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瘅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探讨

脾瘅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探讨,第1张

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 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特征,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 理基础,以合并多种代谢性疾病为临床特点的一组 症候群 。 这一综合征是以肥胖为基础,符合中医痰 证、瘀证特征 。 但仅有证型是不够的,确定其病名,是开展专项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前提条件。 结合《素 问·奇病论》对“瘅”的论述,笔者认为 MS 与“脾 瘅”有高度重合性,可以“脾瘅病”作为 MS 的病名。

上世纪 80 年代初,医学界发现肥胖与糖、脂代 谢异常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胆石症、脂肪肝、痛风、多囊卵巢症、不孕症等疾病成分先 后或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或同一家族中,但原因不 明。 1988 年美国内分泌专家里文(Reaven)将其称为“X 综合征”(X- Syndrome)。 后来他发现这些综合征 的发生基础是胰岛素抵抗,所以又称为“胰岛素抵抗 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靶组织对内/外源性 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它是 2 型糖尿病 的始动因素,也是导致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基础。 鉴 于该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关系密切,1997 年保罗·齐默(Paul Zimmet)等主张命名为“代谢综合 征”。

2005 年 4 月 16 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正式颁 布了国际学术界第一个 MS 的全球统一定义,内容 是:以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指标)为核心,合并血 压、血糖、三酰甘油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具 体来说,在肥胖的基础上,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任意 两项,即可确诊:①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1.7 mmol/L,或 已接受相应治疗。 ②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男性 0.9 mmol/L,女性 1.1 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 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高血压病。 ④空 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 mmol/L,或已接受相应 治疗或此前已诊断为 2 型糖尿病。

由以上可知,随着名称的改变和定义的规范,MS 的研究不断深入,影响不断扩大。

但是,“代谢综合征,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传统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亦无完整的认识。 消渴、眩晕、湿 证、瘀证等虽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但 均不能作为代谢综合征共同的病因、病机,不能完全 据此辨证施治。”这就影响了研究的深入。

MS 所包含的疾病绝大多数临床表现较轻,如高 血压病、高脂血症等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即使糖尿病也有超过 50%~80%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中医无证可辨。 但从 MS 的定义和以 肥胖为基础的特点看,中医则有“肥人多痰”(《石室 秘录》)之说与之对应。 痰为阴邪,其性黏滞,阻碍气 机,血行不畅而生瘀,致痰瘀互结。所以,多以痰瘀 为辨。 当然,对于有证可辨者,则不存在此问题。

解决了辨证问题,临床治疗就有了方向。 但临 床科研、病历书写等方面,更需要有明确的病名。 

“脾瘅”之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帝曰:病有 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 夫五味入口,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 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 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段经文高度 揭示了脾瘅与 MS 的“同质性”。

瘅病在中医病名中占据较大的比例。 一是五脏 皆有瘅病,非独脾也。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已食 如饥者,胃瘅。”《素向·瘅论》云:“心瘅者,脉不通”。 《素问·奇病论》:“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 决于胆。”《外台秘要》卷四:“肾瘅,其人唇干。”二是 五脏之瘅病皆可发展为消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心脉……微小为消瘅”、“肺脉……微小为消 瘅”、“肝脉……微小为消瘅”、“脾脉……微小为消 瘅”、“肾脉……微小为消瘅”。

为什么瘅病如此广泛呢? 这需要从“瘅”的本义 说起。 《说文》云:“单:大也,从吅。”由此引申为用大 气力。 如“鱓”字,从鱼从单,结合起来表示“一种有 力的水生动物”;“阐”是“门”与“单”联合,本义是“用 力开门”。 而“瘅”是“疒”里一个“单”,含义是“过度用 力疲劳导致的疾病”。 所以,《尔雅》云:“瘅,劳也”。 《说文》释:“瘅,劳病也。”劳则上火生热,故历代医家 多以“热”释之。 王冰注曰:“瘅,谓热也。”日人丹波元 简在《素问识》中云:“瘅者,单也,谓单阳而无阴也”。因此,脾瘅即是“脾热”之病。 消瘅与脾瘅一脉相承,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消瘅……甘肥贵人,则高 粱之疾也。”“肥贵人”虽少,但地位高、影响大,瘅病 自然要在疾病谱中占据重要比例。

脾瘅的形成,《素问·奇病论》中交代得非常清 晰,一个是“内热”,一个是“中满”。 多食肥甘,伤及脾 之运化,淤积而中满内热。 清张琦释曰:“食肥则气滞 而不达,故内热。 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即过食油腻之物,可使人阳气内郁而生内热;过食甜 味之物,则易使中气滞缓而不行,导致脘腹胀满,由 此而发脾瘅。

脾瘅发展到一定程度,即“转为消渴”。 而消渴的 转归则是消瘅,也就是糖尿病并发症阶段。 这从《素 问·通评虚实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 不可治。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 人,则高粱之疾也。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 疾也。”

 “消渴”一病虽不唯糖尿病一种,但却是其中的 绝大多数。 为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方便,在 1992 年5 月召开的“消渴病(糖尿病)专业 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确定,将中医的“消渴病”等同于西医的“糖尿病”。 也就是说肥贵人高粱之 疾从“脾瘅”到“消渴”再到“消瘅”的发展变化过程,只在“消渴病”一个病名下辨证施治即可,这就大大 方便并规范了临床的应用。 循此思路,将“脾瘅病”等同于“代谢综合征”,同样可以起到这一作用,而且 顺理成章。 理由如下:

病因的一致性 瘅病虽多,但只有脾瘅的病因 和 MS 相同,都是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身体 肥胖,在此基础上发病。

病机的一致性 MS 的发生基础是热量进出不 平衡,体内热量过剩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脾瘅“数食 甘美而多肥”的发病机制与此完全吻合。 “中满内热”的机制只有而且必然是胰岛素抵抗,舍此无他。

转归的一致性 MS 的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如干 预不利,其中绝大多数转为 2 型糖尿病,最后因血管 并发症致残或致死。 脾瘅的转归与此相同,由饮食 不节而“肥”,中满内热而发脾瘅,日久转为消渴,消 渴治疗不利,转为消瘅。

临床表现的一致性 MS 是以中心性肥胖为基 础,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组合。 而病脾瘅者, “数食甘美而多肥”,两者有了肥胖这一共同基础和 表现。 “多肥”而又“数食甘美”,其结果除“转为消渴”外,必然也要导致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所以说脾瘅 的临床表现也是肥胖与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 组合。

治则上的一致性 患脾瘅者,中焦运化失司,湿 聚成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 为什么脾瘅的治法是“治之以兰”呢? 这与古人对兰草的功用认识有关。 《本草》谓其能“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痈肿。”“李东 垣治消渴生漳饮用兰叶,盖本于此。”即本于兰叶 除痰癖之功效。 《本草经疏》亦谓:“胃主纳水谷,胃 气郁滞,则水谷不以时化而为痰癖,兰草辛平能散结 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证自痊,大都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之圣药也。”这种从痰瘀入手治 疗 MS 所涉及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脂质异常等 病症的治则,己成主流。

由上可知,过食膏粱厚味而肥胖的脾瘅,就是今 天的代谢综合征。 但有两点需要明确:

一是 MS 是一个“综合征”,给它确定一个病名是否合适?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这个综合征已经有 了明确的病因、病理基础,特别是有了明确的诊断标 准。 这是由“征”向“病”过度的确切证据。 在此情况 下,中医学要想展开研究,也必须有相对明确的病 名,只有证型是不够的。

二是要区别“脾瘅”与“脾瘅病”,确定脾瘅病的 内涵和外延。 中西医学的病名涵义不可能完全相符,就像“消渴”不等于“糖尿病”一样。 只有规定“消渴 病”等同于西医的“糖尿病”时,消渴病的内涵和外延 才会清晰、明确。 这样,中医学的消渴,仍是一个症 状的命名,包括糖尿病、神经性多尿、甲亢等疾病,而 消渴病就是糖尿病。 同理, 脾瘅也不与 MS 完全相 同,《圣济总录·脾瘅》就把脾瘅分为十一种证型,其 中不乏与 MS 不同者。 如“治脾瘅发黄,口干烦渴,麦 门冬汤方”,应是阻塞性黄疸所致的“发黄,口干烦 渴”。 当我们把“脾瘅病”等同于 MS 后,“脾瘅病”的 内涵和外延也就与 MS 相同。 而“脾瘅”仍保留其固 有的内涵和外延,这既有助于中医学对 MS 的研究 和治疗,也不妨碍中医学对脾瘅的进一步研究。(山东临朐、山东潍坊:林绍志 傅雪玲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脾瘅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探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