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守墓人,第1张

民间故事:守墓人,文章图片1,第2张

北方某地有个五街村,村北有户姓的人家,当家人名叫沈昌,他媳妇姓范,名叫翠珍,夫妻俩结婚比较晚,虽都已四十五岁,但两子一女都不满十岁。

当时是建国初期,沈家原本有五亩田,又分了两亩,日子慢慢好过起来。

这天晚上,村里人大部分都已睡下,沈树昌正在洗脚,范翠珍坐在油灯下纳鞋底,忽然院门传来声响,应该是有人敲门。

沈树昌擦了擦脚,披上外衣,趿拉着鞋子前去开门,快到门前时问了一句:“谁啊?”

“是我呀,二叔(沈树昌兄弟两个,他是老二,大哥已经去世)”。门外说话之人,显然压低了嗓音,担心惊动他人。

沈树昌听出来人是谁,赶紧打开门,小声道:“快进来。”随着话音落下,两个年轻人闪身进院儿,跟着沈树昌进了屋。

进屋后,二人对范翠珍喊了声“婶儿”。

“是你们啊,炕上坐吧。”范翠珍说完,端着针线笸箩去了外间屋。

两人坐在炕沿儿上,年龄稍大些的年轻人说:“二叔、二婶,我们兄弟在这里活不下去了,今晚要离开此地,包袱就放在村口槐树下,来此只有一事相求,希望二叔能答应。”

沈树昌问道:“什么事?只要我能做到,尽管放心。”

年轻人说:“从曾祖开始,我王家就生活在这里,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许多乡邻也是靠着我家庇护才得以生活,想不到现在成了这样,说起来也没什么牵挂,可祖父和父母的还在,希望二叔能帮忙照看,清明时添把土,阳宅没了、阴宅不能丢了啊,若我兄弟造化,将来还能回来的话,也不至于找不到祖宗。”

沈树昌听完叹声道:“放心,有我呢,可你们兄弟要去哪里啊?”

民间故事:守墓人,文章图片2,第3张

“不知道,去到哪儿是哪儿吧,总比在这里天天挨斗强,再这样下去,命都要没了。”兄弟俩一边说,一边落下眼泪。

几人说话的功夫,范翠珍收拾了一个包袱,里面放了下午刚贴的那一锅玉米饼子,还有几块儿缸里腌的萝卜,她拿着包袱进屋,对兄弟俩说:“把这个带着,路上吃。”

兄弟俩眼含热泪,给沈树昌夫妇跪下,重重磕了个头,起身而去,沈树昌将二人送到村口,目送他们消失在夜色中。

这两个年轻人是谁?为何深夜出逃,我们详细道来:村上有个地主叫王守堂,一辈子仁义好善,想不到被分了房子分了地,不仅如此,他与三个儿子还经常被游街批斗,大儿子反抗被打成重伤而死,老伴儿和儿媳也相继病亡。

王守堂悲痛欲绝,又受不了折磨,上吊自尽,偌大一个家,就剩下十七岁的二儿子王孝成,以及十四岁的小儿子王孝功。这兄弟俩也受不了批斗折磨,这才入夜出逃。

对于王家的变故,沈树昌有些不解,房子和地都分了,为何连人都不放过呢?于是在王家遭难时,他也曾仗义直言,就为此,自己也差点儿成了批斗对象。

对于今晚王家两兄弟出逃,沈树昌并不奇怪,若不走,下场难料,他与王守堂关系不错,所以王家兄弟今晚才来找他。

到了第二天,村上人都知道王家兄弟跑了,扣的帽子就更大了,到处搜寻,有人还举报,说见到兄弟俩晚上去过沈家,当有关人员问起时,沈树昌矢口否认。

从那以后,每逢清明等节气,沈树昌都会去王家坟前烧纸祭拜,清理坟头杂草、添坟。

王家兄弟的去向,一直没有消息,有人说兄弟俩已经死了、有人说他们潜逃出境了,总之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当问起沈树昌时,他嘴里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两年后的一天,高层发布新精神,实行土地大平整,保证农业再高产,也就是平坟还田,一时间,工作组又来了,带着镇上人平坟。

民间故事:守墓人,文章图片3,第4张

镇上大部分人,都是祖辈几代生活在这里,要是平了坟,岂不是连祖宗都没了?逢年过节又要去哪里祭拜先人呢?为此,许多人想不开,情绪很大。

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就算事情不妥,普通百姓有资格反对吗?于是乎,平坟轰轰烈烈搞起来,有些年纪大的不忍心,跪在坟前哭泣,可是却无能为力。

人们将祖辈的棺木向下深埋,以免妨碍种田,然后平掉坟头儿,大多数人偷偷在此处做下记号,或埋根棍子、或栽棵小树,方便日后寻找。

王家有两座坟,是王守堂夫妇和他父母的坟,他家没人了,成分又不好,工作组要挖出来扔掉。

沈树昌和这些人沟通,说自己深埋王家棺木,但他们不同意,说王家是地主剥削阶级,要彻底打倒,结果王守堂夫妇和其父母的棺木被挖出,棺材板当柴烧,骸骨弄到在村南乱石坡,随便扒拉一个坑,草草掩盖。

沈树昌无奈,只得趁夜收拢遗骨,深埋在自家祖坟旁边,并做下记号。

这时候,各地成立生产队,五街村改名五街大队,因王家平坟之事,沈树昌被视为思想不积极,经常受批判,公分也比别人少,一家五口过得拮据。

沈树昌这个人看得开,认为做人做事对得起良心就行,对这些不公并不在意。

时间的车轮转的很快,眨眼过去多年,这期间风向标变了又变,生产队也成了过去式,田地又重新分到各家各户。

此时沈树昌已经七十多岁,身体依旧硬朗,孩子们早已成家,大儿子沈建武两子一女、二儿子沈建华一子一女,虽说已经分家,但兄弟和睦,孝顺父母,一大家人很是幸福。

民间故事:守墓人,文章图片4,第5张

沈家十一口人,分了二十亩地,农田里的活儿都在一起干,沈树昌老当益壮,儿子儿媳虽好心规劝,但他仍然当自己是个壮劳力。

村北二里处,沈家有半亩自留地,靠近西头有三座坟,分别是沈树昌的祖父母、父母以及早逝的叔叔。

离这三座坟不远处有座大坟,那是王家的坟,只因遗骨无法分拣,沈树昌只得买了副棺木,将其放在一起。

自从生产队解散后,各家各户按照当年坐下的标志,重新筑起坟头,逢年过节烧纸祭拜,以表哀思。

有些人家找不到祖上棺木,无奈之下也在自家田里筑个坟头,祭祀祖先是上千年的文化,没人愿意丢弃。

每年清明前,沈树昌都带上儿孙给祖辈添坟,王家大坟也不会忘记,清明和春节祭祖时,也不忘了给王家点上几炷香、烧上一堆纸。

对于这座大坟埋的是谁?除了沈树昌夫妇外,家人都不知道,村里人也不太清楚,只是根据当年平坟时发生的事,猜测是王守堂和他父母。

有的人也问过沈树昌,但他没有正面回答,无非是担心哪天风向又变了,惹出麻烦。

一九九一冬天,八十岁的沈树昌生了一场病,他担心自己时日无多,就将两个儿子叫到屋里,说了孤坟的真相,并叮嘱他们,自己若是不在了,一定要守护好那座坟。

老大沈建武敦厚,听从父亲嘱托,老二沈建华却说:“都这么多年了,王家兄弟也没有音讯,估计早就不在了,以他们的成分,在那个年代很难过生活的,这坟留着也没用。”

民间故事:守墓人,文章图片5,第6张

沈树昌有些生气,说道:“胡说,承诺过他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我不在了你们继续,你们不在了,下一代继续,王家已经够可怜了,若孝成孝功或者他们的后人,将来回来寻根,也有个地方不是,他们王家是大善之家,不应该如此悲凉,我相信老天爷会给他们公道。”

沈建华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对父亲的话,还是言听计从的。见父亲动了气,赶紧承认错误。

或许老天护佑善心人,一年后,沈树昌竟然病愈了,身体也恢复到病前那般硬朗,全家人非常高兴。

这时候,村里有些人开始经商,沈建武兄弟也开了个小工厂,生意还算不错。

沈家现在有了第四代人,沈树昌也做了太爷,人丁兴旺,老伴儿范翠珍的身体也很好,这些年没生过大病。

每年清明,沈树昌依然去给父祖添坟,自然也不会忘了王家人,现在是新社会,当年的那些事可能不会来了,他让两个儿子给自家和王家都立了碑。

每到大年初一下午,沈树昌会带着全家男丁去上坟,给王家烧纸时,他心里总是念叨:哎!不知道孝成兄弟俩是否还活着?若是活着的话,又会在哪里呢?

进入新千年后,沈家的生意越来越好,沈树昌也让孩子们闲暇之余,打听王家兄弟的消息,可事情过去这么多年,无从插手。

二零零六年开春,沈树昌过了九十五岁生日,身体依旧不错,老伴儿亦是如此,夫妇俩在整个镇,也是数得着的长寿老人。

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生意兴隆,老人健康,周围人一说起五街村沈家,无不羡慕称赞。

五月二十这天,几辆汽车来到五街村,在村口打听之后,直奔沈家而来。

车到门口,下来五六个人,为首二人七十来岁年纪,竟是五十年前趁夜逃走的王孝成和王孝功兄弟。

民间故事:守墓人,文章图片6,第7张

沈树昌夫妇得知两人回来,高兴坏了,王家兄弟见夫妇俩仍旧健在,也高兴异常。

寒暄几句后,沈树昌简单说了王家祖坟之事,对于没能好生保住遗骨,很是惭愧,兄弟俩得知父祖的坟还在,感动万分,他们将儿孙们叫来,一起跪地,给沈树昌夫妇磕头。

既然已经回来,自然要去给祖先上坟,沈树昌不顾老迈,带着众人前去,王孝成兄弟跪在父祖坟前,痛哭流涕。

祭拜完毕,众人回了沈家,沈建华在饭店订了酒菜,已经送到家里,众人落座把酒言欢。

王孝成兄弟坐在沈树昌夫妇身边,他们四人聊得,都是这些年的过往。

那天兄弟俩出逃后,四处躲藏,亏得沈家给的那一包袱玉米饼子,才活下来,二人一路往南,坐船去了海外。

兄弟俩辛苦打拼,有了自己的事业,重新发家,这些年来,他们无时无刻不想念故土,可担心形势不敢回来。

最近这几年,王孝成的小儿子去过南方几次,了解了形势,兄弟俩由于当年之事,一直心有余悸,直到最近才下决心回来。

半个世纪,岁月蹉跎,沈王两家都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沈树昌对待当年的承诺,却从未改变,一直信守。

民间故事:守墓人,文章图片7,第8张

沈家替王家守护祖坟五十年,这份恩情,王孝成兄弟不知如何报答,他们现在不缺钱,只有拿出巨资以表谢意。

莫说沈家现在不缺钱,就算是生活不如意,沈树昌也不会接受,对于他来说,能等到王家后人回来,已心满意足了。

一年后,王家兄弟买回老屋,重新翻盖后落叶归根,生意交给儿孙们打理。

又过了两年,九十八岁的沈树昌夫妇同一天去世,王孝成兄弟披麻戴孝,为其守灵,对他们来说,夫妇俩形同父母。

【写在最后】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孝廉耻勇。

仁、义、礼、智、信”乃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沈树昌仁义重信,为诺言信守五十年,值得所有人尊敬,沈家财富丰盈、人丁兴旺,并非偶然,乃是沈树昌积下的福泽。

中国人讲究孝道,对祖先是相当尊敬和敬重的,古人讲入土为安,古人讲究风水,将祖先的坟墓视为阴宅,认为阴宅的风水和祖先的阴德,会泽被子孙后代,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朝,若是刨别人家祖坟,那是要砍头的。

传统文化并非是糟粕,其中透露着做人的准则,是维护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若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那便是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民间故事:守墓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