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透《伤寒》《金匮》,很难成真正的大医

不吃透《伤寒》《金匮》,很难成真正的大医,第1张

不吃透《伤寒》《金匮》,很难成真正的大医

近日,看到赵伟民先生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真正懂中医的人有几个?说来你肯定不信!”如果单看标题,不看正文,很可能会有不少中医人愤愤然。当看完正文之后,觉得人家说的还真不是没有道理。

什么叫真正懂中医?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那就是诊病用“四诊”(望闻问切),缺一不可。然后,再根据“四诊”的情况辨证论治。不听病人自己说是什么病(西医病名),一概用“四诊”进行诊治。通俗地说,感冒我是这样诊断,癌症也是这样诊断,最后都是辨证论治。

如果只有问诊,没有其它“三诊”,尤其是脉诊,即使你治好病,也只能说是碰巧了,不代表你是高明的。说我已经看舌头了,那也是只是看出了寒热,没有脉象还不能完全断定虚实。

如果你会治感冒,就一定能够治癌症。你只会治感冒,而不会治癌症,说明你不懂中医。

中医治病大致分两派。一是经方派。真正的经方派,基本上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准绳,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单方解决不了,用合方,很少加减药味,偶尔也会结合一下时方,开出的方子一定不是二三十味药的大方子。二是时方派。时方派主要是用历代名医流传下来的名方参以己见,进行加减。时方派的特点在用方上,药味一般比较多,加减变化比较大。有的方剂加减后,很难看出方根是什么。很多时方派大夫还喜欢自拟方,专门用于对某个疾病的治疗。

经方派和时方派,历朝历代都有声名显赫的大医,但是,就治病的范围而言,能够做到什么病都能治疗的当属经方医。

很多老中医有一个共识,只要弄懂弄通《伤寒论》、《金匮要略》,就没有不能治的病,而且痊愈的快,治愈率高。


不吃透《伤寒》《金匮》,很难成真正的大医,Image,第2张

不吃透《伤寒》《金匮》,很难成真正的大医,Image,第3张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连载一)

我所认识的中医牛人(连载二)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连载三)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连载四)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连载五)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连载六)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连载七)

我所知道的中医高人(连载八)

我所知道的中医高人(连载九)

透彻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并能娴熟应用,将来必将成为为一名大医。像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刘渡舟等,都是运用经方治病的一代名医。

怎样才能透彻理解这两部经典著作?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背诵,背诵到滚瓜烂熟之后,然后,再看其他名家对这两部著作的注解,才会渐渐明白,以至豁然开朗。

有人说,我不需要背诵,到时候翻看条文即可,或者说,我不需要把全部条文都了解,只需知道其中几条就行了。脑子里没有,临证现翻书,太高看自己智商了。没有前后条文的整体贯通,即使费了半天时间认为“找到了”也不一定对症。况且,哪个病人会有耐心等你去翻书,早就走了。

有位老校长告诉我,没有背诵就不会有大学问。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背诵国学的能力,没有背诵能力,就别想状元及第。据统计,书生们如果要考状元,需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即使这样,还不一定能考中。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国学水平高的主要原因。尽管他们没有考中状元,但是他们为了考举人、进士、状元,已经是饱读诗书。

其实,如果真想学好中医,只要拿出古人考状元十分之一的背诵精力就能将中医四大经典彻底铭记在心。

不少人都知道辜鸿铭吧,他之所以被称为大儒,就是因为他学富五车。他的学问比其它人多,主要是因为他背诵的经典是同样做学问的人的几倍几十倍。

辜鸿铭10岁时,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要求他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就把一部《浮士德》背下来了。随后,不到一年,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也记熟了。

网上搜索到的结果是:《浮士德》长达一万两千一百一十行,25万字。单就这25万字的背诵,足以让无数学者难以企及。

几千行的《失落园》,辜鸿铭能够一口气背下来。据女作家凌叔华回忆,有一回,辜鸿铭把手中的一本英文版的《失乐园》递给凌叔华的堂兄,说道:“我要你听听我背得出《失乐园》背不出。梁伯说我吹牛。孔夫子说过'当仁不让,讲到学问,我是主张一分一厘都不该让的。”辜鸿铭背诵时,凌叔华用手指着书一行一行地对照,结果辜鸿铭真的把几千行的《失乐园》全背下来了。

不要说几千行,几十字一首的唐诗宋词你能背几首?

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因为他满腹诗书,让他的生活风生水起,走到哪里都被人敬仰,高看一眼。

想当年,他在京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文演讲《中国人的精神》,票价每人两元。而当时京剧大师梅兰芳一场戏,票价每人不过一元两角。

不吃透《伤寒》《金匮》,很难成真正的大医,Image,第4张

梅兰芳是一流的顶尖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能看他的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然而,他的票价居然没有辜鸿铭演讲费高,可见,辜鸿铭的影响有多大。

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他脑子里所掌握的知识成正比,没有背诵后的铭记就不会有临场发挥时的出口成章。

已故文物学家张一平先生,是一位大学者,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民俗风情,无所不知。他生前把所有的唐诗进行了注解,仿写的诗词有两千多首。他写的一篇《汉魂》刻在红木上,当着国家领导人的面讲解了40多分钟。他的脑袋就像照相机,可以说是过目不忘,背诵经典的时候,喜欢闭着眼睛。

有一次,在宾馆,他拿出一本《古文观止》,问我看过没有。我说看过几篇。他说他基本上全能背上来,我一下子震惊了,那么厚,怎么可能呢?然后,他让我找5篇。记得当时选了韩愈的《进学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我说,您只要背上这三篇来,我就相信您整本书全部都能背上来。他说这三篇太简单了,全书195篇,至少能背上150篇。这三篇文章,每篇都是一口气背完,背完一篇喝两口茶,接着再背。看他笔者眼睛背诵,字句之间抑扬顿挫,简直叫人膜拜,敬若天人。他说过一句话,学问是背出来的。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云:“盖仲景立法有如定律,律乃万事之通例,而《金匮》《伤寒》亦万病之通例也。”“自轩岐以逮,仲景医法详明……仲景之书极为精确”。

凡学中医,将来准备出人头地,成为名震一方的名医,就不能不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怎么学法?别无二途,那就是从背诵开始,《伤寒论》必须背熟,《金匮要略》比较厚,不能全部背上来,主要的条文也要背熟,其它的也要熟读到烂熟于心。

背诵就是入门的开始,前期一门心思背诵,不要怕不理解,也不要看其他医家的注释。等到背熟之后,再去看注解,曾经不知所以的某些条文,会瞬间恍然大悟,而且会加深理解和记忆。

一俟临床,针对患者叙述的症状,条文就会同步在脑海中显现。比如,患者说,他干呕,吐清水,同时还有头痛,这时吴茱萸汤的条文就出来了:“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肺炎病人症状表现为咳喘,不能平卧,头上有汗,发热,口干,这就是麻杏石甘汤证的“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如果背不上条文,现翻书去找,恐怕一上午也找不到。

有人说背条文也没用,这是自己不能背上来,看人家背诵如流水,表现出的一种吃醋的心态。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学生,《金匮要略》就算了,有几个能熟背《伤寒论》的?一个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如果连《伤寒论》都不能背诵,《金匮要略》都不能熟读,将来进中医院也好,开诊所也好,遇到病人,就慌手脚了。干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

一个好中医就是一个全科中医,凭两只手就可以打天下。小儿来了治小儿,女人来了治女人,男人来了治男人,不管你是什么病,来者不拒。能够做到这一步,取决于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这个基础,其它便无从谈起。

曾经看到一篇报道,说河南有一群青年中医,个个都是善用经方治病的高手。之所以青年就是中医高手,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经方底蕴。据悉,他们在大学时,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爱不释手,为了实现中医理想,为了将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们为学到了痴迷的程度,在背诵《伤寒杂病论》时,形成了一种比赛,从而成为校园一景。

如今,这些青年中医,个个身手不凡,有的每天看诊一百多,不得不限号;有的已经颇有名气,一边教学带徒,一边看诊。想想看,再过些年,他们很可能都是一方名医。

是中医经典给了他们立足之地,是中医经典使他们开辟了一片天地。

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医药大学毕业生,脑袋空空,开方子要从电脑上找,临床几年,门可罗雀。

还有的毕业生,无法进入医院,也不会开诊所,只能到药店卖药。一张文凭成了一张废纸,白白在大学校园虚度了好年华。

《伤寒论》总共398条,约35000字。所以,要想学好中医,背诵《伤寒论》是踏入医门的第一步,也是学中医的唯一捷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不吃透《伤寒》《金匮》,很难成真正的大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