为“侨汇挂帅”,侨汇收入被诬蔑为“剥削”。1967年下半年,华侨投资公司停止吸收股金,1969年以后又撤销华侨投资公司。因而从1966一1968年期间侨汇与1965年相比,有所下降或持平.但自1970年“九一三”事件后,由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对外贸易逐步增长,1975年贸易额达147.512亿美元,比1966年的46.14亿美元增长了2.20倍。第三个五年计划增长速度年递增1.6%,第四个五个计划年递增26.3%,合计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外贸出超14.89亿美元,而1971年以后,侨汇则大幅度上升,每年约在2.2亿至4.17亿美元之间,合计(1966一1975年)10年侨汇共达25.23亿美元。由于对外贸易出超有余,因而这一时期的侨汇完全当作外汇储备存入银行国库。

5、1976,一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侨汇大幅度增长。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76年粉碎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侨汇政策,同时国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经济力量增长,汇款能力增强,因此,这一时期侨汇大幅度上升,合计五年侨汇金额为29.88亿美元,年平均达5.976亿美元,为中国历史上侨汇收入最多最好的时期。

而同一时期,国家针对“十年动乱”国民经济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以及粉碎“四人帮”后的头二年(1977一1978年)出现的冒进错误,党中央提出了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并要求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使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在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80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三百亿美元大关,达378.22亿美元,比1976年134.33亿美元增长了1.82倍.由于1977—1978年冒进错误,对外贸易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却存在着严重的外贸入超。据统计,1976一1980年期间,外贸入超达38.9亿美元,而这一时期侨汇收入29.88亿美元,大抵可弥补外贸入超数的四分之三。

6、1981至1988年(国家第六、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侨汇收入大幅度减少,但侨眷的侨汇收入却继续增加。

据前表统计资料表明,1981一1988年八年间侨汇为20.24亿美元,年均2.53亿美元,只有1976一1980年平均数5.976美元的42.3%,其中1982年华侨汇款5.04亿美元,1983年下降为3.92亿美元,至1988年侨汇只有0.95亿美元。也就是说1亿美元还不到。

为什么近年来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通过银行渠道汇回侨汇会急剧下降呢?主要是由于侨汇政策过时,与外汇牌价不合理所造成的。具体说来是由于:

(1) 侨汇渠道的改变:过去海外华侨汇款给国内亲属只能通过银行或侨批局,经银行结汇后送到侨眷手中。自1979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回乡探亲,旅游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大量增加,不少款项由其直接带入,而未通银行汇兑。据统计,经广东入境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人数,从1978年的168万人次到1987年增至2203万人次,而国家的政策是对入境者携带外币多多益善,不加限制。

(2) 海关放宽对华侨、港澳同胞携带物品的政策,实行“香港开单,内陆提货”的做法,加上各地普设免税商店或友谊商店等便侨措施,也使部份侨汇改变了渠道。几年来,这种“以钞代汇”、“以物代汇”的现象有增无减。

(3) 国家改革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原来凭侨汇票供应物资的办法已失去吸引力,侨汇票的使用价值下降。

(4) 最重要的是,外汇牌价不合理,汇价偏低,则是侨汇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按工988年外汇牌价l美元兑换人民币3.7元,但一美元黑市价可兑换人民币6元,因此各地普遍出现以钞代汇和套取外钞的情况,使中国银行的侨汇业务受到很大冲击。

由于侨汇渠道改变,给侨汇统计数字带来困难。这几年来,侨汇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谁也说不清楚。不过,一般的看法认为,侨汇还是增加了,各地外币存款逐年上升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据新华社报道,到1991年8月一底,中国银行个人外币存款余额已逾40亿美元,比去年净增8亿美元。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在调整中进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取得惊人的发展。但由于当时执政的国家领导人指导失误,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经济过热,供需严重失衡现象。在1985—1986年连续二年出现了严重的外贸入超,1985年入超达84.16亿美元,1986年又入超60.69亿美元,因而导致国家采取了洽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使严重的对外贸易入超才有所抑制,并在1987年以后变入超为出超。据统计,1981—1988年八年期间对外贸易入超净额为39.04亿美元,同一时期华侨汇款收入为20.24亿美元。因而,这一时期通过银行渠道侨汇的全部收入,尚不足以弥补同一时期的外贸入超数额,但是如果将同一时期由于华侨、港澳同胞带入外币入境或以钞代汇给侨眷的数量(当然无法确知具体数字)计算在内的话,那么实际上华侨汇款对于弥补外贸入超的作用无疑将会大得多。

二、侨汇对侨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诚如上述,侨汇可分为蟾家费用和投资两大类。从理论上说,投资一般有利于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促进侨乡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对生活费以外的侨汇,其流向对当地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是投向对侨乡发展有利的生产事业或公益事业,无疑对当地大有裨益。如果转向投资于土地、商业资本及高利贷资本,对当地的传统经济结构则毫无触动。

但是,不可否认,侨汇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对侨乡农村社会经济会产生一些影响。很明显,在侨乡,侨汇一般用途大都是消费性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体制中,只能刺激流通经济的发达,其结果是鼓励了许多商业小贩的活动,不少农民因此不重视农业生产,主要侨乡(如广东台山、开平、思平、新会、梅县、海澄、潮阳、普宁以及福建晋江石狮、永宁、深沪、安海等地),其商业之盛就完全建立在侨眷的购买力上面,形成了侨区乡镇商业的崎形发达。如广东省台山县内的许多侨乡村镇(白沙、水垮、冲蓬、大江、四九、五十、三合、等地店铺林立,商业策盛,茶楼、饭店、旅馆、布匹百货店、杂货店、金铺,钱庄,乃至为有钱人的腐化生活而设的烟馆、赌窟、妓院,一应俱全,各自形成一个消费中心。该县沙坦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便有杂货铺十七间,礼品铺四间,猪肉店十间,糖酒店六间,布匹百货店八间,茶楼旅馆十间,药材店九间,木料缸瓦铺七间,医务所八间,金银铺票号十一间,水果店五间,理发馆三间,妓院六间,鸦片馆十四间。台山县台城镇,在二十年代初开始拆围墙,建马路新建大批店铺楼宇,全城人口增至二万人,其中金铺银号多达50余间,茶楼、饭店、旅馆共达三百多家。这种商业的崎形发展,在闽粤一些侨乡城镇是普遍存在的。

侨汇刺激农村建筑业的发展,其作用也是明显的。由于农村侨汇用于建筑房屋占有一定的比重,盖房子的结果刺激了侨乡农村建筑业的发展。许多副业如建筑、搬运、肩挑以及其它各种小工也跟着发展起来。据估计,华侨建筑房屋的建筑费中,25%左右是农民的建筑材料搬运费,此外如华侨回乡,以及生活费用中的婚丧喜庆等等的支出,农民挑行李,送嫁妆等小工费也占了不少部份,农民这种小工副业收入有时竟超过他自己的农业收入。

这种情况使侨乡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农民相当数量的过剩劳动力被吸收了,同时也产生了重副轻农的思想,不愿在田地上探耕细作,使农业经营流于粗放。

根据上面的分析,解放前侨汇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大都是消费性的,侨汇不但不能在农业生产中生根,相反的,它却刺激商业,使农业生产流于粗放化.但是,“侨汇在解放前的这种性能,主要不能责怪侨汇本身,而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体制约束着它。”

不过,流入侨乡农村的华侨汇款,其中有一部份用于公益事业的投资,如修桥造路,兴修水利,娠灾救济,兴办社会福利等,对于侨乡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地起着有益的作用。

三、侨汇对发展侨乡文化教育事业的作用

华侨汇款除弥补国家外贸入超和侨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外,还为家乡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发达国家,教育费支出是一种智力投资,历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出。华侨长期在海外谋生,艰苦创业,对振兴经济、开发民智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因此,长期以来,华侨一贯乐于在家乡捐资兴办教育以及文化事业,这对改变家乡教育文化的落后面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END

原文载《南洋问题研究》

1992年第2期,注释从略。

编辑丨郭燕平

审核丨钱源初

侨乡文化研究 第22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林金枝|侨汇对中国经济发展与侨乡建设的作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